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0-03-14 09:36 熱度:
中國古代的“四書五經”歷來是文人學子必讀的基礎書目,其中,“四書”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多以對話形式出現,一問一答,呈現教學場景。春秋戰國前期,《論語》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現代研讀的《論語》版本多為古代《魯論》和《古論》這兩個版本進行整理形成的版本,書中的言論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通過學習研究不難發現,《論語》當中對于為人處世之道,人與家庭、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的道德修養、人格塑造、品德引導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學好《論語》無疑對成長中的中國當代大學生有著正面積極的現實價值[1]。總體來看,《論語》對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以下幾方面的意蘊與啟示。
一、正確處理教與學及學與思的關系
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呈現“教的多,學的少”“頻率高,效果差”等普遍問題,各大高校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極為重視,平時安排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也比較緊湊,但是,長期的教育總是得不到良好的收效,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的消極怠慢和其他不良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不得其法,大量思想品德教育內容通過短暫的課堂灌輸,教師的輸出時間占據大部分課堂時間,學生消化和吸收的時間遠遠不夠,再加上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單一、枯燥,特別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印象不深刻等。針對這樣的問題,《論語》當中其實早有記載解決的方式。《論語·為政》中,孔子教育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面解決了上面提到的現實問題。當代大學生缺乏的并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時間和內容,而是亟待改進教與學及學與思之間的關系,孔子的這句真言恰巧揭示了這兩方面的真諦。對于學校和教師而言,應當清楚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本身,一味地說教和大量的灌輸只能使得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故而應當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扭轉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同時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時間,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細化吸收,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2]。對于學生而言,孔子的這句話則引導了正確的學與思的關系,即學習之后要善于思考,并通過思考提出問題。針對性的繼續學習能夠使得學習和思考形成一個周而往復的良性循環,改掉以往聽過就忘、學完一知半解、貪多嚼不爛的學習方法,良好地處理學與思的關系,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學習落到實處。總體來看,在大學生日常思想品德教育中,學校和教師應當教給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準則,而大學生應當對所學的準則加以消化吸收、積極思考,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熟練運用所學思想品德準則判斷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以此來實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正確解決教育與實踐的轉換問題
任何學習的根本目的都在于運用到實踐當中,尤其是對于注重思想和心靈的教育而言。長期以來,各大高校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花大力氣,卻很難實現教育成果與社會實踐之間的有效轉化,如何將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切實體現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一言一行中成為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從《論語》中孔子對學生的教誨就能得知,孔子認為的學習順序應當是從“學”開始,通過學習獲得知識,再通過“思”實現由“學”到“知”的轉換。“知”就是懂得、領會,它是“學”的進階,在“知”的基礎上轉換到“行”。“行”就是實踐和行動。學習者在“行”之后轉而再進入“思”,這里的“思”主要是反思,思考學習者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可以改進之處,繼而再進行新一輪的“學”。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人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的過程,也是準確實現“知行合一”和“溫故知新”的過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要遵循這樣一個嚴謹的過程。如果不能恰到好處實現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就等同于教育的失敗。孔子有過“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恥其言而過于行”等論述。由此可見,儒家文化崇尚言行合一,認為言過于行或言行脫節等都是可恥的,因此,需要清楚掌握自己的能力和尺度,避免出現言行、知行的失當。孔子主張“慎言”,延伸至今有“謹言慎行”之意。孔子認為,君子應當注重自己的言行。同時,孔子認為,衡量一個人品行的好壞、道德的高低不能聽他如何說,而要看他如何做,也就是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在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各大高校應當強調“知行合一”,抓住從“學”到“行”的全過程,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檢驗學習的成效。此外,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只將注意力放在教學上[3]。
三、正確處理思想品德與人格的關系
《論語》中一以貫之的“君子”教育就是孔子對健全人格的總體概括。古代常以“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相關論述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由此可見,在孔子的道德見解中,君子是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具有相對健全的人格的人,應當心懷坦蕩,重義而輕利,虛懷若谷,始終用正確的道德準則要求自己,時時處處做到辦事有分寸、不貪圖小利、俯仰無愧于天地[4]。“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如今,社會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現實中充斥各種各樣的利益誘惑和無法辨認真偽的言論,加上網絡虛擬世界的影響,致使大學生在社會中極易受到影響,唯有樹立穩固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夠有健全的人格,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復雜的社會實踐中不偏不倚,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5]。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論語》中就有孔子對儒家核心思想的詳細言傳。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是從一個人表面的體貌和言行上體現出來的君子特質,也就是通過思想品德的學習,要塑造健全的人格,首先應當從體貌言行上具備君子的特質,而這種外在特質絕不是短時間的假象,而是人內在思想品德的外化體現,是一種難以掩飾的君子氣質,這種君子氣質,內在就以“仁、義、禮、智、信”為根基,是一個人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行的基本,而這種氣質久而久之就會與社會實踐行為相結合,形成人獨有的人格。對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個人實踐行為上,孔子提出“三個三”,即“三愆”“三戒”“三畏”。“三愆”即“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人格的塑造根源在于思想,為此,應依照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三個三”,樹立自己的思想,并依照這樣的思想付諸于言行,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時,配合“九思”(即“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在日常的學習中多思考、多思辨,將自己的見解與學校、教師的教導相結合,學會用道德準繩約束自我,用社會實踐檢驗言行,用長時間的堅持來塑造自我人格,就能正確處理“思想”與“人格”的關系,建立健全的人格[6]。
四、結語
《論語》及其他中國古代典籍的智慧,不僅在中國古代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在現代社會仍然有著非凡的意義。當代社會環境復雜,不同的思想充斥網絡,當代大學生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加之缺乏社會經驗,極易被錯誤的思想和信息誤導,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為重要。作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應當結合大學生特色,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以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古為今用為主要手段,突出古代典籍的現代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從課堂講授、課后思考、集中討論、實踐體驗、經驗總結等多個方面展開思想品德教育,以古代先賢的智慧引導當代大學生,轉變其學習態度,通過思想品德教育培養中國新一代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大學生[7]。
參考文獻
[1]黃聘.傳統儒家個人品德理論探微———基于《論語》《孟子》《荀子》等儒家經典文本的詮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13.
[2]魏黎麗.《論語》中的管理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啟示[J].山西檔案,2019,(1):170-171.
[3]胡騰,吳艷華.淺析《論語》交友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啟示[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11):150-153.
[4]田立萍.《論語》為代表的國學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之啟示[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8,(32):210.
《論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啟示》來源:《文化學刊》,作者:張書華
文章標題:論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啟示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aoyuxue/4217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