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人文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20-10-13 09:45 熱度: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實現途徑,是堅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新時代加強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多年來,學校開辟了獨特的文化育人建設新路徑,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吳文化教育、校園文化教育和思政文化教育為一體,特色鮮明,獨具魅力,使學校文化育人工作有了創新。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設的“四個融合”
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文化在這方面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高校要通過文化建設,教會學生并和學生一起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蘇州市職業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堅持用特色校園文化理念所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價值導向,進行文化傳承及創新,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強化學校的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形成“四個融合”,即: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吳文化(地域文化)教育、校園文化教育和思政文化教育為一體,把對現實目標追求和理想、信念的支撐統一起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立德樹人工作的落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規范大學生的品行,讓青年學生站得更高、走得更遠,更健康全面地成長發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年度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安排,同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吳文化教育、校園文化教育和思政文化教育。
二、具體實踐及成效
(一)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習近平同志在治國理政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中,尤為重視發揮優秀文化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唯在于它不僅賦有正確的導向和先進的意識,而且更有對時代的積極趨赴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而優秀文化所蘊含和所傳播的,恰恰正是這種思想能量與精神內質。所以,傳播、接受、消化、吸收優秀文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樹立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高校作為人才資源的集聚地、文化引領的前沿,必須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踐行者。
1.重視思想引導。學校在拓寬主渠道、筑牢主陣地、找準結合點和著力點上下功夫,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各個方面。通過黨委書記上黨課、專家講形勢、教授做研究、外出實地現場學習、新媒體導入學習等形式,引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深入學習研究,力求用正確的觀點、科學的視角闡釋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重視“兩課”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注重統籌課內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依托微信、微博、校園網等新媒體,以新穎親切、學生愛聽愛看、樂于參與的方式,把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轉化為學生的日常價值觀和生活實踐,進而植根于他們的思想意識深處。
3.重視活動載體。學校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開展各類專題講座、專題黨課、學生座談會,組織各學院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持續深化“一月一主題一項目”活動,形成“一月一主題一項目”活動材料匯編。學校通過“校園之聲”廣播臺,主要場所的宣傳橫幅、展架、板報、櫥窗以及各類網站系統,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
(二)滲透吳文化教育
1.載體建設。依托蘇州深厚的吳文化積淀,學校在文科實訓樓重點建設了吳文化園,占地面積達2500多平方米,成為國家級普通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也是蘇州市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
2.文化課程。學校深入研究吳地文化精髓,為吳文化的發展注入活力,助推文化育人品牌建設。積極開發具有吳文化特色的課程,精心打造慕課《吳文化》,目前省內外11所高校,近千名學生選修該課程。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地域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品位。舉辦活動和學術報告,如“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紀念蘇州建城2530周年”學術研討會。形成吳文化研究和教育特色,先后出版《中國玉文化教程》《蘇州水城》《詩讀蘇州》等。
3.文化交流。學校以吳文化研究院“石湖文化講壇”為平臺,舉辦了幾十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邀請各方專家、學者、名人來校講學,極大地培養了師生的文化素養。學校挖掘區域文化素材編寫《文化流韻———區域文化點滴》手冊;創建“吳文化素質教育網站”,形成吳文化學習的網絡教育基地;借助北圖核心期刊《名作欣賞》成立姑蘇聯誼會,擴大吳文化與文學研究視野;成立“蘇州市職業大學方言教學研究中心”,開展傳承保護專項研究,探索蘇州方言學習及培訓的客觀規律;成立“蘇州書法教育‘千百工程’蘇州職業大學培訓基地”;開設“吳文化”講堂,介紹吳地歷史、文化、人物、藝術等。高密度、高層次、高品位的人文講座激發了師生員工學習吳地文化的興趣,培養了師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三)滲透校園特色文化教育
“文化育人”是把母校的文化精神烙在學子心上,以感恩的心,理解、梳理、傳承學校的文化和歷史,成為一種文化自覺,獲得受益終生的精神營養。以百年蘇工人,今日職大人積淀下的精神世界,改善師生的生命品質。
1.校訓、校友文化教育。學校主張發揮“文化育人”功能,發展有靈魂的教育。把學校教育的魅力,滲透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之中,滲透在文化影響之中,滲透在所有學科教學當中,表達出一種思想的張力,形成一種培育性的文化氛圍,指向統一的價值取向。學校繼承并創新發展蘇工專“勤勇忠信”校訓,并賦予充滿正能量的“勤于實踐、勇于創新、忠于事業、信于社會”新時代內涵。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正符合學校作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應具備的德技兼備人文品質要求。學校成立于1981年,辦學歷史可追溯到創辦于1911年的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學校挖掘蘇工專辦學精神,建設校友館和校史館,從載入史冊的歷史中選取榜樣的激勵,研究校友成長足跡,激勵在校學生。
2.環境文化教育。學校充分挖掘校園周邊吳文化元素精粹,使校園環境體現出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以“石湖居士”范成大詩作為題材選取學校10幢主樓樓名。學校形成校院兩級視覺識別系統(CIS-VI),確定了校徽、校歌、校旗等,并寫入《蘇州市職業大學章程》。學校還重修顧野王園、設立鄧邦逖像、蘇工專百周年紀念牌樓等。吳文化元素在校園內時時宣傳,處處可見,學生在校期間潛移默化接受影響,成為學生畢業后工作、處事堅韌的思想源泉。
3.實踐文化教育。學校高度重視校內外社會公益活動和文化活動的宣傳和組織,我校青年志愿者協會是首批加入蘇州市慈善總會義工團隊的大學生服務隊,并在蘇州志愿者智慧云服務平臺登記注冊,榮獲江蘇省“博愛青春”暑期志愿服務“十佳優秀項目”等。定期組織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文明食堂、讀書征文評選活動,開展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禮節禮儀教育。積極開展校園普法教育工作,成立校普法大隊,開設了大學生普法用法學習專欄。加強校地、校企共建,實現合作共贏,成立全國首個基于產業校商合作的產教黨建合作交流平臺———“蘇州市光電纜產教融合黨建聯盟”。
4.專業文化教育。學校在育人過程中充分依托蘇州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優勢,世界500強企業有近半數落戶蘇州,中國500強民營企業20%在蘇州的優勢,將傳統文化、職業道德、企業文化教育于一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校在校內開設了《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職業素養提升》等課程,利用“雙師型”教師、企業的工程師廣泛開展相關文化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培訓等活動。學校連續多年組織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名家講座、創業培訓、創業對話、生涯人物訪談、職場新人轉換策略體驗式培訓等系列主題活動。實踐中,學校采取點、線、面結合聽方式加強與行業、企業、政府的緊密聯系,各二級學院相繼成立了相關行業大學和企業學院。企業入駐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設備設施,也全方位的貫穿了專業職業觀,開發了符合職業標準的專業課程體系,將企業文化融入專業文化,使學生提前對合作企業的產品、技術、職業特點等信息獲得直觀認知,提前進入“職業”狀態。
5.社團文化教育。學校將學生社團建設作為第二課堂育人體系的重要載體,切實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指導和品牌建設。學校現有科技類、就創業類、語言類、公益實踐類等八類共81個學生社團,參加學生社團人數3900余人。學校通過不斷完善學生社團的管理、考評制度,配備專業老師強化分類指導,加強校院兩級學生社團聯合會的建設,開展星級社團評比等活動,建立了較健全學生社團管理體系,提高了學生社團的活力。吳文化研習社、“追隨者”號等文化理論社團,積極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引領青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吳文化園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依托,學校與蘇州團市共建了“青年之聲”國學教育基地,進一步發揮教育基地和文化類學生社團在傳承國學經典、引領核心價值和服務青年成長中的積極作用。
(四)滲透思政文化教育
1.持續推進思政新媒體平臺建設。師生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興趣逐步提升,網絡影響日益加大,經過積極探索,學校完善思政新媒體平臺建設,開創了網絡思政工作平臺:“遇見蘇職大”。公眾號運行一年多以來,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平臺用戶粘度不斷提升。公眾號共發布圖文190篇,其中原創圖文176篇,累計閱讀人數達42878人次,分享次數達1201次,點贊數達2681次,總用戶數突破22000人。新媒體平臺圍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校園文化講好師生故事、城市故事、中國故事,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喜愛,彰顯學校網絡思政育人的特色。
2.建設校地合作課程思政平臺,“雙主體”促進“專業+思政”雙向融入。圍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體系,加強與改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改活動,在思政課實施過程中請入專業老師,企業老師,共同推動“專業+思政”雙向融入課程思政教改,形成“課程思政”公開課特色課程;與蘇州碑刻博物館、蘇州革命博物館等進行深度校地合作,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兩支隊伍的“雙主體”地位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講好中國故事、蘇州故事,融理念信念與生動實踐教育于一體,使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得到整體提升,增強課程對學生的感染力、影響力,逐步推進校地合作課程思政平臺建設。
3.打造特色思政文化陣地。精心開展人文步道、思政文化長廊、碑刻技藝體驗中心、思政文化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改革、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滲透思政文化教育。其中,特別是“思政文化長廊”“人文步道”將學校網絡思政平臺,搬到了大自然,打通了“線上”和“線下”,“有形載體”與“無形載體”相結合,拓展了學校學習平臺拓展的新途徑,營造處處時時的浸染式文化氛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學習效果。
4.開展特色思政文化活動。如“青春與價值對話”活動,以主體創新、形式創新、參與群體創新、成果創新,營造了校內外思政教育大格局氛圍。活動由蘇州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共青團市委、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和我校聯合舉辦的思政教育創新實踐活動,“青春與價值對話”由微電影拍攝、嘉賓訪談、樹洞心語等環節構成,活動的舉辦產生了一定的轟動效應,近30萬人關注,省市等媒體大力報道。活動不僅僅是一次現場對話,前期吸引了媒體人、政府工作人員、高校領導、專家學者、師生等多種人群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創作,形成集體智慧。踐行了習總書記希望教師成為“引路人”的思政教育理念。
三、啟示與思考
校園文化決定著大學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是大學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是大學辦學實力和社會聲譽的綜合體現。新時代下,面對00后的青年大學生呈現出的網絡素養特點,通過網絡思政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效占領網絡文化陣地,探索出新的網絡文化育人模式,在網絡上開展平臺搭建實踐、傳播路徑研究、網絡文化營造、網絡思政資源整合、有效手段互動、網絡微調查測試等方式,努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多元化形式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宣傳新思想,以豐富生動的網絡化語言鋪設校園文化建設新語境,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式將“四種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文化)、“四類故事”(中國故事、名城故事、老師故事、學生故事)進行融合創作。吸引互聯網原住民培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從而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面對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特征,校園文化建設靜似涓涓細流,動則沖擊心靈,既有獨特滲透性,又有潛在影響力,一代代學子在文化育人的氛圍中、凈化靈魂,傳承、創新并營造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影響著學校里每一個成員的價值信念和個體成長,也影響著學校的發展路徑和終極追求。
參考文獻:
[1]郝文麗.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人生觀形成規律研究[J].現代交際,2017(3).
[2]蔣丹.高職院校學生特點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J].智庫時代,2018(51).
[3]劉素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教育觀察,2019(20).
作者:王大綱
新時代下的校園文化建設思考相關推薦對新時期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解讀
文章標題:新時代下的校園文化建設思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renwen/4400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