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5-09-26 11:38 熱度:
德育教育是每個學校都會開設的一門課程,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很多學校也進行了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包括課程計劃、課程采用與課程實施等三個互相影響和制約的部分。本文是一篇福建教育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兩個基本問題。
摘要 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是指把既定德育課程計劃付諸具體德育實踐的過程,它不僅是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而且也是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環節和決定性因素。為此,必須厘定和明確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兩個基本問題,即德育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問題和德育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問題。
關鍵詞 中小學,德育課程,課程實施,基本問題
作為把預先設計完好的課程計劃付諸教育實踐的環節,課程實施既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又是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環節和決定性因素。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課程實施或者課程實施成長問題,那么即使德育課程設計得非常完美,也難以發揮其內蘊的重要價值。因此,必須對影響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兩個基本問題,即德育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問題和德育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問題,加以厘定和明確。
一、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問題
所謂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主要是指“對課程實施過程本質的不同認識及支配這些認識的相應的價值觀”[1],它從根本上集中反映了人們對課程改革計劃與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之間所存在關系的實質性認識和理解。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忠實性價值取向
這種價值取向認為,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應當忠實而嚴格地把預先設定的德育課程計劃付諸德育實踐,而這恰恰是衡量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能否達成預期效果和獲得成功的重要標準。如果德育課程計劃的“達成度”愈高,就表明德育課程的實施愈成功;反之,則意味著德育課程的實施存在著較大問題,須要進一步改革與完善。從本質特征上來看,這種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對中小學德育課程、知識體系以及教師角色性質的認識等諸多方面,認為德育課程的內涵是指一種計劃或一些具體的東西,教師既能加以實施,也能進行評價。因此,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本質意蘊,就是教師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對德育課程計劃或德育課程預定方案加以具體落實的活動。
依此來審視,中小學德育課程應當是由德育課程專家優選、編定和提供的,教師對之不具有發言權和主動權,教師角色的本質就是忠實執行德育課程專家所制定的德育課程計劃。換言之,教師在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所承擔的其實就是一種“傳遞者”的角色,他必須嚴格按照德育課程專家制定的詳細的“使用說明”,按圖索驥、簡單機械地實施德育課程的教學。由于德育課程計劃總是被忠實地執行,因而這種價值取向認為,在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之前,應當對教師進行適當的培訓;而在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之中,則應當對教師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控和支持。由于該價值取向把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視為從制定改革計劃到實施計劃、從改革計劃的制定者到實施者之間的單向度過程,突出彰顯了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決策者與課程計劃制定者對課程執行者的調控,因而支配這種價值取向的主要是“技術理性”。
2.適應性價值取向
這種價值取向認為,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與其說是一種忠實執行的過程,不如說是一種討價還價的活動。教師在實施預先設計完好的德育課程計劃時,他并不是完全地循規蹈矩和按圖索驥,而總是試圖根據德育實際和自身情況,對預設的德育實施方案進行重新考量,以便能夠更加適合自身目標。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應當是基于德育課程計劃與學校、班級的實際情況,在德育課程目標與要求、理念與內容、方法與途徑等方面互相調整、改革、完善和適應的過程。任何一個德育課程計劃的實施,一方面可能會導致原有課程計劃的改變,以便能適應其所面對的具體、生動和鮮活的德育實踐情境的獨特訴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導致原有課程實施過程產生變化,以便能適應新的課程計劃的客觀需要。
依此來審視,中小學德育課程不僅涵蓋課程計劃中正規的、顯性的、系統的內容,而且也涵蓋了學校、社區、社會及家庭等特定情境中非正式的、隱性的、偶然的內容,而后者恰恰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德育課程方案的制定。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不應當把它看作是德育計劃或技術手段的簡單機械的“裝配”,而必須從目標方法的調整、師生需要和興趣的變化以及組織的調適與適應等方面,對德育實施方案進行整合與優化。教師作為德育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有權利且必須重視和加強對德育課程方案的改革與完善。該價值取向把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看作是德育課程計劃和德育情境間交互作用的過程,突出彰顯了德育課程改革的決策者、課程計劃的制定者與課程執行者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因而影響這種價值取向的主要是“實踐理性”。
3.創生性價值取向
這種價值取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德育課程,應當是由德育實踐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創造生成的德育經驗;德育課程的實施就是在具體德育實踐情境中創造生成新的德育經驗的過程,預設的德育課程計劃所能發揮的作用,只不過是為創造生成新德育經驗提供一定的選擇依據而已。中小學德育課程就其性質而言,應當是一種地地道道的經驗性課程,具有較為顯著的情境化和人格化特點。因此,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就是師生之間合作互助、創造生成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的德性成長、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的過程。
依此來審視,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表現為“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和建立。教師、學生和德育課程環環相扣,緊密聯結在一起:外部的課程專家是一種“教師的教師”,成為“文化共同體”中具有指導和引領作用的一環;作為內部的德育課程開發者和實施者的教師,成為“文化共同體”中具有組織和監控作用的一環;作為內部的德育課程學習者和體現者的學生,則成為“文化共同體”具有積極參與作用的一環。這三者在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形成一個系統、完整和緊密的“文化共同體”。這種“文化共同體”充滿了內部張力,蘊涵著巨大的創造智慧,正是由于它的穩步運作,才使得德育課堂成為了“沒有人擁有真理,但每個人都有被理解的權利的場所”[2]。該價值取向把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看作是德育課程計劃和德育主體之間積極互動的過程,充分彰顯了德育課程改革的決策者、課程計劃的制定者與課程的執行者之間的文化關系和文化使命,因而制約價值取向的主要是“文化理性”。 二、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問題
美國課程專家辛德等人主張把影響德育課程實施的因素劃分為四類:與德育課程改革本身的性質有關的因素;校區水平上制約德育課程實施的因素,如地區課程改革的需求、地方的適應過程、地方管理部門的支持等;學校水平上制約德育課程實施的因素;環境對德育課程實施的制約。[3]據此,影響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因素可以從下列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1.教育主體因素
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教育主體因素主要包括教師和學生。首先,任何德育課程計劃只有經過教師的德育課程運作,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德育效果,因此教師是影響德育課程實施的核心因素。教師是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者,德育課程計劃能否最終獲得成功,教師自身所具有的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及適應情況,起著決定性作用。在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某些德育課程計劃之所以未能達成預想的美好結果,其主要原因往往并非德育課程計劃自身的問題,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未能積極參與其中。其次,課堂是德育課程實施的主要場所,發生在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往往直接地決定德育課程改革的成效,因而學生應該受到與教師等其他學校人員的同等關注。學生在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中所發揮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出現積極的變化,而學生恰恰是這些變化的“主角”,成功的德育課程實施須要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二是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的成功是不同層面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學生自然也不例外;三是學生參與德育課程的實施,能使自己建立對課程改革的“擁有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課程改革,從而使師生之間形成更為穩固的課程改革“聯盟”;四是學生參與德育課程的實施,在一定意義上也具有“方法論”上的優越性,它能夠加深學生對德育課程實施的理解及認同。
2.文化背景因素
文化是一個范圍極為寬泛的概念,其中尤以價值文化為核心。首先,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文化背景是指已經形成的價值取向,它往往會成為一種左右師生行為的重要因素。如忠實性價值取向容易誘發德育課程方案按部就班或被動地執行;適應性價值取向能夠激勵實施者積極主動地把德育課程方案付諸實踐,并能根據實際情況對既定方案加以及時修訂和完善;創生性價值取向則有助于使課程實施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不僅能把既定方案作為課程開發資源,而且也能對其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積極主動地實現德育課程知識體系的建構。其次,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文化背景是指對德育課程改革所持的態度,它對德育課程的實施起著更為直接的作用。德育課程實施要想達到理想的目標,就須要激發實施者對德育課程改革的積極態度體驗,促進其主動、快樂地參與其中。倘若實施者對德育課程改革持有的是消極的態度體驗,德育課程實施的難度勢必就會大大增強。最后,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文化背景是指學校及社區的歷史文化,它是德育課程實施的限定性因素。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總是與學校歷史緊密相連,如果學校歷史上存在著課程改革的良好氛圍,推進新的課程改革就會比較順利;相反,課程改革的推進就會相當困難。
3.資源條件因素
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內課程資源與校外課程資源兩種,它對課程實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價值作用,因為“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一方面取決于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決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水平,也就是課程資源的適切程度”[4]。首先,德育課程資源為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德育課程資源的基本支撐;一旦德育課程資源過于貧乏,德育課程的實施就必然失去了重要依托,就會淪入“紙上談兵”的尷尬境地。其次,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范圍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德育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以及對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及運用程度。也就是說,德育課程資源越豐富、越生動、越鮮活,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就會越深入、越順利、越有效。我國有研究者曾對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情況進行了全國范圍的調查研究,在回答“您認為本校新課程實施的不利條件”問題時,大約78%的教師選擇了“教學設施等物質條件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在回答“您認為新教材使用的難點何在”問題時,大約93%的教師選擇了“缺乏必備的課程資源”。[5]這充分表明,德育課程資源是影響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除了要加大經費投入以及減少浪費之外,必須注意對教師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和自主開發能力加以關注和提升。
4.理論基礎因素
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離不開與之相關的理論支撐,只有在清楚了解和準確把握這些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德育課程實施才能最終取得良好效果。德育課程理論的發展狀況、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研究的新成果等,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德育課程的順利實施。特別是關于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策略的研究成果,如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策略、教師德育課程的進修策略、學生融入德育課程實施的策略、德育課程資源的支持策略等,往往都會對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產生直接影響。以教師德育課程的進修策略為例,教師進修得越及時,學習得越深入,訓練得越充分,德育課程實施的程度就會越高。但進一步的問題是,教師進修的德育課程如何設計?由誰來實施?采用什么方式實施?在什么時間學習?經費和人力如何保障?如何確定教師參與德育課程實施的性質、時間、范圍及策略?教師應當怎樣再造德育教材,使之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已有道德認知基礎和道德思維水平相契合?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的有價值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也就是說,有關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理論研究越是全面和深入,其所取得的成效就會越優良和持久。
――――――
參考文獻
[1] 賈海菊.課程實施的價值價值取向研究[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2] [美]小威廉姆・E・多爾著.課程愿景[M].張文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 J・Snyder,F・Bolin,K・Zumwalt.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In:Iackson,PW.etal.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C].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2.
[4] 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9).
[5] 馬云鵬,唐麗芳.新課程實施的現狀與對策――部分實驗區評估結果的分析與思考[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相關期刊簡介:《福建教育》綜合性教育刊物。面向基層、貼近教師為宗旨,傳播教育理論,總結教育經驗,開展學術咨詢,指導教育實踐。主要欄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文章標題:福建教育投稿論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兩個基本問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shu/2822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