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成人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0-10-18 17:14 熱度: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密斯•凡•德•羅的執教生涯,重點研究其在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時期的建筑教育活動。通過解讀密斯本人在建筑教育方面的論著和他所制定的教學計劃,對其建筑教育體系和思想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展示密斯奠定現代主義建筑教育方面的重大貢獻。
關鍵詞:密斯,包豪斯,伊利諾斯理工學院,建筑教育
密斯•凡•德•羅作為現代主義最著名的建筑大師之一,同時也是有世界影響的建筑教育家。他曾經先后主持過包豪斯設計學校和伊利諾斯理工的建筑設計教育。其建筑實踐和設計思想奠定了國際主義風格,改變了世界建筑的面貌;而其建筑教學也影響了好幾代建筑設計家。
1密斯的執教生涯
1.1包豪斯時期(1930年——1933年)
1930年夏,密斯被任命為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校長,也是最后一任校長。此前包豪斯在具有共產主義立場的漢納斯•梅耶(HannesMeyer)前校長的帶領下,處于泛政治化的狀態,受到當時德國社會的批判,瀕臨關閉。密斯一直堅持非政治化立場,曾在1928年拒絕接替格羅庇烏斯出任包豪斯的校長。此次臨危受命,首要任務是在包豪斯的反對者面前重新樹立起學校的良好聲譽。他努力使學校重新成為一個不含政治成份的單純設計教育中心。
密斯對包豪斯的教學體制改革主要體現在取消所有的社會類課程,把學制從九個學期縮短到七個學期,專業被整合成兩個主要領域: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而建筑設計無疑是處于首要地位的。密斯非常重視建筑訓練,并將其作為整個學校課程的中心環節。他強調形式美,要求在設計中創造出優雅的風格。
由于不斷惡化的政治形勢,密斯在包豪斯的教育活動更多的只是為了維持學校的應對之策,沒能很好的實踐自己的教育思想。在三年任期內,密斯周旋于政府和學校之間,從德紹輾轉遷移至柏林,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維持著學校的生存。最終,由于德國政治形勢不斷惡化,于1933年8月10日宣布解散包豪斯。
1.2伊利諾斯理工時期(1938年——1959年)
成立于1890年的美國芝加哥阿莫爾工學院(ArmourInstituteofTechnology)是伊利諾斯理工大學的前身,該校致力于將其傳統的建筑課程提高到國際水平并有所創新。而密斯在最前沿的現代建筑領域獲得的國際認可,以及在1930年至1933年因擔任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校校長在建筑教育領域建立的聲譽,使其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人選。受阿莫爾工學院委托,芝加哥建筑界領導人約翰•霍拉博德(JohnHolabird)邀請密斯出任建筑系新的負責人。1938年,密斯來到芝加哥出任阿莫爾學院建筑系主任。
與在包豪斯不同,密斯不必再為學校的政治傾向問題分心,可以專心考慮如何對建筑課程進行合理化改革。鑒于美國與歐洲的文化差異,密斯認為把另一個教學計劃附加到已有的教學計劃中是無用的。他將芝加哥的建筑傳統和包豪斯的精神結合起來為阿莫爾工學院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并在教學方法上也有很多探索。他重視基礎課程,繪畫被作為所有訓練課的基礎;繼承了包豪斯對于材料視覺和觸覺特性的認知課程,以使學生獲得對建筑材料的性質和使用的透徹了解;對建造和施工技術基本原則的學習也是其教學計劃的重要部分,學生得以在開始接受建筑教育的時候就了解材料和施工的方法,為今后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礎。密斯發展了基于合作環境下的訓練課程。這種合作在學生和教師團隊之間被廣泛的鼓勵。在密斯的提議下,全美的建筑教育由4年制改為5年制,學生在第5年可以根據不同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建筑或城市規劃方面的設計實踐。在他的主持下,伊利諾斯理工學院建筑系獲得了世界聲譽,至今仍是全美最好的設計院校之一。
1940年,阿莫爾工學院和劉易斯學院(LewisInstitute)合并為伊利諾斯理工學院。密斯被學校委任負責新校園的規劃設計。這是美國教育史上,自托馬斯•杰斐遜的弗吉尼亞大學(1819年)后,首項只由一位建筑師負責的校園設計工作。學校的總體規劃創造了一種鬧市中平靜草原綠洲般的空曠。而校園的規劃也被認為是密斯對其建筑思想的一次完全展示,也成為其教育學生的一個最好的模型實例。
2密斯的建筑教育體系解析
作為一代建筑哲人,密斯始終在探討建筑是什么這樣的本質問題,他把建筑作為價值觀的一種體現。密斯認為建筑形式只是內在結構的自然而然的反映,建筑的目的應是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對其結構和材料自然演繹和拓展。他創造了一種簡單而又具有秩序的建筑文化。一方面他深受至上主義美學的影響,這幾乎成為他的第一屬性;同時他還具有申克爾派的原理清晰性。密斯的建筑思想在其建筑教育體系中也得到充分體現。
2.1注重價值觀的培育
密斯的教育思想也受到歐洲古典哲學著作的影響,他認為教育具有目的和價值兩個層次的屬性,彼此對立統一。兩個層次共同奠定了人類的存在。目的保證了人的基本存在,而價值卻能使人精神的存在成為可能。教育必須要通過對價值觀的培育來促進人格的形成。1938年,密斯在其歡迎酒會上闡述了自己對教育本質的理解。“真正的教育不僅是為了特定的結果,更需為了一種價值的判定。我們的目標是與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結構密切相關的。與此相反,價值則始終停泊在人類的精神彼岸。最終,我們努力的目標決定了我們文明的性格,而我們設定的價值觀則決定我們文明的層次。這些命題……在建筑領域就更為適用的。建筑是完全植根于實用基礎上的最簡單的形式,但它超越了所有的價值層次而進入到精神存在的最高領域,進入到意味深長的領域:純藝術的境界。為了達到目標,所有的建筑教育都需要考慮這種情況。”
2.2面向實踐的建筑教育
密斯沒有上過專門的建筑學校,對建筑實踐中的所碰到的問題進行細心鉆研是他獲得建筑知識的途徑。密斯將建筑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制定建筑教育計劃的起源和目的。1949年他在《建筑評論》上談到了建筑教育和工程實踐的關系:“在伊利諾理工學院中,我們關心結構的概念,把結構作為一種建筑構思。我們并不是在設計建筑物,而是在建造它們和發展它們。因此我們要關心的是正確使用材料和結構,以及它們的恰當表現。因為建筑物是實際的工程,而不是紙上談兵。所以我們認為工作的方法應該是建筑教育的本質問題。”
密斯在伊利諾斯制定的教育計劃與實踐中解決問題所需的各種方法納入到課程之中。他認為材料、技術、表現和構思都是建筑的關鍵問題。從基礎開始,循序漸進。學生需要首先了解并掌握材料的各種基本性能和美學屬性,熟悉這種材料的構造做法和結合方式,最后才是建立在結構類型基礎上基本建筑形式創作。
2.3以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模式
密斯的教學體系把技術作為其訓練的核心內容。結構是技術在建筑領域的表象,很多課程訓練都是以結構為基礎設置的,要求學生了解結構作為一種建造的藝術,它的可能性與限度。密斯認為建筑是時代意志在空間上的反映,而這種時代意志是由特定歷史時期的技術所決定的,技術賦予了壓倒一切的文化意義。在1950年的一次演講中說道,“技術植根于過去,支配著現在,展望于未來。它是一種真正的歷史運動——是形成和代表他們時代的偉大運動。可以與它相比的只有:古典時代人作為本體的發現、羅馬的權利意志以及中世紀的宗教運動。技術遠不止是一種方法,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作為一種方法,它在幾乎所有方面都是超絕的。然而,只有當它回復到本體,成為機械工程,或成為巨大的工程結構物時,技術才顯示了自己的真實本性。這里很明顯,技術不僅是有用的方法,它是具有意義的事物,在于本體的事物,是具有含義和力量的事物。……當技術得到真正的體現時,它就升華為建筑學。……建筑是其內在結構的具體化表現,以及其形式的緩慢演變。這就是為什么技術和建筑是如此緊密聯系的原因。”
2.4互動合作的教學方式
密斯早年在建筑事務所擔任過描圖員的工作,后來又和幾位大師共同工作過。通過自己的經歷,他認為師傅帶徒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并將這種學徒模式移植到伊利諾斯的教學中。密斯在在學生和受過系統設計訓練的教師團隊之間建立了廣泛互動的教學環境,學生和老師彼此交流。學生可以得到經驗豐富的建筑師的直接指導,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培養出知識豐富、愛好藝術和學習認真,并能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學生。互動合作的教學方式可以還利于因材施教,對于不能靈活應用原理的學生,老師傳授給他們全面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那些優秀的學生則可以在老師的訓練下掌握如何考慮解決問題的抽象原則。
2.5肯定自我教育重要性
密斯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建筑師。從給石匠父親的幫忙中學習到建筑加工和建筑構造的初步技巧;建筑事務所的學徒經歷使其掌握了建筑線描的技巧;而后又師從幾位建筑大師,從那里學到對其畢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建筑技巧和現代建筑思想。密斯酷愛讀書,廣泛的閱讀了哲學、宗教以及科學書籍,這促進了他個人建筑思想的形成。由于自身的成長經歷,他非常看重建筑師的自我學習過程,并且認為建筑師要不斷的充實自己。他在1925年的一篇關于建筑教育的文章中說:“每個具備—定素質的人,不論其原有的教育如何,都應該繼續接受教育。教育新一代建設者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建筑藝術的本質問題。如果這一問題能清楚地回答的話,那么在教育中就不存在任何問題。哪里有目標,哪里就有方法。但是我們所處時代中,現有的觀念不斷發生轉變,明天的建筑藝術與今天大大不同,因此年輕的建筑師們不應該受任何束縛,而應擺脫慣例,在自由思想和判斷中受教育。其它所有的東西都要讓位于今天的理性競賽。至于怎樣學,在什么地方學都是無關緊要的。”
3結語
密斯在20年的伊利諾斯理工建筑系主任生涯中,全方位發展了自己的建筑教育體系,并且形成一套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教育思想。密斯在伊利諾斯理工所建立的教學體系在建筑教育、思想和實踐中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從伊利諾斯理工學院畢業的學生在美國形成了第二芝加哥學派,并且造就了現代高技派,為建筑學不斷地發展奠定了基礎。現在的建筑教育應該從密斯的教育體系中吸取經驗并進一步發展,從而為新一代的學生、建筑師和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肯尼斯•弗蘭姆普敦[著].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張欽楠[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256-263.
[2](英)弗蘭克•惠特福德[著].包豪斯[M].林鶴[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208-214.
[3]劉先覺[著].密斯•凡德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77-94.
文章標題:密斯•凡•德•羅與建筑教育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chengren/461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