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7-15 15:30 熱度:
摘要:演講是以有聲語言為載體,以“形體”等無聲語言為輔助手段,向特定人群傳輸情感、思想,并引起聽眾共、手勢三方面得以成功助“講”。讓我們努力探討演講中“演”的運用,為繁榮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葩-----演講藝術而作出貢獻。
關鍵詞:演講無聲語言魅力
聽眾對演講的總體評價是通過聽覺和視覺兩條渠道來完成的,即使演講者在‘講’上下了很大功夫,語言千錘百煉,濫熟于胸;但如果忽視了聽眾的視覺形象,忘記了‘演’這種“無聲語言”的存在,其演講也是不成功的,要取得演講的成功,必須讓演講在講中“演”起來。
請看山東某縣一中小將王杏在“請到我的家鄉來”的演講片段:
當她介紹家鄉的特產柑橘時:“你們此時此刻想吃這么大、(用雙手比畫)這么紅(用手指著講臺上方鮮紅的演講比賽橫幅),像蜂蜜一樣甜的柑橘嗎?(臉上露出甜蜜的微笑)”那就請到我的家鄉來。當她介紹家鄉的山時:“城外有座鐘鼓樓,半截插在天里頭(眼睛隨著手的指向仰望天空);家鄉有座云峰山,站在山頂能摸天(手掌向上摸)。”當她介紹完家鄉的美景,結尾時“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來,我非常愿意當你們的向導,到時候我會說:‘各位朋友,請跟我來(伸出右手),請跟我來(高揚左手),請跟我來’(邊招手邊退)……”
由于她邊講邊用手勢助說話,頓時把聽眾的視覺、聽覺、味覺融為一體,使得聽眾都能聚精會神地聽她講,又由于她將精彩的有聲語言與人無我有的無聲語言巧妙地結合起來,讓演講在講中“演”起來,“活”起來,所以贏得了聽眾的掌聲,并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
那么,如何讓演講在講中“演”起來呢?”
一、姿態自然、得體
人最美的姿態莫過于自然、得體,它是人的思想感情、內在氣質的真實反映,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演講中如若能充分把握和發揮則會使演講者魅力倍增。那么,演講者怎樣的形體才算自然呢?具體來說可以從演講者上臺前、后與下臺前三個階段來完成。1)上臺前:迅速起立,腳步穩健。讓聽眾從演講者的走姿進而推斷演講者的身體、精神狀態——身體健康、熱愛生活。2)上臺后:恭敬行禮,抬頭挺胸。以沉著、冷靜的“亮相”作為“無聲語言”有效的傳達情感信息,給人以精神上的感召力和啟迪,給聽眾的視覺產生“陽光可人”美感效果,并由此而產生對演講人的敬慕感和親切感。3)下臺前:鞠躬致謝,從容歸座。看學生的演講,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演講者每當即將結束演講時會顯得緊張、慌亂,以至于有時會忘記致謝而“倉惶逃遁”。誠然,演講結束前的致謝相對于整個演講過程來說是已接近尾聲,但是,這時的演講者直面的是聽眾,其一舉一動都不會“逃離”聽眾的視覺,所以演講者一定要以冷靜、自信的姿態堅持到致謝后的從容歸座。
另外,演講時一定要去掉不良的習慣性形體動作:不能搖頭晃腦,擠眼睛,摸臉蛋,吐舌頭,更不能左右晃動,甚至于屢次的反復走動等。這樣,不但會影響情感傳達并敗壞聽眾的興趣,降低演講的效果,而且有時還會讓聽眾產生厭惡情緒。
二、表情豐富、自如
演講者的臉部是感情的晴雨表,聽眾可以從它上面讀懂演講者的情感世界,所以演講者要取得演講的成功,表情必須豐富、自如。
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在說到羅斯福演講時,說他滿臉都是動人的感情:驚訝時張口結舌,仇恨時咬牙切齒,蔑視時視角斜下,愉快時眉毛平展,表情非常豐富,所以他的演講更有力,更勇敢,也更活躍。以笑達意、以眼傳神是臉部表情的核心。笑意能傳達各種心理信息,眼神能表達種種復雜感情。關鍵時會心地微微一笑,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不僅是情感的體現,而且是自信的標志,禮貌的象征,涵養的外化,它會緊緊抓住聽眾的心,容易使演講深深地印入聽眾的腦海----“喜悅產生喜悅”。泰戈爾說:“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的神色變化,傾訴著一個人的微妙心曲,幫助人們傳達許多具體、復雜甚至難以言傳的思想感情,演講更不能例外。記得高爾基在回憶列寧的演講時是這樣描述的:“在他那蒙古型的臉上,一雙銳利的眼睛在閃閃發光,表現出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對謊言的反對以及對生活的忠實,他那雙瞇縫著的眼睛在燃燒著,使著眼色,諷刺地微笑著,閃爍著憤怒。這雙眼睛的光澤使他的演講更加熱烈、更加清新,有時仿佛是他精神上有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從他的眼睛里而噴射出來。”作為一個初學演講者,我們也許達不到列寧這樣的水平,但恰如其分地、巧妙地運用自己的眼神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演講時有節奏或周期性地把視線從左掃到右,再從右掃到左,或前后移動進行環視,以便不斷地觀察和發現所有聽眾的動態,進而調節演講內容或節奏;在環視過程中若發現哪里不安靜了,投去制止性目光;哪里有疑惑了,投以啟發性目光;哪里“偏離軌道”了,投以引導性目光等,以“目光語”吸引、“征服”聽眾。但要值得注意的是:環視不是眼睛溜轉個不停,點視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一般只是短暫的停留,不能失度。另外,演講者眼睛的活動不但要和臉部的表情協調一致,而且還要同有聲語言、態勢語言密切配合,這樣協調一致才自如,才容易為聽眾所理解,也才能有效地把表情,特別是眼睛的神色變化烘托出來,為“講”錦上添花。
三、手勢適時、適度
演講中,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平靜的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表明心跡。演講的手勢可以說是“詞匯”豐富,千變萬化,如果運用適時、適度,不但可以彌補有聲語言的不足,還可以使演講“活”起來。美國總統林肯每當演講到歡樂的地方,常把兩只手臂高高舉起成50度夾角,手掌向上,就好像已經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悅;說到憤怒時,便緊握雙拳,在空中用力揮動,仿佛要將仇敵痛打一頓。這樣就能直觀地配合話語去感召聽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再如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運動中為黨政軍干部作演講,為了使演講條理清晰,給人的印象深刻,他就把內容歸納為一、二、三,并且邊講邊用右手扳著左手指,一個一個地數,其手勢語的展示使他的演講含義直截了當,結構有條不紊。初學演講者,如果說到“你”、“我”、“他”,或者“這邊”、“那邊”,“上頭”、“下頭”等時,也不妨用手指一下,一定會給聽眾以實感,給自己以信心。
演講時恰當運用手勢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效,但也要注意:1)要適量。手勢不能太多,否則,會使聽眾眼花繚亂。2)要適當。美國總統查德•尼克松在一次招待會上,他舉起雙手招呼記者們站起來,而嘴上卻說:“大家請坐!”在另一次演講中,他手指聽眾,嘴上卻說:“我”,然后又指著自己說:“你們”,這種配合不當的手勢成了他的軼聞。3)要適度。做到恰到好處,絕不能過于夸張,更不能喧賓奪主,壓過“有聲語言”,使‘聽眾’成了‘觀眾’,把聽演講變成看戲劇。4)要適時。即手勢要與演講內容在時間上一致,才能對演講的內容起到‘強化’作用,否則,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影響演講的整體效果。
總之,演講是以有聲語言為載體,以形體等無聲語言為輔助手段,向特定人群傳輸情感與思想,并引起聽眾共鳴與支持的雙向交流活動。演講者如果能根據演講內容的推進,聽眾表情的變化,在瞬間用姿態、表情、手勢等“無聲語言”來表現演講者本人的內心世界,把演講中的“視覺藝術”調動起來,使之成為傳情達意的手段,并與演講的有聲語言有效地結合起來,服務于演講的主題,就會使演講在講中“演”起來、“活”起來,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我們努力探討演講中“演”的藝術,為繁榮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葩-----演講藝術而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演講藝術全書》中國物價出版社趙菊春主編
2、《演講藝術》復旦大學出版社史迪芬•E•盧卡斯著,俞振偉譯
文章標題:讓演講在講中“演”起來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aoyuxue/2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