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生物醫學工程論文 發布日期:2011-11-09 08:57 熱度:
【關鍵詞】生物醫學反饋論文;精神醫學論文;應用論文
隨著經濟發展,競爭意識增強,精神障礙和心身疾病的發病率和嚴重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相比傳統的治療方法,生物醫學反饋治療方法安全,有效,無藥物副作用,且可以增加病人治療的主動性,減少復發率。本文重點綜述了生物醫學反饋治療方法在精神醫學中的應用及其進展。
1生物醫學反饋的概念及特點論文
自古以來,人類夢寐以求能夠洞察自身機能,自主調節機體內部功能,以強身健體和增強腦的功能。要通過自身的心理活動控制相關的生理過程,個體必需獲得體內機能活動的信息,并加以有意識控制。中國的氣功練習及某些民間健身術,往往就是以有意識地感受和主動調節自主呼吸運動為基礎的。近40年來,已能夠利用精密儀器來精確測定身體內部的精確信息,這些信息是個體一般情況下不能或者很少意識到的,如肌電、腦電、皮溫、心率、脈搏、血壓等信息,將這些信息以視、聽、觸摸等方式回授給個體,訓練個體識別這類信息,學習有意識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以達到調整機體功能,發揮人體潛力之目的。這就是生物醫學反饋技術。它是由舊的生物醫學醫學模式向現代生物醫學-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新的治療觀點的反映。作為一種行為治療手段,它不同于常規藥物治療的關鍵在于患者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生物醫學反饋不應被看作是一種短暫的或快餐消費式的治療方法,而最好被認為是個體對某種心理生理過程進行長期自我調控的入門方法。一些發達國家已把生物醫學反饋作為一種常規方法,廣泛開展于臨床。
2生物醫學反饋在精神醫學的應用論文
近20年前,FuttermanAD等綜述了生物醫學反饋治療精神分裂癥、抑郁、焦慮障礙、失眠、酒精和藥物依賴以及遲發性運動障礙的研究文獻。作者發現,雖然生物醫學反饋是由心理學家發展的,但它卻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心理生理障礙和軀體障礙上,很少用于控制精神癥狀和治療精神障礙。生物醫學反饋技術能幫助經過選擇的病人校正與某種精神障礙相關的特定反應或反應方式。作者認為生物醫學反饋更適合于那些能夠確定心理生理過程參與其中的精神障礙和患者,很少證據支持生物醫學反饋可作為治療任何一種精神障礙的優先選擇[1]。數十年過去,生物醫學反饋技術已獲得深入進展,其適應癥已日趨廣泛。現簡述如下。
2.1原發性失眠癥一年當中,成人有失眠主訴者可達30~40%,在睡眠障礙診所,約15~25%的失眠主訴者被診斷為原發性失眠。心理生理測驗顯示,此類病人處于高覺醒狀態,表現為:肌肉緊張度增高,應激時表現過度的生理反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專門成立了一個12人的技術評價小組,研究用行為和放松療法治療慢性疼痛和慢性失眠的療效。小組查閱了MEDLINE和廣泛的會議文獻,認為,行為技術,特別是放松療法和生物醫學反饋,對睡眠障礙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療效[2]。美國睡眠醫學研究會于1999年制定的用非藥物療法治療慢性失眠的推薦指南中,認為生物醫學反饋治療可有效治療慢性失眠,其推薦級別是B-C,即其臨床療效確定性屬中等,支持此結論的證據水平屬II和III級[3]。一般來說,對于伴有緊張情緒的失眠病人,可使用肌電反饋放松訓練;而對那些不伴有焦慮的病人,可以進行腦電反饋訓練。后者有兩種方法:一是進行感覺運動節律(sensorimotorrhythms)訓練;二是訓練產生θ腦電波。
2.2焦慮障礙的治療生物醫學反饋技術治療焦慮障礙的原理在于通過訓練降低喚醒水平。最常用的生物醫學反饋方法包括肌電反饋(electromyographicfeedback)減輕肌肉緊張度;皮溫反饋(thermalfeedback)減輕血管緊張度;腦電反饋(eletroencephalographicfeedback)減輕精神緊張。有研究[4]發現,當個體在沉思狀態下表現出了一種高波幅的α腦電波活動時,會同時表現出一種深度的精神和軀體放松狀態。基于此,腦電反饋的目的在于增加焦慮障礙患者α腦電波活動。增加θ腦電波活動,亦有療效。有研究者利用呼氣末的二氧化碳分壓作為反饋信號,訓練驚恐障礙患者在原有環境下自覺增加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并減少呼吸頻率和呼吸的不穩定性。初步研究顯示有明顯療效[5]。
2.3注意缺陷和/或活動過度(ADHD)的治療中樞興奮劑治療此病有確切療效,大約60~70%的患者能獲得改善。然而由于中樞興奮藥的不良反應,藥物依從性以及用藥時間不能太晚等原因,使其僅用于上學期間。另外,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對心血管和神經生理上的影響及安全性還沒有確認,且仍有30~40%的患者無明顯療效。已有眾多的研究證實通過腦電生物醫學反饋,降低額、頂區的theta/beta比率或者減低theta/alpha的波幅,可治療ADHD,對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也可能有效果[6]。34例患有ADHD的兒童,根據父母的偏好被分成兩組,其中22例給予3mo的生物醫學反饋治療:通過強化產生皮質感覺運動節律(1215Hz)和beta活動(1518Hz),12例給予中樞興奮藥利他林治療。結果兩組在注意變量測驗各分量表以及注意持久測驗的速度和準確性方面均獲得改善,而且由教師和父母評定的行為因子分亦獲得改善[7]。有研究者[8]在低劑量藥物的基礎上采用腦電theta波反饋的方法,也取得了較好效果。有研究[9]比較了利他林聯合應用生物醫學反饋治療與單一使用利他林治療ADHD的療效,發現只有聯合使用生物醫學反饋的患者才能維持療效,提示生物醫學反饋有徹底治愈ADHD的可能性。
2.4慢性疼痛相比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患者有較多的心理社會因素在起作用,治療上往往需要多學科的治療手段。應用體表肌電或其他生物醫學反饋手段能使慢性疼痛患者對疼痛的適應性增強并學會控制疼痛肌肉。同時可改善肌肉的功能和減少不必要的疲勞,對減緩功能性疼痛具有重要意義[10];亦可改善相關的焦慮抑郁情緒。研究表明[11],生物醫學反饋治療偏頭痛的療效與心得安相仿,可達到50%。而且在停用止痛藥之后,使用生物醫學反饋治療的病人仍能獲得持續療效。但研究顯示生物醫學反饋對叢集性頭痛效果較差。
2.5軀體形式障礙此類疾病無明顯的器質性改變,多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心理生理異常,其發生發展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已有研究顯示,生物醫學反饋能夠緩解其癥狀[12]。Leahy.A等(2001)對40例采用常規治療無效的腸易激惹綜合癥患者,經4次每次30min的皮電生物醫學反饋,結果示80%的患者獲得了進行性的深度放松,50%的患者在控制腸道癥狀方面取得了療效[13]。
2.6性功能障礙VanK.M等(2003)對51例患有勃起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生物醫學反饋治療,并輔之以骨盆肌肉鍛煉和電刺激。結果24例患者獲得正常勃起,12例獲得明顯改善。作者指出這一治療程序尤其適合于因靜脈閉塞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的患者[14]。對女性陰道痙攣,亦有成功治療的報告[15]。
2.7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和貪食是青少年女性最嚴重的飲食障礙,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并常導致嚴重的軀體并發癥。PopJ.N(2000)進行了一項研究,受試者包括76名肥胖者,27名厭食者和35名健康女性。對她們進行了一系列心理學評價,包括艾森克人格問卷,情緒狀況指數,普通焦慮問卷,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和康奈爾醫學指數。治療是多學科的,其中包括皮電生物醫學反饋。結果顯示:神經性厭食和貪食與應激密切相關。厭食和貪食是在不同的人格特點和環境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不同的處理應激的方式而已。皮電生物醫學反饋能有效地緩解青少年期的飲食障礙,特別是對厭食的女性[16]。
2.8精神分裂癥既往觀點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注意和始動性缺陷,不能通過學習學會腦電活動的自我控制。研究證明[17],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夠進行腦電活動的自我控制。雖然患者在學習動機的維持方面存在問題,但在學習動機的啟動方面則并不困難。慢皮層電位,反映注意活動的調節以及皮層神經元的興奮性。研究顯示[18],通過生物醫學反饋,雖然與正常對照相比,歷時較長,但精神分裂癥患者仍能調節自己的慢皮層電位。這意味著,生物醫學反饋有可能在治療分裂癥患者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有人將30名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隨機分成三組:肌電生物醫學反饋組,進行性放松組和對照組。治療結束后顯示:三組緊張焦慮量表分值未有統計學差異,但生物醫學反饋組,肌電下降最明顯;護士觀察量表也顯示,生物醫學反饋組,在社交能力和社會興趣因子方面明顯改善
2.9抑郁性障礙左右大腦半球前區分別涉及到人的前趨和退縮行為,左側大腦半球前區與前趨相關的情緒和行為有關;而右側大腦半球前區則與退縮相關的情緒和行為有關。有人假設悲傷和抑郁均與前趨相關的缺陷有關(approachrelateddeficits)。臨床相關研究顯示,左側額區相對活動低下不僅見于急性抑郁癥患者,而且在既往患有抑郁癥的患者,亦可見到。有研究者設法通過腦電生物醫學反饋提高左腦半球的激活性并降低右腦半球的激活性,在某些患者身上取得了成功[20]。某些繼發性抑郁患者,如癲癇伴發抑郁者,酒精伴發抑郁者,生物醫學反饋也可能對其有效[21]。根據抑郁性障礙的嚴重程度不同,所需生物醫學反饋的次數也不同,一般,抑郁性反應需要6次,心境惡劣和重性抑郁分別需要20次和30~60次。
2.10創傷后應激障礙生物醫學反饋可作為綜合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一種手段。腦電節律的研究發現,低頻腦電可使腦的大部分區域實現同步,從而實現同時覺醒和同步聯絡,并可引出受試的深度平靜。通過α-θ訓練,可使創傷性記憶再現時,不伴有情緒體驗,從而使再現的記憶得到正常疏泄,不再具有創傷性。初步的研究顯示,生物醫學反饋在全面系統治療此障礙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22]。
2.11物質依賴生物醫學反饋治療物質依賴,通常先進行SMR/β訓練,然后進行α-θ訓練。前者的目的在于調節覺醒度,改善注意力和睡眠,提高個體對低喚醒狀態的耐受,從而減低個體對成癮物質的需求;后者可以增加皮層與皮層下結構之間的聯系,產生一種廣泛的深度平靜,使皮層實現對情緒狀態的適當調節,達到自我鎮靜[23]。
2.12其他如經前期綜合征,研究表明,減少應激源,應用生物醫學反饋技術可使患者的情緒癥狀有較好的控制和緩解作用[24]。
3結語
隨著心身醫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以及生物醫學醫學工程的進步,生物醫學反饋技術,特別是以腦電反饋為基礎的治療程序,正取得日新月異的進展。但生物醫學反饋也面臨一些問題和考驗,如:過分信賴昂貴的儀器,治療時間比較長;方法學上,缺乏隨機對照研究,隨訪研究亦較少。另外,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臨床工作人員和患者的認同仍將是生物醫學反饋技術推廣的最大障礙。
文章標題:生物醫學反饋在精神醫學中的應用進展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dianxin/shengwuyixue/1059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電子信息論文范文
智能科學技術論文 廣播電視論文 光電技術論文 計算機信息管理論文 計算機網絡論文 計算機應用論文 通信論文 信息安全論文 微電子應用論文 電子技術論文 生物醫學工程論文 軟件開發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