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9-12-16 10:02 熱度: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已經發布,引發了社會的討論熱潮。那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什么?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應是我們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探討和研究的話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其內涵就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現以寓言類課文教學為例,談談怎樣讓語文核心素養精準落地,以就教于方家。
一、講述故事: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
凡是故事都可以講,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在課堂教學中,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復述故事,而是讓學生在認真閱讀和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把閱讀內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語言,有重點、有條理、有內涵、有感情、有新意地講述出來。
1.概述故事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螳螂捕蟬》第二課時的導入部分。教師引導: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 10 課,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課文中的這些詞語能讀好嗎?誰來讀一讀?(教師出示攻打楚國、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自由自在、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伸長脖子、正要啄食、彈弓瞄準等詞語)誰能根據這些詞語把課文的大概內容說出來?學生要想概述好這個寓言故事,就要準確理解相關詞語,重新建構語言。概述故事的過程就是對課文感知、體味、消化、理解、篩選、概括、歸納、表達的過程,在概述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運用能力。
2.復述故事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伊索寓言》片斷。教師出示“饞得直流口水、想盡了各種辦法、邊走邊回頭”這組詞語并提問,你能分別換成一個詞嗎?“垂涎三尺”“絞盡腦汁”“依依不舍”不是更有文采嗎?作者為什么不用這些詞語呢?師生討論得出結論:這些詞通俗易懂。教師繼續引導:故事讀透了,讓我們來講講這個故事好嗎?講故事有什么要求?(講好人物語言,可以模擬表情、動作,用上課文中的精彩的詞語,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講得生動。)記住你們提出的要求,看著圖,自己練習!
3.創生故事教學《螳螂捕蟬》,學生明白了寓意之后的教學片斷。師: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可是下了死命令的,正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決定呢?(師放音樂:“皇上駕到,眾臣早朝。”在音樂聲中,指一名學生戴上皇冠走上講臺。)生:眾位愛卿,昨日在后花園里,一位侍奉寡人的少年給寡人講了螳螂捕蟬的事,螳螂想吃蟬,而黃雀又想吃螳螂,這種情況跟我準備攻楚,而其他諸侯國又來攻打我吳國是一樣的道理,由此我明白了,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視身后隱伏的禍患啊!因此,寡人決定放棄攻楚。…… 師:看來,這位明白事理,改正錯誤的大王還是好大王啊!聽了吳王的這一番解釋,大臣們又會怎么說怎么想呢?生:大王英明!大王顧全大局,為天下百姓著想,這是百姓們的福分啊!臣之前說話過于冒失,請大王責罰!…… 師:你們在夸贊吳王的同時也反思自己的說話方式,這樣的大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你就是那位少年,當你聽完吳王的夸贊,你又會說什么呢? ……
二、探究寓意:指向思維發展與提升
一段時期以來,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被旁落,而現在“思維發展與提升”已被確定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表征之一。
1.在揭示寓意中培養分析思維能力教學《螳螂捕蟬》,在揭示寓意后分析人物勸戒方式的教學片斷中教師引導:大臣們個個忠心耿耿,人人苦心相勸,吳王卻固執地說:“誰要是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而少年的一番話(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隱伏著禍患呢!”)卻讓吳王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這究竟是何原因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試著完成下面的表格:
指名學生上臺展示,說一說為什么目的相同,結果卻不同。教師小結:如果說大臣的勸是直勸,那少年的勸就應該叫“巧勸”“智勸”“妙勸”……
2.在內化寓意中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教學《螳螂捕蟬》,學生悟出寓意后聯系生活談談身邊有哪些人只顧眼前的利益,不顧身后隱藏的禍患。生 1:有的同學為了不寫作業經常向組長和老師撒謊,最終大家都不信任他了。生 2: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和蚌都想打敗對方,卻沒想到最終被漁夫收入簍子中。生 3:有的老爺爺老奶奶相信電話信息,最終被騙了很多錢,有的還被氣死了!
三、領悟表達:指向審美鑒賞與創造
寓言是一種隱含著諷喻意義的簡短的故事,有比較強的夸張性和諷喻性。其諷喻的意義,便是寓言給人的教訓。這是寓言獨特的表達方式,學生要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去學習寓言。
1.結構相同感受形式美寓言的結構基本相同的,以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讀來生動有趣、令人深思。如教學《伊索寓言》時,最后得出結論:故事 + 道理,體現了小故事大道理。可以說,寓言的最終目的在于提煉經驗、總結教訓,閱讀寓言可以明晰道理,豐富人生智慧,具有鮮明的喚醒價值。在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受到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之美。
2.篇幅短小感受精粹美寓言大多篇幅短小,語言質樸洗練精彩,被稱為富有教育性的“小”故事。寓言有類型化的動物角色,除了強化其故事性,重要的是避免用累贅的性格描寫去突出角色特征。如我國古代的一則題為《山雞自愛》的修養寓言:“山雞自愛其色,終日映水,目眩則溺死。”寓言僅有 15 個字,卻十分精彩地塑造了一個自我欣賞者的形象,還生動地寫出了因自我陶醉最終致死的結局。語言精練,“字不得刪”,尤為鮮明地顯示了寓言內容的精粹美。
四、文白對照: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
寓言是經過時間洗禮的文化產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記載的源頭。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補充對應的文言原文,讓學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對照中,感受兩種不同言語風格的特點,促進學生言語生命的有效發展。如教學《螳螂捕蟬》時,教師出示這則寓言的部分古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請學生結合課文,說說這幾句是什么意思。
如此文白比照或古今對比的閱讀,為學生從另一個視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資源,也讓教材成為了學生以另一種方式學習寓言的支點。這種切實有效的語言運用,為學生提供了接觸文言詞匯的機遇,為之后文言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文白對照最直接、最明顯地彰顯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要素,使學生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開闊了文化視野和形成了文化自覺的意識。
語言建構運用好比是樹的主干,其他的三方面應是主干派生出的枝葉,如果主桿越粗壯枝葉越繁茂,那么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會越高。
《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寓言教學策略》來源:《教學與管理》,作者:楊永彬。
文章標題: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寓言教學策略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aoyuxue/4148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