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4-06-21 16:57 熱度:
學校內涵發展是指學校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依托已有條件,把以人為本、師生發展作為辦學目標,在學校文化、課程開發、課堂教學、師生發展等方面順應教育規律和時展實施改革,實現學校的自主發展。許多成功經驗表明,學校內涵發展必須在學校文化、師生發展和課堂教學等關鍵點上謀思路、下氣力、求實效,以此來促進學校教育走上科學、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
摘要:內涵發展是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必須把學校文化作為精神核心,把師生發展作為永恒主題,把課堂教學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要素,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創辦有底蘊、有品位、有特色,有魅力、有活力、有理想的現代學校。濟源市濟瀆路學校以“善”為校魂,積極建設學校“善文化”,研究探索“善的教育”,深入構建“學・習課堂”,有效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
關鍵詞: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社,學校文化,內涵發展,師生發展,課堂教學
一、學校文化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靈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文化發展對于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至關重要,對于學校教育同樣意義重大。
國學大師錢穆說過,一切問題因文化問題而產生,一切問題又由文化問題來解決。對于學校而言,不解決好學校文化這個核心問題,學校內涵發展就無從談起。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實驗,蔡林森校長的課改文化,無不是這一思想的結晶。學校理應做弘揚文化、締造文化的事情。所謂弘揚文化,就是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教育找回自己的根;所謂締造文化,就是通過踐行中華傳統文化,讓文化入腦入心,構建屬于師生自己的文化。弘揚文化是學校內涵發展之基,締造文化是內涵發展之魂。
在傳統意義上,學校文化可分作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板塊。在實踐中要做到:聚焦精神文化,引領辦學航向;持續完善制度建設,構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內化為師生的言和行,讓行為文化落地開花結果;高質量完成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塑造形神合一的師生精神家園。學校文化建設這四個方面必須以人為本,同步跟進,均衡發展,才能促進學校內涵的深入發展。
筆者所在的濟瀆路學校位于濟源市城鄉結合部,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公立學校,建校時由四所學校合并而成。隨著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更多的來自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師生成為學校新的成員,各種文化差異、文化現象在這里交匯、碰撞。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實現學校的優質、健康發展,就迫切需要一種符合九年一貫制辦學體制、廣大師生共同認可的、符合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規律、適合地域特點和師生實際、能夠影響和促進師生健康和諧發展的學校文化,迫切需要確立濟瀆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和辦學理念。
濟瀆路學校以“善”為校魂,即學校核心價值觀,把“拼搏、奉獻、包容、求真”的濟瀆內涵作為學校精神,即師生共同價值觀。做到了堅定一個理念:“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圍繞一個思路:“一軸(學校文化建設為軸)、兩翼(師生成人、成才為兩翼)、一個亮點(家長學校建設)、一條主線(學生校長助理競選活動)”的辦學思路;實施一個策略:以“文化立校,科研興校”為辦學策略;實現兩個目標:師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學校傾力構建“善文化”這個內涵發展的底色,為踐行“學生快樂成長,教師幸福發展”的濟瀆夢而不懈努力。學校秉承“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校訓,“知善、向善、樂善”的校風,“善教、善導、善研”的教風和“善學、善思、善行”的學風,以此強內涵,擴外延,讓“善文化”根植人心。以促進師生的理念覺醒為關鍵點,改變師生的行為方式為切入點,以改善師生的生命狀態為落腳點,把“善的教育”貫穿于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度,學校在全市開辦首家“道德講堂”,至今已舉辦6期。師生不僅聆聽道德模范和講師的真知灼見,而且其中的許多人加入了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園丁三支志愿者隊伍,經常到居民社區、敬老院、科技館等場所開展志愿服務,不僅贏得了周邊群眾的肯定和贊揚,而且在活動中理念得到了涵化,素質得到了提升。同時,“紅領巾文明崗”和“全方位、立體化”自我管理活動的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循序漸進,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跟進,使學校文化與師生行為無縫銜接、融為一體,凸顯了學校精神和辦學理念,有力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二、師生發展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永恒主題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這首先是人學。”師生發展一定是學識、道德、情感乃至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永恒主題。師生發展需要引領,也需要疏導和矯正,更需要正確促進和評價,但這一切又必須緊緊圍繞師生學會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這個目標,以此實現學校里人的原生態發展。
關于教師發展,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這樣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實大師之謂也。”這句話實則是揭示了學校內涵發展的真諦。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已成為教育界的廣泛共識。學校內涵發展要緊緊扣住教師發展這個主題,致力于學校人力資源開發和蓄養,使教師產生對教育、對學校、對學生的眷戀、牽掛、惦記的歸屬感。學校也只有成為教師心中的“家”,教師才會真正的潛心育人、提升自己,學校的發展才會生動起來。濟瀆路學校以“善教、善導、善研”為引領,推行以“善星”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專家型教師為框架的教師專業發展促進系統,提供了面向全體教師的濟瀆講堂,面向全體學生的名師講壇,以及讀書、寫作、科研等教師共同體等多個活動平臺,致力于培養一支師德高尚、學養豐厚、身心健康、勇于進取、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育人團隊。如此,找準了方向,內涵發展才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學生成長是學校內涵發展的終極目標,學校教育要敢于拋棄那些浮躁的功利性的外在“標簽”,讓教育回到她本該運行的軌道,回歸學校內涵發展的本源。在學校精神文化引領下,濟瀆路學校先后開展了全體學生參與的“善學星、善思星、善行星”成長評價活動;開展了“假期中的善”、“我眼中的善”、“我口中的善”、“我心中的善”和“我手中的善”等“善的教育”系列主題班會活動,以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中華傳統節日教育為主題的“善的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以“善的教育”演講會、故事會、作文比賽和文體活動等為載體的主題德育活動,以“善星晉級”、“善行常規”、《“濟瀆叮咚”――日行一善成長記錄冊》為載體的師生發展評價活動;啟動了以孔子教育思想為支撐的“學・習課堂”構建活動,編寫了《濟水之源》(上中下冊)、《中華之善》(上下冊)、《〈弟子規〉課前善育案例》等校本教材和《上善濟瀆,潤物無聲》學校精神文化手冊。“以善學、善思、善行”為向導,培養基礎扎實、品德優良、全面發展、身心和諧、敢于創新、理想遠大、善德善才的濟瀆好少年。
實現師生自我管理是教育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標和最高境界。兩年前,濟瀆路學校制定了以情感為基礎,以制度為規范,以目標為導向,以過程為關鍵的師生自我管理核心內涵,并在執行中引入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和“生生都是管理員、師師都是德育員”的管理機制。在此基礎上,通過優秀班集體創建和優秀教室文化的塑造這些平臺的有效介入,使之向高標、高效邁進,從而形成師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有人說,要想解決某一層面的問題,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研究和認識這個問題。在學校管理者眼里,優秀班集體創建就是實現學生自我管理和發展的“更高層面”。所以,學校盡最大可能釋放班級管理的空間和權限,讓優秀班集體創建篤定為班級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班主任和學生干部是優秀班集體創建“總設計師”,他們把班級管理的“硬件”(衛生、桌凳、門窗、工具等)和軟件(習慣、德育、學習等)管理,都交給了班組干部和每一個學生去管理。在小組評議、組間互評,干部點評等層層督導評價的基礎上,圍繞優秀組集體和優秀班集體這兩個“一低一高”創建目標,盡可能讓責任感、成就感和價值觀成為內在驅動力,形成有人力、有群力、有活力的自我管理。
學生校長助理競選活動是濟瀆路學校學生自我管理和發展的一個主線,這項活動并不只是“一次活動”,而是伴隨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始終的成長主線。競選是引領,過程育人是關鍵。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班級、年級、學部、學校多個層級競選的每個環節,使學生校長助理競選活動成為學生成長的一個動態生成過程。繼續堅持把日常管理權和活動實施權交給學生,升旗儀式、主題班會、團隊活動、節日慶典、接待家長、導引來賓等活動,放手讓學生策劃運作。在河南省文明辦組織的“認星爭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觀摩活動中,多名學生校長助理參與到策劃、主持等工作中去,活動結束時,參觀團成員紛紛與孩子們合影留念,對孩子們的欣賞在無言的頷首中潺潺流淌。
師生發展呈現出雙贏的局面,學校內涵發展才算是走對了路子。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內涵發展只有遵循教育規律,才能真正落實好這項根本任務。濟瀆路學校開展以“善的教育”為主題的學校文化建設,把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策略,就是對“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實踐證明,這些策略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課堂教學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要素
周斌教授在一次報告中曾說過:學生課外的一切問題,都出自于課堂。周教授的觀點似乎有些絕對,但卻不無道理。學校內涵發展,必須借助于課堂教學改革這個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要素。做好課堂教學改革,要內力和外力一起發力。所謂內力,是指在任課教師中大興學習之風,大興研究之風,讓課改接上地氣;所謂外力,是指邀請專家長期蹲點引領指導,開展與名校對接活動,讓課改盡可能的少走彎路接上真氣。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濟瀆路學校探索實踐的“學・習課堂”,就是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把人的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
濟瀆路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瞄準“學・習課堂”的構建,致力于踐行偉大教育家孔子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學・習課堂”遵循的理念是:“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好的,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教好每一個孩子,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管理原則是:“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發展認知能力為重點,以優化課堂結構為突破口,以促進自主學習為目的。”“學・習課堂”的內涵可以總結概括為:一句話,兩件事,三種效果,四個標準。一句話:學而時習,日知月累;兩件事:組織教學,讓所有的學生都學習;教學組織,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會;三種效果:教育變簡單,課堂變有效,學習變輕松;四個標準:知識學生生成,內容課堂掌握,課堂面向全體,學生幸福快樂。學校建有賽課室,借助現代影像技術探索開展“微格教研”;持續開展同課異構,同伴互助,以教師共同體為平臺,促進教師素養和課改質量的同步提高;申報各學科“學・習課堂”省市級研究課題,系統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如此種種,都找準了課改支點,提升了課改質量。
“學習課堂”是一個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理念框架,我國教育家孔子和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其核心支撐,李鎮西、賈志敏等名家的經驗做法都被其借鑒吸納,濟源本土教育專家、全國優秀教師趙春戰以及多位名師經常到學校切磋交流,研究共進。廣博的吸納和豐厚的潤澤同樣也是“學・習課堂”發展成熟的“靈丹妙藥”。
總之,內涵發展是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學校內涵發展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只要抓住了學校文化、師生發展和課堂教學這些關鍵點,學校發展才不會是一句空話,學校才會真正成為孩子們求知的樂園、成長的沃土。
文章標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社學校內涵發展的幾個關鍵點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shu/2140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