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9-06-11 09:54 熱度:
摘 要 老子哲學思想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審美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不言之教”的美育思想。“不言之教”是以“自然無為”作為其核心教育理念的感悟式教育,教育本身更加注重受教者全身心的發展,以受教者為主體使其身心全面發展。教育形式多樣化且不拘泥于課堂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環境對受教者潛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種結合人文教育和自然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審美教育。
關鍵詞 老子;不言之教;審美教育
“不言之教”作為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教育層面的體現,是老子針對當時社會民生現狀所提出來的美育理念,但“不言之教”思想所具有的超前性超越了當時的歷史局限,對當今中國教育仍然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本文以道家“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作為研究對象,深入解析“不言之教”的美育內涵,在此基礎上,結合審美教育的相關理論,從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環境及美育主體四個因素入手,探究老子“不言之教” 對當今審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1 “不言之教”的美育內涵
1.1 “自然無為”的核心理念
“道”是道家傳統哲學體系中的最高范疇,是天地萬物之本源,而“自然無為”代表了道的基本特性,同時也是老子美育思想“不言之教” 的核心理念,“不言之教”則是達到“道”的最主要途徑。《道德經》第二章記載道:“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1]“圣人”是老子教育理念的實施者,老子明確指出了“圣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言之教”。其中“無為”是不言之教的精髓所在,“無為而無不為”則是其宗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記載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1] 因為其“無為”,所以“至柔”能夠馳騁“至堅”,“無有” 才能夠入“無間”。
“道”具有包容萬物的特性,老子特別強調自然萬物的存在價值,只有“自然無為”才能使自然萬物處于和睦相處的狀態,自然發展從而建立起一個和諧統一的世界。臺灣學者王叔岷曾論述道:“老子所謂無為,由慎而來,以合于自然。”[2] 無為即是以謹慎的行為,通過這種行為來合于自然。自然是無為的歸宿及目的,無為則是合于自然的途徑和手段。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一種消極的避世態度,而是積極的有所作為,從無為中以求大治。老子認為,通過“無為”就能達到“無不為”,真正起到“不言之教”的教育作用。
1.2 “言”與“不言”的關系
老子“不言之教”尤其注重其“言”與“道” 的關系,言即言說,即“書不盡言,言不盡意。”[3] 言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道則是涵蓋萬事萬物并且不能用言語來說盡的,因而有限的言不能說盡無窮的道。湯用彤曾提出“道之別一名為常” 的相關理論。[4]“道”的本意體現為自然的本源之義,然而“言”則是人為造作的。當人們用有限的“言”說自然無限之“道”時必然會導致“道” 完整性的缺失,所謂“言之者失其常,不以言為主,不違其常。”[6] 正是如此。老子認為言語之教并不切合“道”,“天之道,不言而善應。”[1]、“多言數窮”[1] 說明了“言”不能盡“道”。但是老子并不否定“言”對于“道”的重要作用,老子“道可道”說明了“言”對于“道”來說具有重要的傳播作用,其次“道”還需要“言”來解釋說明。同時,“非常道”補充說明了“言”的局限性,“言” 并不能說盡“道”,道更多的是需要個人的體悟,所謂“心齋”“坐忘”。傳統教育中施教者使用文字、語言的教育形式,讓受教者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者而非主動的學習者。老子認為教育只有成為人自身需求的時候 , 教育活動中受教者才能主動學習,自己去感悟而非一味的依靠老師言教,即老子所提倡的的“心齋”、“坐忘”。“言” 與“不言”均為教育的兩種形式,“言”更多的依賴施教者的講解,“不言”則需要受教者從生活中、自然中去學習。相對于“言”教來說,“不言之教”顯得更加的深遠和持久,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1.3 形式多樣的感悟式教育
“不言之教”主要在受教者身體力行的實踐中、所處環境的熏陶下,通過受教者的自我感悟,把教育的內容融入教育活動,從而最終達到教育目的。《道德經》四十三章中的“無有入無間”“至柔”與“至剛”的原理并不是老子憑空捏造的,而是老子通過對生活的感悟而總結出的自然規律。老子之“不言之教”與“言傳”相對立,更加注重“身教”的重要性。“孔子訪老子”的故事恰恰說明了“身教”的巧妙之處,故事中老子只是讓孔子看自己早已脫落的牙齒與完好的舌頭,孔子便從老子的動作中悟出了以柔克剛的道理。故事中老子通過淺顯易懂的動作去啟發受教者進行思考,由淺入深的引導接受者進行思考感悟。老子“不言之教”以“自悟”為其理念,充分調動受教者的積極性,讓受教者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而激發其學習的潛力,使其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具有極強的隨意性與靈活性,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隨時隨地均可進行,花草樹木皆可成為教育載體。《道德經》第八章和第七十八章用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水來進行教育。水雖然能“利”萬物,但卻從來不去“爭”;水雖然是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卻能夠攻克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老子借用世界上最普通的水,卻悟出了水本質中所蘊含的自然之道。《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老子分別用中空的車轂、中空的陶器及中空的房屋這三個“空”的事物來說明了“有” 與“無”之間的關系。感悟是老子不言之教的一大特點,無論老子的“身教”還是通過形式多樣的外物來進行啟發,都需要依靠受教者的自身感悟來進行,而非施教者的長篇大論。
2 “不言之教”中的美育
2.1 “不言之教”中的人文教育
審美教育在我國古代早已存在,早在奴隸社會便出現了“禮”“樂”教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曾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述而》中“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6] 代表了孔子對于樂教的肯定。而道家老子形而上的美學思想則是通過解釋“道”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錢鐘書《管錐編》從藝術欣賞角度指出了老子“道”的不可言說與審美心理有著極其相似之處 [7]。李澤厚編寫的《中國美學史》中認為“老子認為真正的美,不是那種外在的,表面的,易逝的,感官快樂的美,而是內在的,本質的,常駐的,精神的美。”張強《“道不可言”——老子“道”的美學思想讀解》一文指出老子美學思想就是在“道不可言”中所闡發的 [8]。“不言之教” 體現了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不言之教”重視受教者的“自悟”能力,注重對受教者“個性” 的理解及尊重,這些觀點與審美教育尊重受教者的特性,引導受教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受教者在“不言之教”中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執行者”,通過施教者的適當“引導”使受教者根據根據自身的愛好、興趣和品位來進行自我發展。而這種“引導”既可以是施教者的言傳身教,也可以是施教者所使用的社會、自然、藝術的某種媒介。道家“不言之教”思想對審美教育的重要啟示就是要確立受教者在審美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把以前的“主體一客體”強行灌輸的教育模式轉變為“主體一主體” 型模式,把受教者看成獨立的主體,尊重其自主性,促進受教者健康個性的形成,從而使其成長為具有創造力全面發展的主體。
2.2 “不言之教”中的自然美育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我深信美麗的風景,在青年氣質的發展上所具有的那種巨大的教育影響,對于教師的影響來說,是很難和它競爭的。”[9] 對自然美的欣賞是人類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中國古代,因為生產力的低下,人們無法正確的去認識、掌握及運用自然規律,在他們看來,自然是神秘的、恐怖的以及無法掌握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自然逐漸從自為之物轉變為為我之物,自然從原始的主客對立狀態轉變為主客統一狀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思想便是在這一時代產生的。老子哲學相對于其他學派來說更加注重自然美育,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體悟” 萬事萬物的規律,讓受教者在不言之教中感悟人生哲理。老子強調萬物的自然本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道德經》七十六章說 :“人之生也柔弱 , 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 , 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 , 柔弱者生之徒。”[11] 老子通過自然界草木的生老病死,闡述了柔弱與剛強相互轉化的哲理,既深入淺出而又發人深省。《道德經》第三十四章中老子借泛濫的河水來比喻“道”,形象生動的闡釋了道雖然成就一切但卻“不自為大”的特點。無論前面老子所例舉的草木剛與柔的轉化,水以柔克剛的特性還是泛濫河水所展現出“道”的特性,都來源于老子對自然萬物的感悟。老子通過對自然萬物的感悟而領悟了“大”與“道” 之間的關系,老子以“大”論“道”,把“大” 作為一個審美對象,借以說明“道”無比的崇高性。老子正是在對天地萬物的感悟中、對自然界所蘊含的深刻意蘊的體悟中所受到啟發,使得以“道” 為美的美學思想得以從“大”中顯現出來。魏晉時期的文人墨客們繼承了老子對自然審美的思考,繪畫及詩歌都偏向于對自然山水的描寫,并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山水玄言詩人。無論是東晉王羲之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對宇宙時空之感慨,謝靈運對自然山水的極盡謳歌,還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人生哲理,無不體現老子自然美育給后人所帶來的深刻而悠遠的影響。
3 “不言之教”美育的隱蔽性特征
3.1 教育目的的隱蔽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支配并掌管著萬物。“道法自然”指的是萬事萬物都遵循自己固有的發展規律,不受到外物的干擾或支配。即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無為” 并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任意妄為,而是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事物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的發展自己。這種“無為”的理念恰恰符合了審美教育的無強制性目的特征。老子不言之教的教育目的具有不確定性,是無目的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康德在對“無厲害感”和“共通感”的闡述中,認為美不涉及概念,美與效用、善和感官快適不同,沒有明確的現實目的。審美體現出的是一種順情適性的行為,而非一種刻意的行為 [10]。之所以說不言之教無目是因為其具有隨機性、任意性,教育者通過一種不刻意的行為給予受教者一定啟發,受教者通過啟發進行自我思考,從而參悟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哲理。之所以說合目的是因為教育者的引導不是盲目的,而是通過科學指導使受教者受到藝術的熏陶以及施教者個人魅力的感染,使教育目的是具有隱蔽性的,需要受教者自己去學習感悟,在藝術活動或大自然中自由的去學習體悟,成長為席勒所向往的具有“完滿人格”的“真人”、“至人”,進而達到對世界的“審美救贖”。
3.2 教育方式的間接性
道家美育觀最重要之處便是其教育媒介、載體的選取及使用。無論老子還是莊子都注重身教以及感性形象的靈活運用,身教與感性形象都是間接性的而非直接性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美是在個別的,活生生的事實,而不在抽象的思想 [11]。教育歷來離不開施教者的言傳身教,正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然而老子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無為之事”及“不言之教”的主張。老子特別注重在審美教育中,教育者用自身的言行舉止來給受教者樹立榜樣;或者運用自然中的壯麗山河來啟發受教者,例如傳統文化中山水的“比德”觀念,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通過與人的某種品質具有同構對應關系的自然景物來達成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者在欣賞自然美景精神愉悅的同時,在大自然中受到感悟,使其成長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作為老子的傳承者的莊子同樣善于運用相關“物象”來達到美育目的,例如《莊子外篇·逍遙游》中的“鯤”“鵬”的形象,《莊子內篇·馬蹄》中“馬”的形象及《莊子外篇·山木》中“大木”的形象,這些形象或來自于我們的生活日常,或來自于神話傳說中的相關形象,莊子巧妙的運用這些形象生動的美育材料,達到深入淺出的教育目的。現代教育應該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具體的感性形象、教師的人格魅力、極具暗示性的啟發,間接的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興趣及特長,從而使學生從“苦學”到“會學”再到“樂學”的思想轉變,使學生自己發展自己最終成為完滿人格的“智慧人”。
3.3 教育環境的創設性
道家美學特別強調學習中環境熏陶的重要作用,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不言之教之所以“不言”,除了尊重受教者的自主權,發揮施教者身教的作用外,還借助了環境因素。老子的“道法自然”與它所處的環境有關,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施教者不應該忽視的重要外部因素。然而環境對受教者具有的影響作用往往會被教育者所忽略,趙常麗在《儒、道兩家‘不言之教’思想的現代價值》中提到:“道家‘不言之教’德育思想強調氛圍,環境對人的教化儒染作用。”[12] 審美教育尤其注重教育環境,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助于美育的實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和良好的環境則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受教者的審美心理設定相應的教育環境,這樣才能綜合地、整體地對受教者施加影響,全面的塑造人的審美心理結構。根據不同的教育選擇不同的教育場所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身處大自然之中更容易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從而更好的進行自然美育,而博物館、美術館則能使受教者融入藝術的氛圍之中,使受眾對藝術品深入鑒賞,科技博物館則能激發受教者對于科學的濃厚興趣。
4 “不言之教”中的美育主體
傳統教育偏重于“主體—客體”模式,以施教者為主體,以受教者為客體進行知識的灌輸。而老子不言之教的美育觀則不同,是一種“主體— 主體”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具有自主性,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教師能夠在教育中接受并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差異性的存在是個體成其自身,也正是差異性的存在使得個體成為不同于他人存在的個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經歷,這個經歷是和任何人的經歷不相同,他有他自己的個性,個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而變的豐富多彩。教育者在教育中更多的是承擔引導者的重任,而不是一味的向接受者強行灌輸知識。老子的審美教育中,師生關系從傳統的以“專制、控制、塑造”的單向教學模式,轉變為“尊重、理解、包容”的雙向交互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教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
5 結束語
老子不言之教的美育觀打破了現代教育的掣肘,通過施教者的言傳身教,借助自己的行為舉止及外在的藝術形式對受教者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式教育,尊重受教者的主體性,同時借助一定的外在環境對受教者進行熏陶。教育者從強行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大大降低了受教者的抵觸情緒,激發受教者的學習熱情最終形成善于思考學習的良性循環。正像尼采所說的,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13]“不言之教”做為老子的美育思想,對當今教育有著莫大的啟發,甘甜就如同泉水般沁人心脾。
6 參考文獻
[1] 文若愚 . 道德經全書 [M]. 北京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2013:12.
[2] 王叔岷 . 先秦道法思想講稿 [M]. 北京 : 中華書局 , 2007:47.
[3] 黃漢立 . 易經 . 系辭上傳 ( 第十二章 )[M]. 合肥 : 黃山書 社 ,2012.
老子“不言之教”中的美育思想相關論文期刊你還可以了解:《老子哲學“無”“有”觀的建筑空間認知理論》
文章標題:老子“不言之教”中的美育思想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aoyuxue/4030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