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2 13:20 熱度:
[摘要]在現有高等教育體制下民辦高校培養創新人才方面不能照搬公辦學校的模式。當今是一個以知識經濟為主旋律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是高層次科技人才的競爭,而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創新能力。因此,民辦高校在培養人才上要把創新能力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注意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情感和人格,創新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實現力,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適應時代的要求,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就應從樹立創新觀念、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管理制度、加強實踐環節等方面入手,全面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通過對民辦高校學生有關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問卷調查,分析現狀,找出培養創新能力的途徑,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教育;培養;途徑與對策;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那么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信息時代對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和能力。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成果,也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因為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屬于國民序列教育。為此,了解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實際狀況,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對公辦院校創新能力的研究較多,但是,對民辦高校創新教學的研究少的可憐,更何況談得上對創新能力的研究。作為民辦高校應進一步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和教育理論,同時必須緊密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初步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民辦高校的創新教育道路,培養出大批創新技能型的實用人才,這才是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一條捷徑之路。
一、創新能力的內涵
作為一個民辦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如何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之前,首先應對創新能力的內涵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準確理解與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做好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工作。所謂創新能力就是指懷疑、批判和調查的能力,是指研究者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的能力。它主要由以下五個方面:創新意識、創新基礎、創新智能(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創新方法和創新環境相互整合而成。還涉及到一個人的多種能力,如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實驗能力、吸收知識能力、獲得信息能力等,是一個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民辦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時應注意對組成創新能力的各種相關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分析
當前,我國大學生特別是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對創新能力重視不夠。通過對鄭州科技學院等5所民辦院校的理工類、文法類、經濟類、藝術類學生進行調查,這次調查采取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調查在2008年3月份進行。調查對象為的理工類、文法類、經濟類、藝術類學生,一、二年級專科生(約220人左右)。調查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15份,有效率為97.72%,其中參加問卷調查的男生140人,女生80人,男女比例接近2:1;。本次調查設計了31個題目,得出270多個統計相關數據,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一。
表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項目 性別 類別 年級
男 女 理工類 經濟類 文法類 藝術類 一年級 二年級
人數 140 80 80 60 50 30 100 120
% 63.63 36.36 36.36 27.3 22.72 13.63 45.45 54.54
(一)、學生對自己創新思維和能力教育的評價及相關因素的看法。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認為自己經常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占25%,有時參加的占43%,沒有參加的占32%。
在回答你是否把創新靈感和項目付諸于實踐行動時,有23%的同學回答經常付諸行動,有64%同學有時付諸行動,有13%的同學沒有付諸行動。主要影響因素有3%的同學不注意周圍環境的變化,有32%的同學較注意周圍環境的變化,有65%的同學平時注意周圍環境的變化。
在回答你對自己創新思維能力的總體評價上,有23%的同學回答好,有27%的同學回答較好,有50%的同學回答一般。
在回答創新素質教育時,有29%的同學了解較深,有64%的同學了解一般,有7%的同學不了解。主要影響因素是目前素質教育沒有完全取代應試教育。
在回答你認為學校開設一門培養創新課程的必要性時,有78%的同學認為很有必要,有12%的同學認為一般,有10%的同學認為沒必要。
在回答你認為目前所開設的實訓課對學生創新能力是否有幫助時,認為很有幫助的為56.63%,有幫助的為26.3%,幫助不大的為17.07%。
在回答你認為老師的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否有幫助時,有30.36%學生回答有點幫助,有9.94%回答沒有幫助,持肯定回答的學生有59.7%。出現此情況的是老師較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回答你所在的系對創新能力培養重視度上時,有50%的回答系里重視提供了良好的創新信息環境,有27%的回答系里有時為學生提供,僅有23%的回答系里沒有提供。
在對我校的課程設置是否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時:有22%的學生認為緊密結合,有52%的學生認為一般;有26%的學生認為沒有;
你認為目前教學管理制度能否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目的這一問題,有59%的學生回答可能性較大,回答不可能的占19%,回答一定能的占22%。
在回答你認為學生創新能力在實際能力中占多大比例為好時,有10%的學生回答占0-30%,有45%的學生回答占30%-60%,有45%的學生回答占60%-90%。
(二)、在學習內容上為了未來就業是否把創新能力納入教育等問題的看法。
學生中有54%回答贊成,有27%回答不清楚,有19%回答不贊成。造成這樣的影響因素除了社會和學校外還有家庭因素。在回答家庭環境對學生創新能力是否有關系時,有57%的回答有關系,有30%的回答有點關系,有13%的回答沒有關系
在回答你的學習目的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有24.6%的認為是掙更多的錢,以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有50.5%的認為是掌握一技之長;僅有24.9%的選擇奉獻社會、報效祖國。這說明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有異化需要正確引導。
三、通過以上調查分析,使得我們值得注意與探討的問題。
通過對理工類、經濟類、文法類、藝術類學生問卷調查統計資料的分析,發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存在如下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我們的創新教育是否存在薄弱環節。首先是教師的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性到底如何?為何僅有59.7%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次是我們的課程設置是否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緊密結合時,為何僅有22%的學生認為所設的課程緊密結合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再者開設的實訓課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何僅有56.63%的學生持肯定態度。
2、我們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否適應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何僅有22%的持肯定的回答的態度。
3、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應如何結合創新教育開設一門創新能力課,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為將來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4、要搞好大學生的創新教育是否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和國情等素質教育,進一步解決好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和愛好等問題。
四、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培養創新能力教育的措施、途徑與對策。
從調查問卷的統計資料分析,學生對目前所實行的創新教育和能力的培養尚不完全滿意。我們必須加強創新能力教育,把大學生培養成創新型和技能型相結合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當今科技時代的需要。
(一)、措施
1、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一批理論水平高,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教育理念的教師。
教師對教學的投入多少、水平高低以及自身的創新意識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和引進高水平的教師。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師創新教育的素質,大力倡導教師發揚創新精神,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掌握科學的創新思維和方法,不斷改進并充實自己;其次,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引進問題教學法、局部教學法、智力激勵教學法、發展問題教學法等等,重視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讓學生的潛能得到釋放,培養學生的獨立見解和開拓精神;第三,要加強教師愛崗敬業教育。教師的基本職責是在傳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智力和人格,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把育人寓于教學的始終。
2、加強理工類、藝術類學生實習實訓建設,同時加強經濟類、文法類的社會實踐訓練。
首先要加大實驗硬件建設的投入,進一步改善實訓教學硬件設施,努力創造條件,增強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和愛好。其次,理工類學生在課內所做實訓的時數及項目相對還比較少,而且局部受到實訓條件的限制,因此,有計劃地開放實訓室,讓學生選擇感興趣課題,鼓勵學生獨立完成整個實驗,促進學生實訓能力。另外,要加強經濟類、文法類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這樣才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加強課程體系的改革。
(1)要面向未來構建符合時展的課程體系。民辦高校要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競爭力的技能型人才,必需靈活改革課程體系,對不適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必須盡快調整,努力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課程體系。
(2)更新教材的內容。通過問卷調查得知,目前各類專業所開設的某些課程內容不適合學生的需求,有的已經過時,陳舊的知識妨礙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形成,因此要把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內容淘汰出去,把具有當代科技的新成就、新技術引進課堂,引進到實訓教學中。。
4、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和調整,切實做好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公辦高校目前還存在著原先教育體制下的弊端,束縛了高校辦學和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缺乏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作為民辦高校不能照搬公辦高校的模式,應靈活地走一條適合當前和未來社會發展的創新教育道路。首先,加大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使教學體制有利于教師教學創新性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1)要改革現有管理制度中不合理的內容,包括廣大民辦教育工作者。雖然國家重視民辦教育,出臺了民辦教育促進法,但是目前政策落實還不足,比如民辦高校教師的待遇不如公辦學校的教師,特別是在人事上,學術交流上。而對教師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的激發與提高,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創新型教師的教育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2)引進現代教學管理的創新理念,此理念要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跟上時代的前進的進步。
其次,建立適應學生成才創新特點的教學管理。創新意識教育很大程度上要給學生提供有利于個性發展的空間。在教學理念上,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結合“德才兼備”人才的要求,培養復合型重技能的人才;在教學方式上,采取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手段。
第三,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教學理念。為此,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進一步明確學生是創新教育的主體。民辦高校教學管理是為了培養學生成為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服務,要鼓勵學生敢想,敢干,敢于開拓前人未涉足的領域。
5、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各方面的正確引導,端正學生學習目的、動機和態度。
從調查統計數據來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薄弱環節,這間接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大學生自身的學識、能力、品德等還欠缺,對自己將來能干什么還很模糊,甚至沒有目標;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熱愛、沒有形成奉獻科學的敬業精神。以上幾個方面反映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樹立為人民服務,報效祖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而激發大學生奮發成才、開拓創新,以高水平的創新能力去造就一番人生事業。
(1)從思想上端正學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熱情。從調查統計數據中看出,學生價值觀趨向異化,偏重于個人發展與物質需求。竟有79.25%的學生是為了掙更多的錢和掌握一技之長而學習。在德育上,如何更有效地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還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2)加強專業技能教育,通過多種渠道與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似懂非懂,特別有些學生看到當前某行業不景氣,就業前景不太樂觀,激發不起求知欲望。加強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應有效結合教學手段,如教師課程負責制等,通過讓學生參與討論、科研,引導學生做課題等方式,在實踐中加強對專業的認識,更廣泛地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和現狀,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
(3)強化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中科院院士唐明述教授指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決不給學生‘完整’、‘到頂’的概念,著重啟發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的能動性。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有句名言“演死練活”,“牢固”和“扎實”了基本功,才能展示與拓寬創新思維空間。
(二)途徑與對策
結合多年對民辦高校教學和學生管理并根據對大學生自身特點的研究。我認為:當前民辦院校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的潛能,只要采取適當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他們的創新能力會不斷開發,不斷提高。針對民辦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從下面五個方面進行:
1、樹立創新教育的理念:創新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具體化,是以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基本價值取向。我認為:作為培養創新人才重要基地之一的民辦高校,教師應構建創新教育理念,正確引導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以培養創新型的人才為核心目標,將創新教育落實到每個教學環節和實驗實踐環節中。為此,教師在教育理念上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學生創新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互動中,培養其良好的創新心理素質。三是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思想、思維、開拓能力和引導能力。
2、培養一支具有創新素質教育的教師隊伍: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導,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必須有一支創新型師資隊伍。首先,教師保持思想觀念上的超前性,不斷提高創新教育的自覺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要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創新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最后,教師要有勇氣接受大學生挑戰,能以自身超前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去感染和引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營造以大學生為中心的富有感染力的課堂及實習實踐訓練,從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靈感。
3、建立一套高效、科學的評價機制。民辦高校不能沿用公辦高校的那種評價機制,作為民辦高校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實行知識與能力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重點測試學生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促進大學生主動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改變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評價學生學習與教學質量的觀念,構建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建立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激勵機制。如:對在創新方面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與獎勵,并作為選拔優秀生和頒發助獎學金的重要依據。對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創新成果的學生,以及在校內外創新實踐活動做出成績的學生,可申請免修相關的課程。
4、營造培養創新能力教育的新型校園環境。學生參加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主要來源于學生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為此,首先要不斷拓寬培養的渠道和載體,積極營造創新的氛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大學一年級是關鍵的一年,要打好基礎,教育者在考慮培養目標時,不能單純把受教育者簡單地視為“教育對象”,而應當把受教育者當作發展主體,視為中心。要精心設計,著力構建一種適合大學生成才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學術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多層次教學和開展各種社團活動,特別是建立專業性的社團,激發學生的創新學習興趣,在有利的整體環境熏陶下,讓學生個性健康發展,使學生在活動中長見識、增才干,在活動中受益和增強創新意識。
5、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創新的靈感大部分來源于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是創新最好的材料,當代大學生大多是溫室生長的花朵,很少參與社會實踐,導致動手能力較差,實踐能力弱,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有一大批自主產品問世,真正掌握自主創新技術,這些不是紙上談兵能夠獲得的,而是需要學生放開雙手,進行實地研究與調查,掌握相應的資料方可實現。因此,參與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特別要主動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呼喚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人才,民辦高校也同樣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時代重任,改變教育觀念,注重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當代大學生是時代賦予了民辦高校的歷史使命之一,我們要奮起努力,開拓進取,堅持創新教育,為培養新一代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奮斗。
【參考文獻】
[1]徐光春.深入落實科學發展,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CD』2007-11-02
[2]楊新春..許珂敬論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建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3).
[3]宋孝忠.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應關注[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2).
[4]高校增設“研究與創新”類型課程的建議[EB/OL].[2006-06-23]//http://www.moe.edu.cn
[5]鐘秀芬,任良玉,楊式耕.農林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4.
文章標題:提高民辦學校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初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aoyuxue/29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