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尊重情感
摘要:我認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個性閱讀興趣,首先就需要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尊重他們的選擇,充分發展閱讀個性。另外還需要,聯系實際生活經驗在閱讀過程中要關心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充滿個性的閱讀活動中鍛煉和發展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式,提升閱讀水平。
高效、充滿活力的閱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對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會得到較大的提升。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必須要充分得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要將閱瀆活動變為學生自我體驗、自我
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在充滿個性的閱讀活動中培養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水平。那么,怎樣開展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呢?
一、開拓學生視野
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寬廣的閱讀視野的基礎上的。但是,在目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因為應試教育的桎梏,我們常常特別強調對課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讀精講,從而使得學生的閱讀視野非常狹窄,更加可悲的是學生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這種短視的功利主義閱讀也與現代語文的教學特點極不一致。當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報刊和因特網上每天都充斥著驚人的信息。然而當前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課的教學僅僅圍繞課文轉,很少能夠跳出課本,超越課本。
從我個人的觀點認為,要能夠進行個性化閱讀,要能夠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做到博覽和精讀有機結合。
不但要指引學生對重點篇章的仔細閱讀背誦揣摩體味,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習掌握閱讀方法,更需要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各種報刊雜志和整本的書,勤于做讀書筆記,鼓勵學生上可以網閱讀信息,并且從中獲取精神養料,獲得思想的啟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提升語文的素養。為了提升閱讀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提高教學的課程意識,擺脫課堂和課本的束縛,特別要注重加大課堂內的閱讀信息量。教師應該盡量多地翻閱一些資料,及時恰當的補充新信息,要勇于跳出課本,站在一個大的視野來把握課文,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閱讀。
二、充分認可學生的選擇
由于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口味不同,如果學生都用同一種閱讀材料,教師用同一種方式教學,自然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教師在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時候,我認為應該充分的尊重學生自身的選擇。在提供大量豐富閱讀材料的前提下,應該在一定的范圍內給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利。在一次閱讀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全體的學生都一定用同一閱讀材料,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學習基礎的不同,自主進行選擇閱讀材料。個性化閱讀應該建立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個性的基礎上。例如,同樣是描寫春天景物的閱讀材料,從跨越的時空看,有古代的,有現代的,有中國的,有外圍的;從文章的體裁看,有散文,有詩詞,有洋洋長篇,也有短小精悍的。學生可以選擇精讀或略讀,多讀或少讀,讀或不讀,部分讀或全部讀。從作者來看,有名人杰作,有孩子的,有成人的;只有學生通過自己選擇的閱讀材料,才是他們真正興趣的集中表現,并且與他們自身的閱讀能力發展水平相符合。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自我感受閱讀的快樂,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發展自身閱讀個性,進而提升閱讀水平。
三、結合實際生活經驗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課程,語文閱讀內容應還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充滿時代氣息。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引發共鳴,產生體驗。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推進,今天的語文實驗教材所選用的閱讀內容已一改原先陳舊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陌生面孔,變得熟悉而親切。但是,語文教材是不可能每年都更新一次,這在客觀上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時恰當的對閱讀內容進行更新和靈活處理,及時合理的補充新的信息,保證閱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
四、關心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
教師首先要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即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和經驗。比如學習《春》時讓學生同味春天,用語言和畫面描繪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復朗讀,在瀆中形成對文本內容的大致了解,特別是精彩語段要讀出抑揚頓挫、讀山感情、讀出韻味。再次是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認識,這時,即使是學生的認識有偏頗之處,教師只能引導,不能輕易否認,不能用標準答案去評價。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激情才不會破壞,學生的閱讀素養才會不斷提高。
總之,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是在這樣的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回歸生命,回歸生活是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閱讀教學應該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感受、交流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建構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