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6-10-10 12:19 熱度:
現如今的教育已經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人格和思想的教育,歷史課教學也同樣如此,如果在歷史教學中更多的進行情感教育,將會為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何在歷史教學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呢?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歷史教學問題》國家級教育期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綜合性的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教學類專業刊物。辦刊宗旨:伸張學術正氣,高揚雙百精神,會通中外古今,團結學界摯友,為推進史學革新,繁榮史學事業服務;為深化歷史教學改革,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服務;為普及群眾性歷史教育,增強全民歷史意識服務;為繼承、光大民族文化遺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力求辦出特色,提高品位,更富學術性、知識性、思辯性、先導性、針對性和多樣性。
近些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展,以及家庭、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學生的人格素質有所下降,如何進行好歷史課教學,特別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實行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那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情感教育的關系如何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情感教育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其關系是遞進式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過程。而教育過程又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雙方的有機結合最終形成了學生全程參與、內心體驗、形成態度、構建價值觀的教育全過程。所以,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就成為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與否與學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密切關系,可以這樣認為,它就是教學創新方面最富于挑戰的環節,也是素質教育能否落到實處的最終著眼點。
在學習過程中,正常情感的發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認知過程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情感活動對認知活動具有能動性。因此,為了實現中學課程教學的最優化也必須加強關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呢?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細細探究,不到之處,懇請同仁指點。
一、歷史最基本的特點是過去性
“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運用史實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必須考慮在具體時間、具體環境當中歷史事物的客觀進程。例如,在學習有關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中關于北京人的知識中,請同學們用“假如我是北京人”為題書寫合乎史實的想象發揮的歷史論文,以培養學生對先祖艱難進取促進社會進步的正確理解觀點;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明朝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價值取向所產生的惡劣影響,以激發出學生對當時的李時珍、宋應星等科學家的敬仰之情,并學習他們執著追求、淡泊名利、獻身科學研究的價值取向。
二、 以情動人與以史育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青少年中產生困難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動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現在他們面前。”中學時代,自主意識與思維的批判性明顯加強,認知過程和情感的變化也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和自覺性。他們反感生硬的譬喻、簡單的貼標簽和純粹的道德說教。因此,歷史教師應深入挖掘學科中俯拾即是的涵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例,在學習的過程中,寓之以情,進而曉之以理。
筆者剛剛從教的時候,在教學《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殘暴統治》一課的“推行奴化教育”一目時,曾充滿激情地講述了抗戰時期,一個中國少年雖備受日軍摧殘,仍拒絕學日語的事跡,目的是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但是,大多數的學生聽完故事后卻不以為然,有的學生竟然在課堂上就提出:“他真傻,嘴里念著日語,心里罵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不是既保住了性命,又同日本帝國主義做斗爭了嗎?”
筆者非常失落:這不是阿Q精神的再現嗎?難道這個中國少年的事跡過時了?教師不該講了?經過課后進一步的反思,筆者覺得問題的關鍵在于沒有使學生對淪陷區亡國奴的生活背景做深入的了解、感知。既然他們缺乏關于殖民地的情境體會,自然也就不能生發出對就義少年的同情和理解,領悟不到“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價值觀。
在以史育人的過程中運用同類素材的時候,還應注意挖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豐富、發展學生不同的情感與觀念。例如,同樣是學習科技領域的歷史,在介紹孫思邈時,強調在他臨終前又完成了《千金翼方》一書,激發學生對這位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患者、終身探索醫學奧秘的醫生的敬仰之情──孫思邈是當之無愧的“藥王”。而在介紹徐光啟的時候,應引導學生注意:由于古代中國的封建文化曾長期領先于世界,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強烈而持久的民族優越感,固步自封,難能可貴的是徐光啟認識到并接受了明朝科技開始落后于歐洲的現實,從而奮發圖強,謙遜求學。
三、聯系學生的實際
教師應密切關注社會上流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動向,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仔細觀察、分析學生的思想動向,進而有針對性地去廣泛搜集、深入挖掘、妥善處理教育素材,使課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密切聯系現實。只有學習那些與學生的實際密切關聯、具有典型性與鮮明性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學生的信任、重視與共鳴,從而達到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目的。
2010年9月《參考消息》的一則報道深深觸動了筆者:“自1978年以來出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共計32萬人,卻只有11萬人回到國內。”我們到底在為誰培養人才?為此,在學習有關“20世紀的中國科技文化”的內容時,筆者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章節結構,將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等在不同歷史時期歸國的科學家“請”到一起來,先后查閱了《辭海》《百科全書》等資料,。這些科學家都以高學歷畢業于西方著名大學,都在祖國處于困境的時候毅然歸國報效,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學生看到這張表后發出了贊嘆聲,愛國、愛黨的情感在課堂中洋溢。進而,教師再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卓越科技成就,綜合分析個人的成就與其愛國情懷、政治信仰之間的關系,努力端正學生的價值觀。
四、主導與主體的結合
沖出“問題的圍城”,創設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為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夯實基礎。
中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抽象性、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批判性日漸加強,他們的情感體驗越來越豐富,態度與價值觀也日趨深刻、成熟和穩定。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努力給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寬松的氛圍,努力發揮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以使他們進行坦誠、和諧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交流。
歷史是無限的,歷史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卻是有限的。歷史教學就是要憑借這有限的媒介,引導學生去研究無限的歷史知識。在研究和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使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產生飛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意念和力量。歷史課上,如果教師拘泥于教材,不能給學生創設體驗成功的情境,學生又怎能對歷史產生樂學的情感,而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對待歷史學科呢?因此,教師要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一位學生在順境中自得自悟體驗快樂,在逆境中研究探索
文章標題: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情感教育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jishu/3362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