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河南省滎陽市農民進城變市民的現狀,深入分析了當前影響農民市民化的突出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加快農民市民化的建議。
【關鍵詞】
農業經濟論文,農民市民化,現狀,問題,建議
農民市民化即農民進城變市民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必要途徑,也是確保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本文根據河南省滎陽市農民進城變市民的現狀,深入分析了當前影響農民市民化的突出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加快農民市民化的建議,供參閱。
一、河南省滎陽農民市民化的發展現狀
隨著滎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總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13年底滎陽市全市總人口約61.5萬人,人口密度為652人/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人口1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3%。市區總面積48.3平方公里。全市約有農民3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0%。據調查,全市有意向由農民進城變市民的人數約占46.9%,總量約為15萬人。
二、影響滎陽市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因素
1.城市能提供給農民的就業機會有限
農民在城市里有沒有合適的較穩定的職業和工作是決定他們能否變成市民的重要條件。目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較低,城鎮勞動力就業也普遍較難,農民在城市謀到合適的職業是相對不容易的。已經找到工作的人員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其工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收入水平也相對不穩定。這就需要城市要有足夠的就業能力來確保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否則,農民市民化的進程將會很慢,甚至止步不前。
2.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制約
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狀況是決定農民市民化的又一重要制約因素。據調查,文化水平或綜合素質較高的農民,到城市后會很快融入城市、適應城市生活,能較快地找到屬于自己的工作,相反,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特別是個人綜合素質較低的農民,在城市會感到工作難找,生活無所適從,最終不得不又回到農村。但在我市農村農民的受教育情況都比城市低,據統計資料:滎陽市農業從業人員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91.1%。
3.體制問題
影響農民市民化的體制問題,一是戶籍制度的影響,二是農村土地制度的影響;三是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它會嚴重影響農民市民化的進程,使農民在就業、教育、醫保等方面享受不到市民福利保障待遇。現在的土地制度也使農民變市民存在心里障礙。目前,部分農民還把土地看做最后的生存保障,由于農民承包土地只有使用權,不允許進行土地買賣,土地流轉在這些農民眼中只是暫時性的權宜之計,影響到土地大規模集中轉讓。而大量的分散經營的土地又制約著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束縛著大量農民留守在土地上。
4.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承載能力問題
當前,河南省滎陽市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另一個制約因素在于供水、供電、供熱、供氣、交通、教育、衛生等城市配套設施及服務的承載能力有限。比如教育問題,據調查,每3-4個進城的農民中,就有1個學生有意向到本城市就讀,但是,目前滎陽市中小學校能容納學生的數量有限,每個學校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極限,無力再增加農民工子女就讀。
三、加快農民市民化的建議
1.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充分就業
農村富余的勞動力的充分就業,一是要發展傳統簡單技術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和行業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二是要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比較強;三是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要給予大力支持,要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和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四是對于勞動要不求不高的小微企業,要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在規劃指導、擔保貼息、財稅等方面實行優惠。
2.對農村勞動力實行定向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根據各種勞務市場的直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民培訓,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方面,樹立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使勞動力由盲目流動向定向輸出為主的“市場勞務”轉變,相關部門要建立職業中介機構,職業教育機構要根據情況開設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專門課程,對農村勞動力在就業形勢、職業道德、專業技術等方面進行再教育再培訓。
3.要不斷完善社會各項制度和政策
一是要改革戶籍管理制度。要重點改革原有戶籍制度的不合理的方面,特別是要改革不利于農村人口各種利益的規定,剔除反映城鄉居民的各種經濟差別的條條框框,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在各種社會福利待無差別。真正形成城鄉居民社會身份的統一性。二是要完善土地政策相關政策。要在確保農民土地承包制度穩定不變的前提下,促進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速度和規模,積極
探索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的運行模式,適度發展規模經營,盡量創造機會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在明確界定集體產權的前提下,要積極推動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保留進城農民繼續分享集體積累收益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三是要促進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逐步改掉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不利于農民的相關政策,縮小城鄉保障差距,實現農村社會保障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全一致。
4.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載和吸納能力
要不斷完善滎陽市供水、供電、供熱、供氣、交通、教育、衛生等城市配套設施及服務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載和吸納能力,為加快全市農民市民化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5.要從各個方面逐步改善進城務工農民的居住條件
當前,農民進城務工在一定程度上受住房的影響比較大,這不利于務工農民的消費結構升級,不利于務工人員盡快融入城市。要大力發展住宅產業,對進城務工農民購買商品房進行適當優惠,這樣就能減少進城農民的居住成本。同時,要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步伐,使經濟適用房分配制度向農民工傾斜,加快發展政府廉租房建設,確保廣大企業職工租房的方便和實惠,從而吸引農村居民不斷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