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畢業生的就業是學生和家長普遍關注的話題
隨著金融危機對
世界經濟的影響,許多的工廠、企業面臨甚至已經破產,那么,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之后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成為他們選擇的重要前提。因此,從這一點出發,高職院校只有提高自己畢業生的就業率,才有可能提升在學生和家長、以至于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如何提高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呢?
1打造學生的核心竟爭力
實踐能力是高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根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必須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放在首位,構建學生應用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工程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應用能力、現場協調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可行做法有:從課程設置上適當減少理論學時,增加實踐教學時數;加強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大力推進“資格證書”制度。
2樹立辦學品牌效應
(1)建立教學質量監控制度
要使學生有真才實學,動手能力強,能夠解決一線實際操作問題,就需要有教學質量作保證。為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充分運用激勵和約束并重的機制。
(2)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科學文化、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事業的成敗。
(3)加強宣傳提高學校知名度。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學校的宣傳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可采用“訂單教育培養協議”的方式以人口帶動出口,既可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同時實現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也為學校帶來了良好的辦學效益。
3樹立甘作一線操作工人的就業觀念
轉變就業觀念,是實現高職高專學生充分就業的重要途徑。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特別是高職高專畢業生,作為社會普通勞動者的一員,也要同普通勞動者一樣,到生產第一線的勞動崗位上去工作。按照人才市場預測與調查,把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定位在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的一線操作崗位。我校在學生中廣泛宣傳這種思想,從新生人學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在潛移默化中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糾正學生期望值偏高的就業傾向。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使其希望與人才市場的需求相吻合,促進就業面迅速擴大。現在我校畢業生90%以上是在行業生產第一線的操作崗位就業。
4增強校企合作
企業是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主體,只有讓企業了解學校,了解學生,才能真正打通就業渠道。我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并把學生送到企業頂崗實習,進行畢業設計,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縮短崗位的磨合期,從而使學生在畢業時擁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校企合作的加強,可直接帶動就業、教學、科研、校產、專業建設等諸多方面的工作。
三高職學生的繼續教育成為學生選擇院校的又一影響因素
目前,高職院校在學生填寫志愿時往往會被忽視,大多數都是在沒有考上本科院校的情況下才考慮職業院校。這其實是社會對高職院校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要改變這種觀念,需要一個過程。但我們高職院校自己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高職學生三年畢業之后,只是相當于一個大專文憑,而現在社會上對文憑的要求又比較看重,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職業本科,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專升本,但升的本科都是普通本科院校,。因此,職業院校只有真正建立專、本、碩等多層次的內部結構,才能真正與普通高等教育齊頭并進。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不難發現,普通高等教育強調的是較強的系統理論基礎,而高等職業教育強調的是較強的實踐技術和專門技能,二者的內部構成都可以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等多個層次。
在國際上,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高職本科教育早已有之。從20世紀中葉起,隨著西方各發達國家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以工程教育為代表的高職本科教育在各國迅速崛起。美國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區學院教育;德國20世紀60年代創辦了一種與傳統大學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高等專科學校。我國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體系中,也設置了“技術學士”“技術碩士”學位。可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層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層次延伸是
當代高職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由此看來,在我國建立職業本科、職業碩士是完全有可能的。由于我國的職業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體制可能還不是很健全,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的職業教育很快就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職業院校將會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
文獻]
[1]汪正貴,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反思與追問[J].
職教論壇,2009(3).
[2]王吉明,對高職院校如何凝聚新引力的探討[J].職業與教育.2009(9).
[3]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11).
[4]溫家寶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2005(11)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