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4-04-11 16:39 熱度:
論文導讀:中國古代的教育,將人的知識結構分為“根本智”和“差別智”,并特別注重“根本智”的培養,一般會花五年以上的時間培養“根本智”。這種“根本智”,除了要求做到內心清凈、心智明朗外,還包括對某一家或某一人學說的深入把握并落實到生活實踐。有了“根本智”以后,再廣學多聞以獲取“差別智”,任何思想學說都可以接觸,正的、邪的都能看,不會被它迷惑,接觸得越多,智慧越增長。本文選自《當代教育論壇》。《當代教育論壇》國內刊號:CN43-1391/G4國際刊號:ISSN1671-8305,由湖南省教育廳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屬全國教育科學類核心期刊。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全國核心教育期刊。讀者對象為廣大教育管理人員、教育科研人員、廣大教師及關心教育的有關人員。創刊以來,強勢打造教育學術理論精品,重點展示教育研究實踐成果,認真提升理論深度,已成為頗有特色的教育理論期刊。已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權威媒體全文轉載,在全國1309種教育期刊中排名第七位。雜志每月三期,為宏觀教育研究、學科教育研究、校長教育研究。
關鍵詞:古今教育的方式,古今教育的目標,當代教育論壇
一、從教育方式看古今教育的異同
今天的教育,只注重“差別智”的培養,只注重常識的學習,認為一個人學得越多、了解各領域的知識越多,就越了不起。一個孩子從小,家長就讓他學習很多才藝,甚至家長之間相互攀比,以此為榮。另外就是在孩子心智沒有成熟的時候,讓他和各種人接觸,聽很多成年人談話,希望他盡早成熟。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兩面,這樣做的結果,確實讓孩子學到不少常識,但他的心智也被迷惑了,引發了他的情識,讓他的心地變得不淳厚。這種做法,總體來說是弊大于利。在對人的培養方式上,今天的家長和老師往往更加注重外用的學問,希望孩子能做一個懂禮節的人、一個開朗活潑的人,但不要對人生思考太多,不要思想太復雜。因此,家長和老師往往會讓孩子了解更多社會知識,看輕松的文學作品,而反對他們讀深奧的宗教和哲學著作。當然,這個問題也應該辨證地看待。宗教書籍和老莊玄學有著精深的奧義,如果掌握不好、理解不透,也會讓人流于疏懶、荒誕,甚至成為匪類。中國儒家經典是直抒胸臆、開門見山地闡明做人做事的正理,從儒家經典開始學習,然后涉獵諸子百家和二十五史,才能真正打好文化的根基。小孩子是千萬不可讀文學作品(也包括流行歌曲、影視等)的,為什么呢?這要看看文學作品是怎么來的,文學家不一定有很高的修養和良好的心境,正如韓愈所說,“人有不平則鳴”。因此,文學作品往往哀愁、悲嘆、憤世嫉俗的多,豪邁、空靈、清凈祥和的少。康熙皇帝作為一代明君,他要求他的阿哥和格格16歲以前不準讀文學作品,只準看經典。讀過文學作品的人,往往更加纏綿悱惻,性格缺乏豪邁,心境不夠平和。康熙皇帝的英明之處正在于此,讓宮里的小孩從小只讀經典,有了真知灼見后再讀文學作品,就能有辨別力,不被它迷惑。曾子在《大學》里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1]今天的教育正好相反,因為文學作品通俗易懂,教材里面充斥了各種文學作品。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在學生成年后才可能因為興趣涉獵一點點。這種教育正好顛倒了次序,教育出來的學生怎么能不出現種種問題呢?中國古人的經典,會把做人做事的最高道理開門見山地表達出來。文學中也有很多對人生的體悟,但這種體悟一方面深度不夠,一方面會以一種輕松的、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或以一種開放式的結尾讓讀者思索、回味。這看起來很謙虛、很有親和力,但不是真正的利益人、愛護人。每一類文學作品會有一定的閱讀人群,這就看哪一類人的思想適合哪一種文學作品的情感世界了。但歷經兩千多年的中國儒家經典,能得到中國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共鳴,這是由其思想的深度和對社會的積極意義所決定的。今天是一個多元文化的開放社會,相比之下,古代對于思想的鉗制是相當嚴厲的。
古代社會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其他任何思潮的進入和流行,必須經過這三家思想的檢驗,凡是不符合的都會被作為“異端邪說”清除掉。但筆者認為,古代專制好,今天民主不好。在一個民主的社會里,任何人都有發言權,只要他對生活有了一點點體會,就希望表達自己的思想,就會寫文章、出書影響這個社會。而且,越是思想不深刻的人,越顯得心浮氣躁,越想講出自己的觀點。中國古代很多人,竭盡一生的學力寫了一本書,還不標上自己的名字,這種書倒是很值得一看。比如,《陰符經》、《黃帝內經》都是假托黃帝的名字而成書,這真正體現了“無我”的精神,只要能利益眾生,自己不被世人知曉沒關系。反之,如果一個人有了思想就寫書,當他再過二十年,發現自己當初的觀點不成熟時,他的書已經流行很廣了,已經影響很多人了,想反悔也來不及了。巴金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名作《家》、《春》、《秋》號稱“激流三部曲”,對古代宗法社會的大家族和中國儒家文化進行了激烈的批判。[2]但巴金先生這位壽星,在認真觀察了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和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以后,對自己當初激進的思想感到后悔了。每個人對宇宙、人生、社會理解的深度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因此造成今天社會文化的多元性。每個人也因為自己的機緣不同,所接觸的文化、所認可的觀點也不同。不可否認,中國古代的文化專制,對老百姓的思想有一種保護作用。先接觸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先扎下文化的根,然后再廣學多聞,才能受益匪淺。打好傳統文化的根基以后,再讀文學,再看小說,就會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了。讀小說可以通達人情世故,讓自己處世更練達;讀文學可以學到優美的語言,讓自己談話更有藝術感。總之,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個做法,都是利弊夾雜,如何以長遠的眼光選擇“利大于弊”的做法,是很值得深思的。如果以此眼光看今天的媒體,那真是不敢茍同了。今天媒體里報道的,有很多自殺、情殺、財殺、仇殺的事例,還希望通過這種報道來警醒世人,讓大家遠離犯罪、防范侵害。但其結果往往正好相反,大家拿自己和這些人相比,覺得我比他還強一點嘛,于是對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如果看得再多一點,就感覺麻木,甚至覺得這些事很正常。不僅如此,人們還從這些報道里學會了作案方式,從而增加了社會的犯罪率。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先以《弟子規》作為藍本,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然后再廣泛接觸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案例,才能明白其中的事理,達到自我警醒的效果。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安定、和諧,人們身心才會更健康、快樂。
二、從教育目標看古今教育的異同
對于人的培養目標,每個人的看法會有所不同,但這里面主要是共性的東西。從當今中國社會來看,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思潮為指導,大力提倡實踐,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一方面因為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于人的培養目標的要求大致包括兩方面:一是要活潑、陽光、快樂、成熟,了解很多常識,有很強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朋友很多,到處吃得開;二是要具備基本的做人道德,比如說慷慨、熱情、樂于助人、不貪小便宜等,再加上沒有壞習慣(賭博、吸毒等)。這種培養目標更強調一種外用,沒有惡習,能讓自己身心安定,不至于沉淪下去,不至于破壞家庭;待人慷慨、熱情,知識面廣,交際能力強,能讓自己和家庭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發展。這些都是很好的,但這種標準忽視了兩個問題:一是他內心愉悅的感受、他的心境;二是他真實學問的培養。做學問和身心修養都是由內而外的過程,這個過程很緩慢,必須腳踏實地地走,來不得一點自欺。做學問只有經歷了從“根本智”到“差別智”的過程,這種學問才是穩固的,否則就如同《禮記》所講的“記誦之學,不足為人師。”[3]今天的教育,根本問題就在于缺乏“根本智”的培養,于是“一邊學,一邊漏”,最后就剩不了什么了。另外,通過身心修養,自然就會生發出對他人的關愛和自己內心的愉悅感。2011年去世的新加坡壽星許哲居士,享年113歲。她一輩子行善助人,她走到外面,就感覺“鳥兒對自己唱歌,花兒向自己微笑”,心境非常開朗、快樂,這是她修養的自然結果。以這種心境與人交往,人家也會非常歡喜,自然會取得良好效果。上面所講的這種外用的目標,看起來很容易做到,其實未必那么容易,只是人們沒有去深思這個問題。比如,吸毒、酗酒或沉迷網絡游戲等惡習,其根本原因在于向外面尋求快樂、順自己的習氣尋求快樂、在染著中尋求快樂。但中國古人教導我們,要向內心尋求快樂,在清凈心中尋求快樂,克服自己的習氣后自然成功、快樂。如果這種根本人生觀沒有轉變過來,就始終有沾染種種惡習的可能性。很多成功人士,經歷過很多事,見過很多世面,也閱人無數,但終因沾染一種惡習而毀了自己一生,像謝東、滿文軍、余炳賢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可見,僅僅靠多實踐、廣交朋友,很難形成一種完美的人格,學問和身心修養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種染著的東西,都可以帶來一定的刺激,但當這種刺激和快感過后,又會是長久的消沉,還會導致染著的加深。人們在一種習氣的驅使下,往往不由自主地尋求這一點點刺激和快感,而忽視了隨后更大的麻煩。習氣會障蔽人的智慧,讓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弟子規》的最后,講出了如何對待人生的根本態度:“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自暴就是放縱在自己習氣里面,總以為順著習氣可以獲得快樂,但每次都是飛蛾撲火一場空。
只有進入靜定的境界,比如一句佛號念到接近于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內心就會非常喜悅、祥和,充滿快樂、信心,堅固的習氣也在這種境界里逐漸軟化了。所以,只要做到勿自暴,順著理智走,不順著習氣走,自然會“勿自棄”,對人生充滿信心。即使像“成為圣與賢”這樣的難事,也相信自己能做到,更不用說其他簡單事情了。反之,一個順從習氣、放縱在自己習氣里面的人,自然碰到事情就沒有信心,因為他連把握自己行為的信心都沒有,怎么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呢?筆者有一位大學同學,他嗜好很多,撲克、象棋、股票、彩票,都喜歡玩一下,他到了考試的時候就消沉了,躺在床上死睡,就是振作不起來,也不復習。因為他平常總在放縱自己,所以碰到事情,總是很消極、沮喪。人的心理,就像一把菜刀一樣,只朝一個方向開口,并不斷磨礪,切什么東西都問題不大了。只要讓內心達到一種精誠、專一的狀態,自然具備了世間所要求的一切美好品質,比如自強自立、自珍自愛、謹慎小心、勤奮自勉、熱情開朗、不卑不亢、知足常樂、積極進取等。諸葛亮講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其切入點是淡泊和寧靜,明志和致遠是自然達到的效果,這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道家經典《素書》也講到:“絕嗜禁欲,所以除累”,也是同樣的意思。但也許有人會問:一切嗜好都不要了,又要淡泊、寧靜,那人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其實,只要向內求就可以了,清凈心里發出的快樂超越了世間一切快樂,這正如孔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向習氣里面求快樂,就像夸父追日一樣,總以為可以求到,但每次都失望而歸。我們經常在生活中勸誡別人:“你要對自己有點信心,要堅強一點”,但效果往往不明顯。這是因為他需要的是減少,不是增加。《道德經》里講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4]意思是說,做學問是逐漸加深的過程,修道是慢慢減少自己習氣和妄想的過程,不斷減少習氣,就會達到“無為”(或稱清凈心)的狀態,這時做任何事情都沒有障礙了。古大德也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做人做事的信心,就從這里培養,不是說相信自己做任何事都可以成功,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可以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成與不成反而不是太重要了。總之,關于人的培養方式和目標,古代和今天有著巨大差異,由此也導致教育效果上的很大差別。今天,在全國各地出現的兒童讀經運動,確實是有遠見卓識的舉措,這對彌補當今學校教育的不足,起到了重大作用。以上觀點,是筆者在學習傳統文化中的一得之見,不正確或不完備的地方在所難免,只當拋磚引玉,以待來哲的補充與指教。
文章標題:教育技術論文范文論不同時代對于教育的思想模式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shu/2045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