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13 09:47 熱度:
網絡及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在促進文字信息激增和閱讀載體形態改變的同時,也改變了讀者的閱讀行為和閱讀習慣。本研究采用實驗方法從閱讀理解和記憶保持層面研究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的差異。研究發現: 對于同一閱讀材料,相比紙質閱讀,數字閱讀更傾向于跳讀和略讀; 在理解認知方面,兩組對于簡單信息的處理加工表現無差別,但數字閱讀對于復雜信息的認知加工效果略差; 在長期記憶方面,數字閱讀表現遜于紙質閱讀,內化閱讀材料的能力較弱。研究揭示,在數字環境中讀者有必要訓練自己對兩種閱讀方式的適應度,以獲得閱讀理解效果的整體提升。圖 2。表 3。參考文獻 12。
1 研究背景
網絡及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不僅促進了閱讀資源的多元與豐富,也改變了讀者閱讀的載體形態、閱讀習慣乃至閱讀行為本身。閱讀是一個由讀者主導的對閱讀材料進行復雜信息加工的過程,包含字詞識別、句法分析、涵義理解、 推理判 斷 等 一 系 列 交 替 進 行 的 認 知 理 解 活動[1]35 - 43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通過視覺識別文本信息的編碼特征,將之轉換為具體形象、語義或命題,保持在大腦中,形成認知。而理解是認知活動的綜合與發展: 低水平的閱讀理解是指知覺水平的理解,即能辨識閱讀對象,知道閱讀內容是什么; 中級水平的理解表現為能夠對閱讀文本的內涵、本質及內在聯系有所揭示; 而高級水平的理解則體現為讀者能夠領悟文本深義,達到認識的融會貫通,進而重建或調整既有的認知結構。閱讀認知與理解記憶是一個彼此支撐、交替發展的過程[1]3 - 24 。一個讀者,不論其讀的是小說、詩歌、學術論文或其他類型、題材的內容,也不論其采用的是傳統紙質閱讀抑或是數字閱讀,其閱讀過程總是一致的。筆者依據對閱讀過程的理解,給出了如圖 1 所示的閱讀過程示意圖。
在閱讀過程中,需要調動廣泛的認知能力,諸如詞匯、語法、文本結構等語言學知識,回憶和調用與閱讀內容有關的個人經驗和相關知識儲備,唯此才能形成對閱讀文本內容不同層次的理解[2]。不同個體因其閱讀經驗、知識儲備和元認知能力[1]( metacognition 是指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讀者可以通過元認知來了解、檢驗、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策略) 的不同,其認知和理解的水平和效果亦會有所不同。
2 理論依據
基于上述認識,本研究從閱讀認知和理解記憶層面設計了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對照組實驗。在閱讀理解效果測試問卷的設計中,借鑒了國際學生評價項目 PISA 的閱讀理念和測試框架。PISA 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所主持的大規模國際性教育調查研究。自 2000 年始原則上每三年對參評的 OECD 國家進行一次測評,每次測評重點不同,分別有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閱讀素養一直是國際評價界關注的熱點領域。PISA 認為,閱讀不是單向維度的技能,對閱讀素養的評價可從獲取與檢索、整 合 與 解 釋、反 思 與 評 價 三 個 方 面 著手[6]。PISA 主要了解學生字詞解碼、句法、語法水平以及能否識別文本結構和特征,包括學生對于世界知識的認知以及閱讀元認知在內的廣泛能力。本研究在參考 PISA 閱讀素養測評思路的基礎上,根據本實驗的目的,將閱讀情境限定為個人用途,閱讀文本選擇小說,形成本次實驗的測試問卷。
3 實驗設計
3. 1 實驗目的本實驗旨在觀察和測量兩組讀者分別在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過程中,對于同一閱讀材料的認知水平和理解效果,包括對文本內容細節回憶、歸納性總結、推論性理解,以及記憶內化整合等。
3. 2 測試材料閱讀測試材料選取 19 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愛倫·坡的短篇故事《黑貓》[8]。之所以選取此文本作為實驗測試材料,是出于如下考慮。 ( 1) 作為一個現場完成的閱讀實驗,測試時間需控制在 15—20 分鐘,《黑貓》是一篇微型小說,共 6 000 余字,符合這一要求。 ( 2) 《黑貓》屬于懸疑小說,是現代懸疑偵探小說的鼻祖。小說圍繞黑貓這一對象作為基點設置情節,由此生發、鋪敘,形成復雜的故事內核。其中包含有較多細節要素、敘事關系以及象征、隱喻手法,符合本次研究測試問卷的題目設計和閱讀理解的層次分類。 ( 3) 目前,國內所做的有關閱讀理解認知方面的實證研究,往往選擇文獻片段作為實驗材料,或根據實驗要求自擬閱讀材料,這種人工設置的閱讀材料不符合讀者的一般閱讀情況,不能很好反映閱讀的真實形態,也不能體現閱讀過程中的內在一致性和邏輯性。因此,本次實驗選擇的是一個完整的優秀短篇小說,其中的人物、情節、背景和邏輯關系渾然一體。
3. 3 被試選擇實驗首先將被試者分為兩組,一組進行《黑貓》的紙質文本閱讀,另一組進行《黑貓》的電子書手機閱讀。參加本次實驗的人數總共為 43 人,為避免因文學素養差異過大導致實驗結果失真,被試者均從東南大學“善淵讀書會”和“東南風文學社”中招募。他們對于文學閱讀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文學素養相對而言也較為接近。參與實驗的被試者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參加紙質閱讀組或者電子閱讀組。
3. 4 問卷設計 “閱讀測試問卷”設計主要圍繞《黑貓》這一作品的情節細節、作者的創作意圖及作品風格、對作品展開的聯想、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設計題目,以考察被試采用不同閱讀載體的理解認知效果。共計 20 道題目,劃分為四個方面,分類情況如表 2 所示。其中,I 類問題要求被試在文中尋找和發現所需信息; II 類問題要求被試能夠對文本內涵達成寬泛的了解,了解故事的主要特征、主要情節及其內在邏輯關系,得出文本中沒有明確陳述的結果; III 類問題旨在考察讀者能否聯系閱讀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線索,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結合,綜合判斷后提出自己的見解; IV 類題目考察被試能否欣賞或評論小說結構、語言風格等文體特征,識別隱喻、諷刺等寫作方法在文本中的作用等。上述四個方面的題目在問卷中所占比例為 11∶ 4∶ 2∶ 3,I 類的題目最多,其他三個需要深入理解的題目所占比例達到 45% 。在問卷中,對被試讀者可能產生理解偏差的幾個概念做了注解,注釋的概念有兩個。 ( 1) “文學風格”的注解: 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風格,通常被譽為作家的徽記或指紋。文學風格既涉及作家的創作個性和言語形式,也與時代、民族、地域文化有關系。 ( 2) “敘述視角”的注解: 敘述視角,是小說敘述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通?煞譃樗姆N情形,即第一視角、第二視角、第三視角、變換視角。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
4 實驗結果
以下分別對 A、B 兩組兩次答題過程中的各自表現及其差異進行分析。由于閱讀認知理解是一個復雜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涉及字詞識別、語義理解、心理圖式及讀者感受等多方面,故而對于實驗結果數據的分析不能僅僅描述一個輪廓,由樣本的統計值來對總體參數值進行估計,以此推論總體的特征和狀況。在實驗對象存在復雜多元性的情況下,推論統計可能存在失實及濫用的風險。因此,在對本研究實驗數據的分析中,更多運用比較分析方法,包括同組的對照對比、不同組的 參 照 對 比、前 后 期 的 歷 時 性 對 比。運用比較和描述統計方法,結合對參加實驗同學的現場觀察和訪談,分析實驗結果數據,以期能夠深入反映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形態的細節特征與基本面貌,發現和揭示兩者間的異同。
4. 1 I 型問題屬于 I 型“作品細節”類的題目共有 11 個,主要考察讀者對于作品原文細節的把握。所提問題皆有“標準答案”,即在原文可以找到與問題一一對應的關鍵詞作答,著重測試讀者對于作品細節的發現與提取能力。A、B 兩組在 I 型 “作品細節”類問題兩次答題的總體情況如圖 2 所示。
4. 2 II 型題目 II 型題目為“內容解讀”類題目,屬于此類型題目的有第 6、10、11、20 題。按照 PISA 的閱讀素養測評標準,對于此類題目的考察主要是為了測試讀者概覽全篇,歸納主旨,由文及義,了解人物意圖、事件緣由,并找出關聯關系等方面的能力。其中,第 6 題和 20 題都是追尋人物行為動機的,需要對小說進行一定思考,才能對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相應的推理。題目為主觀判斷題,沒有標準答案,但通過答題的結果,可發現讀者的理解情況和閱讀效果。
4. 3 III 型題目問卷中 III 型題目為“反思和評價文本內容”類題目,考察讀者能否領悟作者的原意以及文本的內在涵義,發現文本中隱含的問題。屬于此類型的題目有第 1、18 題。對于第 1 題( 你覺得“黑貓”在文章中具有象征意義嗎? 如果有,你覺得“黑貓”象征了什么?) ,A 組中第一次回答黑貓象征人性“惡”的人數約占 50% ,在第二次回答中出現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有 7 人認為黑貓象征“正義”或是對“惡”的懲罰,這是第一次回答中所沒有出現的。這說明在閱讀文本后的一段時間之后,A 組雖然沒有再閱讀小說,但已經獲取的信息量幫助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并得出了比第一次更深入、更本質的答案。對于第 18 題( 《黑貓》這部作品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環境與氛圍?) , A 組在第一次測試中,偏重于描述“社會環境的惡劣”所造成的喚醒人性“惡”的影響,答案差別較大,有不同角度的認識。在第二次測試的回答中,回答趨向集中和一致,基本是從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社會歷史階段這三個不同角度思考得出的觀點。
5 結果討論
從閱讀速度方面看,B 組完成試卷的速度總體快于 A 組。經過現場觀察與問卷后現場訪談發現,A 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為了不遺漏文本內容,是按“行”閱讀的,且會反復翻回到前面的內容再看,這個翻頁和定位的過程損失了時間。數字閱讀的 B 組讀者則較少返回看,F場測試后的訪談發現,B 組讀者閱讀速度快的原因是手機屏幕相對于紙本書面積小,一頁的文字內容可以幾眼便知梗概,讀者是按照“屏”與“塊”讀取的。從 I 型細節題來看,兩組答案總體正確率均較高,兩組讀者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并回答基本正確,差別不大。對比 A、B 兩組,發現簡單直接的細節容易被大多數人記住,兩組雖有差別,但差異不大。但當出現深入的復雜細節問題時,B 組的答題正確率遠低于 A 組。進一步深究,同學反映“眼睛雖然快速地在那些字句間劃過,但似乎沒有讀進去,當然就很難完全記住這些詞句的意思”,因此錯過了很多的細節。A、B 兩組對 I 型細節題的遺忘幅度接近。
在 II 型題的閱讀理解方面,第一次測試中 A、B 兩組沒有產生深刻印象的同學占比類似,但 B 組對文本的理解精確度低于 A 組,屬于理解性錯誤的答案比例高于 A 組。第二次測試主要考察讀者的遺忘程度。結果顯示,A 組在“作品的深層含義”和“對作品展開聯想”的題目上出現了較多的變化,不少讀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理解,且沒有了第一次既要閱讀又要做題的時間壓力,思維變得較為發散活躍,因此第二次回答更為細致和深入。實驗表明,A 組的長期記憶更牢固,也更深入,而 B 組遺忘情況較為嚴重,對文本的理解趨于簡單直接。
在 III—IV 類題目中,A 組表現相對穩定,前后兩次測試答案相對一致。B 組前后兩次測試則表現出對故事理解的較大差異,答案變化很大。B 組對于小說的記憶不夠深刻,不能很好還原最初的閱讀感受并加以描述,無法歸納文意,提煉主旨,理解性記憶穩定性不夠。
總體而言,在完成整個故事的閱讀任務之后,A 組的閱讀感受更為深入一些,對小說也形成了更多屬于個體的理解,有讀者甚至有很深刻的讀后印象。B 組對于小說的認識比較表面,感受較為粗淺、簡單,遺忘程度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本中出現的注釋和提示說明,無論對 A 組還是 B 組都有直接的影響,注釋和提示在較大程度上能夠加強和控制讀者的判斷。
6 結語
紙本閱讀是印刷文化的產物,是讀者借由圖書和印刷文字所展開的思維和想象過程。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已經被證明促進了人類思維朝著秩序化、條理化、深度化方向發展和建構。而數字閱讀過程中的屏幕閱讀和快速瀏覽等方式和行為,有證據表明容易導致閱讀注意力的分散和記憶淡漠。沒有閱讀,就沒有文化的傳承; 沒有長期記憶的支持,也就沒有深厚的知識積淀和心智成長,長此以往,人的認知將會是淺薄的。然而,在正視數字閱讀存在的問題的同時,也絕不能夠無視和回避數字閱讀在另一方面所具有的顯著優勢。比如,數字閱讀過程中讀者可獲得快速理解和反應的能力以及多任務處理能力。這種閱讀理解和認知層面的改變,會對人類的學習、認知、創新乃至精神健康等方面產生怎樣的影響,人腦是否會發展出新的更為高級的 認 知 形 態,暫 時 還 不 能 確 定。但 是, PISA2012的測試中已經體現出從傳統閱讀向數字閱讀轉變的趨向。PISA2012 閱讀素養測試包括兩個項目: 紙筆閱讀測試( 必修) 和計算機輔助的數字閱讀測試( 自選) 。數字閱讀測試提供的電子文本是一種非線性的多重文本形式,要求讀者根據提供的情境與任務要求去發現和理解閱讀內容。測試表明,上海參賽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雖然較高,但數字閱讀較弱,缺乏適應性,4 級以上閱讀精熟度水平的比例在亞洲參賽六國中排名最低,與新加坡也存在 14. 3 個百分點的差距[12]。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內對于數字閱讀的研究重視不足,對于數字閱讀的認識與國際存在較大差別。
參考文獻
[1] 張中隱. 閱讀心理學[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 Zhang Zhongyin. Reading psychology [M].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4. )
[2] 莫雷. 學習的機制[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5 - 43. ( Mo Lei. Learning machnism [M].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13: 35 - 43. )
《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理解效果實驗研究》來源:《中國圖書館學報》,作者:袁曦臨 王 駿 劉 祿
文章標題: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理解效果實驗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aoyuxue/48156.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