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9-11 09:41 熱度:
不同的群體、站在不同的立場上, 往往有不同的兒童觀。若依據兒童發展的根本原因來分類, 兒童觀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強調兒童是成人的作品, 二是堅持兒童是自己建構的產物。由此所產生的教育觀念和實踐也有明顯沖突, 這些沖突既加深了人們對兒童問題的認識和研究, 同時也使得實踐者左右搖擺、不知所措。故, 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協調二者的沖突, 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兩種兒童觀的沖突
(一) 第一種兒童觀:兒童是成人的作品
從古到今, 兒童無知、兒童天生有罪、內在遺傳及外力作用等促進了兒童發展的兒童觀從來就在人類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從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什么是兒童?無知;什么是兒童?需要教訓"說, 到19世紀英國優生學家高爾頓強調的"遺傳決定論", 再到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高調強調的環境決定論等, 其核心思想都是認為兒童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是被動適應、而不是主動探求的。到了21世紀, 這種兒童觀及其所形成的兒童教育觀也曾大行其道, 并引發了世界性的熱議,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無疑是"狼爸"蕭百佑及"虎媽"蔡美兒等, 其中蔡美兒身份特殊、影響者眾, 其觀點也最具代表性。
蔡美兒生于1962年 (虎年) , 美籍華人, 耶魯大學的終身教授, 其父移民美國, 后成為著名學者。蔡美兒在經歷中西方文化的激烈沖突和認真比較后, 堅定地認同并繼承了父母那種高度期待和高度嚴厲的中國式育兒觀, 反對把孩子的童年變成"一副用順其自然的隨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滿好奇的發現和豐富多彩的體驗潑墨揮就的美麗畫卷", [2]堅信"成為行家里手的過程, 其實毫無樂趣可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藝, 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而孩子們從本性來講, 絕不會愛好努力。"[2]若把選擇權給孩子的話, 他們很快就會放棄努力而擁抱輕松, 為此, 蔡美兒不允許孩子選擇是否要學樂器、不允許她們參加玩伴聚會、不允許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不能低于"A"、不允許某一天沒有練琴等等, 以對抗孩子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最后, 蔡美兒成功地把兩個女兒分別培養成出色的鋼琴手和小提琴手, 并順利入讀哈佛大學。
(二) 第二種兒童觀:兒童是自己建構的產物
與上述兒童觀相對, 抨擊"原罪說"、堅信兒童天性善良、尊重童年的價值、強調兒童具有內在生命力的兒童觀, 自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也不斷地發展著, 直至目前得到廣泛認同, 甚至成為現代兒童觀的主流。如果說18世紀的盧梭、20世紀前半葉的蒙臺梭利和杜威使這種兒童觀得以深入人心的話, 那么20世紀后半葉的英國教育家尼爾 (1883~1973) 就是這種兒童觀最著名的實踐者。
尼爾是近代著名的自由教育思想家, 1921年創辦了夏山學校。在這里, 他堅持"讓學校適應學生, 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 并用近60年的時間實踐了這種突破性的理想, 使夏山學校成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因材施教的典范"."自由、自制和把刻板減少到最低程度, 就是這個學校的特征。"[4]
1. 堅信孩子不需要成人的逼迫而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
尼爾堅信孩子天性善良而不邪惡、孩子生來聰明又現實, "假如所有學校都自由, 而且上課也自由的話, 他會發現自己是塊什么材料。"[1]如剛開始來夏山的八歲男孩湯姆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但六個月后他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所在:埋頭繪制地圖;一位13歲的女孩游蕩了一段時間, 沒人要求她必須做什么, 但她找到了自己的目標, 即要考大學。因此, 尼爾宣稱"你從來未見過十二歲以下到夏山來的孩子懶惰過……沒有一個夏山畢業生是懶惰的。"[1]懶惰的孩子不是身體不好, 就是對大人認為他應該做的事不感興趣。
2.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就是最好的教育
尼爾認為要讓學校適應學生, 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 就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即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 只要不干涉別人。包括: (1) 他們可以決定自己是否要上課、是否要學拉丁文, 甚至他們可以一年到頭不上課。 (2) 讓孩子充分地自由地游戲, "讀書應該放在游戲之后, 學校也不應該以游戲的方式使讀書更誘人。"[1] (3) 沒有專門的考試, 偶爾的考試也只是為了好玩。如把莎士比亞的名言翻譯成夏山的語言。 (4) 讓孩子通過"學校大會"進行自我管理, 自己決定學校的事務:投票表決是否要禁止咒罵、是否遵守學校睡覺的規定、如何處罰違反規定的教職員等等。學校的老師及尼爾本人和孩子們一樣, 也只有一票表決權?傊 尼爾堅持:孩子應該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 而非望子成龍的父母或自以為是的教育家的看法去生活。除非自己愿意, 小孩不應該做任何事。
(三) 兩種兒童觀的沖突:孩子應該遵循自己的還是成人的意愿
現實的生活中, 兒童觀和教育觀的類似爭論與矛盾從來都存在著。它促使我們思考: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應該如何處理成人的意志與孩子的自我選擇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學習上的生動有趣是不是必須的?
二、兒童觀及教育觀沖突的根源
(一) 根源之一:兒童及相關的童年概念具有多樣性
童年即兒童時期。現代兒童觀認為, 盡管"兒童"和"童年"的概念是被發明出來的, 但兒童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被"發現"而非"發明"出來的, 即童年的存在有其生物學和心理學依據。在生物學層面上, 兒童是沒有原罪的純真無暇的存在, 其最基本的特性是童心, 即內在的純潔和善良本性。在心理學層面上, 兒童擁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和自我塑造的能力:首先,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出于本真及求知的欲望, 常常能夠對成人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敏銳地發出疑問, 如"小草會死嗎?""我是從哪里來的?"等, 并以靈性通達的思維給予回答, 從而體現哲學"愛智慧"的本質, 并提供更具價值的思維方式與角度。而且兒童的這些思維活動就像他們從事音樂和游戲一樣自然。其次, 兒童也是積極的探索者。他們和科學家類似, 喜歡動手實驗, 會觀察和思考、進行預測、尋找解釋、得出結論。最后, 兒童也是藝術家。他們樂于也善于通過涂涂畫畫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想象、愿望或情感等;而且, 他們不單單是把周圍世界中的某種東西搬到紙上, 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欣賞, 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原來小孩子看世界有他們自己的眼光, 有他們自己的藝術表現手法上的語言, 不論你怎樣努力, 也是無法仿效的……".[8]同時, 兒童也是全方位不成熟的人, 從身體發展的不成熟, 到行為、認知及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不成熟。
但研究也發現, "兒童"并不是一個容易界定的概念:首先, 兒童及與之相關的童年所指的年齡段不是固定不變的, 兒童期越長, "兒童"所指的對象往往也越模糊, 對兒童特性的認識也越不易。其次, 兒童與童年并不是一個純粹由生物學所決定的自然范疇, 它也不是具有某種固定意義的事物。相反, 這個概念本身是社會性建構的產物, 在歷史上、文化上以及社會上都是不斷變化的。它的現代性定義源于19世紀后半葉, 是印刷品"創造"了童年, 而電子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又促進了它的消逝。英國學者大衛·帕金翰認為, 甚至是最受認可的童年"純真"的觀念, 也并沒有反映出兒童存在的一種本質或自然的狀態[9], 相反, 這種觀念是被故意制造出來, 以證明成人與兒童之間社會分離的合理性。
(二) 根源之二:對兒童的未來與成功有著不同的期待
看待兒童的方式不同, 自然對兒童的未來和成功有著不同的期待。即使蔡美兒和尼爾的教育觀所針對的都是12歲之前的兒童, 但仍然差異巨大。相對于尼爾所強調的"兒童實際是什么", 蔡美兒更強調"兒童應該是什么".
蔡美兒基于父母艱苦奮斗精神的熏陶、自身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及對"富不過三代"的憂慮, 而有意識地向兩個女兒傳遞自己的成功觀:多才多藝、出類拔萃、取得受世人仰視的社會地位, 而不在乎孩子自己喜歡什么。而尼爾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追求幸福, 在于尋求興趣;一個滿腹經綸的精神病人和一個胸無點墨的精神病人是沒有區別的。因此, 他眼中的成功是"能快樂地工作、積極地生活".[1]學生們只要能夠尋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并滿腔熱情地做, 便是成功。他們的興趣點指向自我的感受和喜不喜歡, 他們的成功來自于對自我的一份悅納, 而不指向世人眼中的熱門專業、世俗的評價及高低貴賤之分。他舉例說, 一個5歲時來到夏山17歲時離校的孩子, 在校期間他沒有上過一堂課, 雖然他的父母為他的前途憂慮萬分, 但他非常喜歡做手藝, 后來他在照相館洗照片, 工作非常投入, 他總是迫不及待地跑著去上班, 周末也不例外。[1]在世人眼里, 洗照片并不是一份受追捧的職業, 但他卻在其中獲得了精神上的喜悅和滿足。
那么, 面向沖突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現實中的家長又該何去何從呢?
三、協調兩難問題的前提與現實路徑
(一) 協調兩難問題的前提:肯定和尊重兒童的天性及自然發展節律
如上文所述, 盡管兒童及童年具有多樣性和地域性的特點, 但兒童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卻是客觀存在的, 是被發現而非發明出來的。人們"發現"兒童的價值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 在這個進程中, 盧梭、杜威、蒙臺梭利等杰出人士一再地證明, 兒童的生長具有節律性, 應該讓兒童按自然的進程去發展。誠如盧梭所言, "在萬物的次序中, 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次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當做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12]"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 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 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見解和感情的, 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見解和感情去替代他們, 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對孩子們講體力, 對成年人講理性, 這才是自然的次序。"[12]蒙臺梭利也強調兒童具有內在的生命力, 其心理發展有自身的特點, 教育第一關心的問題應是"兒童的存在", "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發現和解放兒童".
(二) 協調兩難問題的現實路徑
1. 學習非輕松游戲, 但須給予兒童充分體驗的機會
蔡美兒曾指出:"雖然你鐘情于某些事情, 可是假如你不去努力, '熱愛'這種情感并不能保證你就一定會所向披靡、擁抱成功。要知道, 大多數人都曾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折戟沉沙".[2]同時, 復旦大學的錢文忠教授在2011年"第三界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反問"教育憑什么一定是快樂的", 他認為當下教育的主要問題是一步步地把學生往不要負擔、沒有規則、沒有嚴格要求和刻苦精神、追求輕松和快樂等方面引導, 為此, 他呼吁"教育, 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15]他的這番話引來熱烈爭議。不可否認, 他們其實是在告誡我們, 學習不可能只是輕松的游戲或經常不斷的娛樂, 而是一種需要付出腦力和精力的勞動。
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 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 更是兒童的天性, 讓兒童不快樂等于讓兒童不成為兒童。但教育追求的快樂并不是錢文忠所說的沒有刻苦精神和嚴格要求, 而是引導孩子去充分地感受和體會。正如盧梭所言:"所有進入人的理性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感官, 因此, 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種感性的理解, 我們理智的理性就是建立在感性理解的基礎上, 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雙手、雙腳和眼睛".[12]而12歲之前都是理性的睡眠期, 因此, 12歲之前的教育應充分地鍛煉兒童的四肢、他們的感覺及各種器官。同樣, 蘇霍姆林斯基也堅持:"神經系統思維物質的細胞在幼年時期應當經常在積極活動中經受鍛煉, 而這鍛煉的基礎則是活躍的感知、觀察、內省。人在學會洞察周圍世界各種現象因果關系的實質之前, 應當在童年經歷一個思維操練的階段。這種操練就是觀察物體和現象;孩子看了生動的形象, 然后進行想象, 在自己的觀念中塑造這個形象……創造幻想形象---這是使思想幼芽迅速發育的最好土壤。"[8]因此, 教育者要關注兒童對世界的感知及其精神世界所具有的獨特的鮮明性、細微性和天真性, 而不能只是填塞給他們現成的說法和論斷, 以免捆住他們幻想和創作的翅膀。兒童真正的快樂和刻苦精神就表現在觀察、幻想、創作、游戲和自由表達等忙碌的過程中。
2. 給孩子自我選擇的機會, 至少保護和發展孩子的一項愛好
存在即選擇, 選擇即自由, 這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 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所在。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而不總由別人來選擇, 一個人才算活過。這不是枯燥的說教, 而是必須要落實的理念。什么都替孩子做決定, 其實是在殺死孩子的精神生命。孩子的選擇即使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 其實也體現了孩子的意志和精神自主性。而"尊重兒童的權利""關注并鼓勵兒童自我意識的合理發展, 以形成理性、獨立的個人", 正是衡量現代童年的兩個指標。[19]
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也便于孩子通過各種嘗試, 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而興趣意味著優勢和未來的競爭力, 更關系到一個人的幸福感, 因此, 成功學認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成功, 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并堅持培養孩子的優勢。[20]有關的研究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中南大學相關課題組關于《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高考狀元, 大多數沒能成為各行業的頂尖人才, 其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21]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盲目崇拜名牌大學和熱門專業, 卻不考慮自己的興趣。因此, "一個孩子能否最終成才, 關鍵看他 (她) 的興趣愛好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 是否有足夠空間發揮自己的潛能。".[22]
目前, 我們的兒童教育追求的是奪路狂奔、高速前進, 促使孩子起步早、走得快及學得多, 從而不惜抄近路、搶時間、壓縮孩子的人生, 而很少去考慮這種行為的后果:一是孩子沒有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卻往往輸在人生的終點上, 因缺乏發展的后勁而泯然眾人。二是造成兒童的成人化, 其應有的生長狀態沒能得到充分的展現。比如說, 他們能夠借助電子媒體快速獲得稻谷從播種到收割、到做成米飯的全程知識, 但這些都遠離了他們真實的體驗, 他們聞不到稻穗抽芽時的清香和帶給勞動者的喜悅。如此的成長因忽略掉了人生更為精彩的過程, 世界及生活對孩子來說其實了無樂趣, 其最終的目標也只是墳墓。這種只是為了某種外界認可的目標而不停地奔波所獲得的成功, 對孩子而言其實只是悲劇。
參考文獻
[1][5][6][7][10][11][英]A.S尼爾夏山學校[M].王克難譯?冢耗虾3霭婀,2010:29, 127, 94, 284, 22, 25.
[2][3][14][美]蔡美兒。我在美國做媽媽[M].張新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01, 30, 248.
《兩種兒童教育觀的沖突及協調路徑》來源:《上海教育科研》,作者:王海瀾
文章標題:兩種兒童教育觀的沖突及協調路徑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aoyuxue/4668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