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16:05:11
地球與環境最新期刊目錄
2003—2022年衢州市人類活動凈磷輸入(NAPI)的時空動態變化————作者:楊雨航;韓玉國;張小林;
摘要:衢江流域是衢州市和浙江省重要用水來源。隨著人類活動加劇,衢州市磷循環過程受到顯著擾動,磷污染事件時有發生。為推進衢州市磷污染的治理,基于人類活動凈磷輸入模型(NAPI)估算了衢州市2003—2022年凈磷輸入量,分析了NAPI時空特征、組分變化原因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衢州市NAPI 20a的平均值為2 204 kg/(km2·a),時間變化呈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峰值出現...
濱海水庫水體二氧化碳分壓空間分布與影響因素分析————作者:張乾;王玉夢;李海明;蘇思慧;李夢娣;張翠霞;張曉東;
摘要:二氧化碳(CO2)是引發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溫室氣體。水庫作為陸地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溫室氣體源和匯的重要場所。由于受流域地表理化性質、碳酸鹽體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水庫碳循環過程非常復雜且具有顯著地域差異。濱海地區水庫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質咸化現象,這對濱海水庫碳循環具有顯著影響。為深入解析濱海水庫碳循環過程,本研究以天津北大港水庫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水化學特性、水體二氧...
峰叢洼地土壤剖面CO2濃度雙向梯度效應及其影響因素————作者:劉藝飛;肖瓊;沈立成;郭永麗;陳發家;李佳彬;
摘要:巖溶區土壤CO2是巖溶作用的重要驅動力,探究土壤剖面CO2濃度的分層效應及其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機制,對厘清巖溶碳匯和碳循環過程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選擇廣西官村典型巖溶峰叢洼地5種土地利用類型(灌叢地、林地、果園、草地、耕地),對不同深度的土壤CO2濃度、環境因子和標準溶蝕試片進行研究,運用相關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對數據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
碳酸鹽巖風化土壤剖面巖–土界面鎘的超常富集機制及其環境意義————作者:張翔;顧尚義;鄧鋼琴;趙鳳其;謝曉峰;郭子棟;游桂連;
摘要:碳酸鹽巖風化導致的表土Cd富集是形成喀斯特地區重金屬高地質背景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發現土壤剖面的風化前緣(巖–土界面)存在Cd的超常富集現象,但其富集機制尚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宗地鎮采集了1條典型高鎘地質背景區的風化剖面,并對該剖面的母巖及上覆土壤樣品進行了礦物學、理化參數測試及Cd總量和地球化學形態分析。結果表明,宗地剖面巖–土界面Cd超常富集,達到31.60...
2016—2023年間中國典型城市大氣污染健康損害經濟價值評估————作者:崔立江;周雪冬;張淼;許益杭;武艷;
摘要:大氣污染物可對人體健康造成顯著的負面效應。本研究基于泊松回歸相對危險估算模型,結合人力資本法與疾病成本法,評估了2016—2023年間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和西安市因PM2.5和NO2污染導致的健康損害經濟價值。研究發現,4座城市的大氣污染健康損害經濟價值峰值均不相同,其中北京市為4 785.89億元、上海市為4 512.71億元、廣州市為1 914.4...
貴州喀斯特典型汞污染區表層土壤汞含量及健康風險評估————作者:劉洪江;寧曙光;許志東;梁隆超;陳卓;仇廣樂;
摘要:為探究貴州喀斯特典型汞污染區不同功能區土壤汞污染及其暴露風險,系統采集了常見3類功能區(工業園、旱地、稻田)表層土壤樣品(n=286),運用地累積指數法進行土壤污染生態風險評價,同時結合蒙特卡洛模擬和土壤暴露健康風險評價模型,對研究區居住的不同年齡段人群(0~1歲、1~3歲、3~6歲、6~18歲、18~60歲和大于60歲)進行了土壤暴露健康風險評價。結果表明,工業園附近土壤、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平均...
煤礦廢水影響區稻田土壤剖面關鍵主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作者:張永祥;陳海燕;王瑩;朱藝;寧增平;劉意章;
摘要:我國西南地區高硫煤礦分布較廣,硫化物氧化產生大量高硫、鐵的酸性廢水,是水體和土壤的潛在污染源。然而,煤礦廢水影響區域稻田土壤中硫、鐵及有害元素分布特征及潛在環境風險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采集了貴州省中部受煤礦廢水影響程度不同的3個稻田土壤剖面,分析了硫、鐵和鈾等的含量和形態特征,并利用風險評價指數法(RAC)和地累積指數(Igeo)評估了鈾的潛在環境風險。結果表明:土壤中硫、鐵...
貴陽市冬季PM2.5水溶性離子與氮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其來源解析————作者:陳紫蕓;關暉;田晶;肖化云;周云紅;
摘要:對貴陽市2019—2020年冬季大氣細顆粒物(PM2.5)進行了采樣和分析,重點研究了水溶性無機離子(WSⅡs)、氮同位素組成和總氮的來源。結果表明,貴陽冬季PM2.5的平均濃度為(34.06±16.88)μg/m3,其中WSⅡs占到53%。WSⅡs主要由二次離子SNA(SO42–、NH<...
橫斷山區泥炭纖維素δ13C記錄的晚全新世印度夏季風變化————作者:楊雙雙;王潔;彭海軍;范寶祥;洪冰;
摘要:印度夏季風對我國西南地區的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探究晚全新世以來印度夏季風的變化規律對于了解該地區當代氣候動力學及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我國橫斷山區龍塘泥炭沉積巖芯為研究對象,通過測定其植物殘體α–纖維素的穩定碳同位素,重建了橫斷山區晚全新世高分辨率的印度夏季風變化。研究結果顯示:印度夏季風強度在–268~1600 A.D.期間呈逐漸下降趨勢,在1600 A.D.之后開始...
潛在有毒元素在青藏高原格茫公路路側的分布特征及生態風險研究————作者:韓勝眉;劉玉龍;南維鴿;王瑞媛;肖鋒軍;李勝利;邵天杰;
摘要:交通衍生的潛在有毒元素(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PTEs)正在成為干擾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元兇。加強青藏高原脆弱生態系統保護,亟需查明青藏高原公路兩側土壤PTEs的分布特征與環境風險。以青藏高原東北部格茫公路(格爾木-茫崖)路域土壤為研究對象,利用ICP–MS測定土壤中PTEs(Cu、Cd、Pb、Zn)含量,并采用多元統計、地質累積指數評價、潛在生態風險評價和人體健...
西南典型巖溶地下河出口攔水區–蓄水溶潭池–排水主渠道連續體碳排放晝夜變化對比研究————作者:唐越爾;曾思博;楊琰;劉旭陽;胡晨鵬;黃信何;
摘要:地下水是巖溶區重要的水源,也是存儲大氣二氧化碳的重要介質,在巖溶區地下河出口筑壩可以有效保證農業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但目前對于這種人為干預后水體碳排放通量變化的研究仍然匱乏。為探究巖溶地下河出口筑壩環境下水體碳排放通量的晝夜時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我國西南武陵山區龍潭巖溶槽谷龍洞塘地下河出口的攔水區-蓄水池-排水渠道連續體為研究對象,于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對水溫、溶解氧、pH、Ca
穩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進展與展望————作者:鄧通;李哲;魯倫慧;王力維;何汶峰;張媛媛;
摘要:精準辨析污染物來源是實現高質量生態環境發展的前提,穩定同位素混合模型是精準辨析污染物來源的關鍵技術手段,但其發展歷程尚未得到系統梳理。文章分析了2001—2024年間該模型的研究趨勢和熱點,發現模型本身所帶來的結果不確定性在近年來得到了更多關注。其次,詳細闡述了穩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的發展歷程及優缺點,并提供了評價MixSIAR(Bayesian Mixing Models in R)、SIMMR(S...
基于TEM對城市森林公園秋冬季節氣溶膠單顆粒研究————作者:程振宇;丁潤萍;幸嬌萍;陳飛鳳;陸國繁;胡鵬;張暘雯;葉清;張林平;劉苑秋;王燕;宋曉焱;
摘要: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環境質量及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因而一直是空氣污染研究的重點。城市森林公園作為重要的生物源,不僅含有豐富的天然成分,還更容易受到周邊人為排放污染物的影響。本文采用單顆粒方法和后向軌跡分析梅嶺國家森林公園大氣單顆粒的形貌、來源及老化特征。研究發現,梅嶺國家森林公園中單顆粒類型主要為富硫顆粒(30.2%)和混合顆粒(43.8%),其次為煙塵顆粒(13.3%)、有機顆粒(6.6%)...
沈陽市PM2.5和O3的協同關系分析————作者:竇子依;蘇樅樅;祖彪;費羅蘭;于興娜;
摘要:利用2020年沈陽市大氣PM2.5和O3逐小時質量濃度的觀測數據,研究不同時間尺度下PM2.5和O3(P-O)的協同關系,利用相關系數對P-O關系進行分析,并評估化學組分和氣象條件對這一關系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小時尺度上,春秋冬季P-O關系為負相關(P<0.01),而夏季無顯著相關性;在日均尺度上,春夏季P–O...
武漢城市湖泊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分布、風險評估及源解析————作者:龐婷婷;金紫依;占寧;王翌昕;陳路鋒;陰永光;梁勇;
摘要:沉積物作為湖泊系統重金屬重要的“匯”和二次“源”,通過影響重金屬的形態轉化、遷移與釋放等,對重金屬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起著重要作用。本文選取15個典型的武漢城市湖泊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表層沉積物中9種重金屬的分布特征,并評估了其污染現狀和生態風險,識別了沉積物中重金屬的主要來源及貢獻。結果表明樣品中的Cd、Zn、Cu和Pb濃度分別有80%、73%、60%和47%約為背景值的2倍,地累積指數法和潛在生...
貴州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優先保護區的識別及空間分異————作者:楊姝;楊恩林;趙翠薇;羅光杰;冉晨;張思蕊;熊練;杜朝超;羅青;張小蕓;李明會;沈曉倩;白曉永;
摘要:基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識別優先保護區對生態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貴州是長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生態系統復雜,生物多樣性豐富。然而,大多數研究都是基于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系統服務單個目標來劃定保護區,往往忽略了將兩者結合。因此本文以貴州省為例,通過結合生物多樣性和3種生態系統服務,確定基于雙重目標的優先保護區。研究發現生物多樣性的優先保護區位于貴州省西南一帶,生態系統服務的優先保護區在東部...
礦山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及對土地利用的響應研究————作者:李婷;李朝奎;毛艷;從政;馮媛媛;韓添;
摘要:理清礦山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的總體邏輯,對于指導區域生態保護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以湖北大冶礦區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遙感生態指數(RSEI)、SEN+Mann–Kendall和Hurst指數,評價2003—2023年間生態質量演變及趨勢,并利用隨機森林算法提取了包含采礦用地在內的土地利用數據,進一步探討生態質量變化與土地利用類型轉換的定量關系。研究發現:(1)20年間,大冶礦區...
喀斯特河流筑壩對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及展望————作者:郭甜;鄭志宏;廖鵬;陳敬安;郭雯;
摘要:在水利工程大規模建設的背景下,喀斯特筑壩水庫對生源要素遷移轉化具有顯著的調控作用,本文系統闡述了喀斯特筑壩對流域碳氮磷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λ固鬲毺氐奶妓猁}巖分布及地表水–地下水頻繁交互等特征使得喀斯特水庫生源要素的循環與非喀斯特水庫存在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1)喀斯特筑壩水庫CO2排放通量[14.24 mmol/(m2·d)]遠低于非喀斯特...
生物炭和膨潤土混合施加對水稻吸收甲基汞的影響研究————作者:呂文強;湛天麗;趙蕾;孟博;
摘要:汞是毒性最強的重金屬之一,尤其是甲基汞的毒性最強。食用大米是我國南方內陸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因此,減少水稻對甲基汞的吸收富集對保障居民健康至關重要。本研究基于盆栽實驗,揭示了不同比例的生物炭(BC)與膨潤土(BT)混合施用對水稻吸收富集甲基汞的阻控效應。結果表明:(1)生物炭與膨潤土的聯合施用促進了稻田土壤中無機汞的甲基化過程,使得土壤中甲基汞的含量升高;土壤甲基汞含量主要受生物炭施用量的影...
不同水文路徑下巖溶洞穴水DOC動態變化的驅動因素及水文響應————作者:王小朵;周忠發;董慧;熊勇;丁圣君;汪繼娟;張葉;黃義;
摘要:為了探究洞穴水中溶解有機碳(DOC)在不同運移路徑下的水文響應,本研究對麻黃洞中5個洞穴水點進行了系統的野外監測。研究分析了不同水文路徑下洞穴水DOC動態變化的驅動因素,并探討了其對古氣候重建的潛在意義。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水文路徑的洞穴水DOC表現為MH2(1.81 mg/L)>MHJJ(1.66 mg/L)>MH5(1.46 mg/L)>MH3(1.26 mg/L)>MH4(1.17 mg/L)...
地球與環境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大約初審七天左右,前六天半都是沒有任何狀態,沒有查看狀態,最后半天直接退稿,說這類文章比較多,直接退了。
2022-12-02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