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網絡教學形式所提供的學習資源的廣度。學習者是否能從網絡教學平臺中獲得所需的各類資源;
(6)教師從傳統教學到網絡教學的轉變能力和駕馭能力。
2.網絡教學資源與師生之間教學交互的深度
網絡教學資源與師生之間教學交互的深度,表現為師生、學習者、網絡教學平臺之間教學交互的程度。網絡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直接交流減弱,學生和教學資源的直接交流加強。教學信息的傳遞和呈現、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評價等環節基本上都交給基于網絡技術的教學資源來完成。這些教學環節的重建只能通過交互活動設計是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維持學習者持久性的主要方法,是發揮網絡教學效果的直接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成為“底層”和“高層”的紐帶。
(1)網絡教學資源的動態性決定了交互手段的復合性
網絡教學資源大都通過網頁的形式表現出來,早期的網頁大都是靜態網頁,主要是對教學內容的呈現,甚至是教材的電子化。0且不論由此制作的教學資源內容是否具有創新性,就靜態網頁本身而言,其交互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網頁超鏈接。隨著動態網頁生成技術和其他各種技術對網頁制作技術的整合,網絡教學交互手段逐漸多樣化,包括電子郵件、網頁對話窗、網頁彈出菜單、網頁內容實時更新、網頁按鈕、語音輸入、實時聊天、留言板、視頻對話、觸摸屏等。當然,交互手段的多樣化,并非要求將所有交互手段全都用上,而是應根據課程特色、學習者計算機操作水平和網絡帶寬限制等要素綜合設計網絡教學手段。
(2)網絡教學過程的師生分離性決定了網絡交互的功能
網絡教學設計指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通過對網絡教學資源和網絡教學特點的分析,確定網絡教學資源的教學目標,對網絡資源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環境進行合理設計,對教學資源的導航、界面和頁面等進行設計制作,并對網絡教學過程實施和評價的過程。其中,網絡學習目標的呈現、學習者的操作控制、具體學習內容的呈現、師生交流與協作、網絡學習指導、練習與反饋、網絡學習追蹤、網絡教學測評、網絡學習內容導航等都需要通過“交互”實現。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據此設置多個交互欄目模塊。
。3)不同的網絡教學模式決定了交互手段選擇的依據
網絡教學模式一般由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技術環境、教學策略和人機關系等若干要素組成,與一般的教學模式不同,它多了技術環境和人機關系等要素,使其有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技術環境是網絡教學模式賴以運作的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因特網、廣域網、局域網、校園網設備的性能、信息傳輸條件等;人機關系是網絡教學模式的主要因素,而人機關系最關鍵的就是交互角色的創造和確定。每一種教學模式所需的技術環境和人機角色關系配置不盡相同,對交互手段的選擇也呈現出各自的特色和要求。
3.網絡教學對于師生間情感溝通、價值觀調校和學習能力提升的效度
網絡教學對于師生間全國溝通、價值觀調校和學習能力提升的效度,是評價網絡教學的最根本要素。AECT2004定義中,對有效性學習的理解是:深刻的、舉一反三的和學以致用的。美國Oklahoma大學的L.DeeFinK教授從六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有效性學習的目標: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提高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在所學到的內容、思想、人物和條件之間建立聯系并進行綜合;學會從人文與道德的角度看問題;保持學習
探索的銳氣與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顯然,網絡教學的學習結果標準依賴于網絡學習方法和過程的優化標準和網絡學習意識的養成標準,作為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教學優勢的交互技術必然是網絡教學有效性的核心指標。
參考文獻:
。1] 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37
。2] 廖富民,提升網上教學有效性的程序與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06,(12):39
。3] 王昭君,陳潔偉.網絡課程的有效性設計要素分析【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6,(3):29
。4] 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新課程的視野【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5] 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37-40
。6] 戴仁俊.網絡教學有效性的內涵【J】中國遠程教育2009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