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當對別人的人身、感情、財產造成傷害的時候,多用“對不起”,而在拒絕別人要求,或者遲到時多用“不好意思”。事件不同對致歉語的選用也有影響。
3、當對別人造成傷害或拒絕時,情節嚴重的多用“對不起”,情節較輕微的可以用“不好意思”。情節的嚴重程度也影響這道歉語的選用。
4、熟悉的人之間用“不好意思”要比“對不起”多,不熟悉的人要考慮事件的嚴重程度和社會關系等因素。
從中可以看出,運用道歉語時不僅考慮社會關系的高低,人際關系的熟悉程度,發生的事件,冒犯程度而且還考慮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以后的影響。
分析漢語學習者產生這種偏誤的原因主要有二:
1、通過對教材的研究發現,漢語學習者接觸到最早的道歉語是“對不起”,而且出現的頻率最高。而“抱歉”和“不好意思”要出現的比較晚,另外頻率相對要低得多。
2、母語的遷移和文化的影響。不同國家的文化中的是非標準、民族心理均有不同,所以對于道歉的理解也不同。以中美文化舉例來說,中國崇尚禮儀,做錯事要道歉是社會輿論、道德約束等所要求的行為,勇于承認錯誤是自古宣揚的美德,中國人口中的道歉是表示內心的愧疚和不安,更注重其內在涵義。而美國人常把“Excuseme”、“Iamsorry”等表示道歉的話語掛在嘴邊,不經意間就會常常用到這些話語,除了表示道歉以外,還可以表示遺憾與同情,如“Iamsorrytoheardthat”,并不是表示道歉,而是遺憾或者同情對方遭遇,所以說美國的“sorry”更多的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表示歉意之外的禮貌。所以說漢語學習者不能單一的使用致歉詞語作為一種形式上的表達。另外,中國人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強調“長幼有序”,當小輩冒犯長輩,下級冒犯上級時,是一定要使用表示道歉程度較強的詞語“抱歉”、“對不起”,甚至于正是道歉。但是反過來,長輩或上級損害了小輩或下級時則無需道歉或者在道歉策略上有所選擇,所以就產生了不同輕重程度的道歉語。而在西方社會,社會結構具有平等取向,所以在美國文化中,無論上下級或長輩與晚輩間其道歉的頻率都很高,而且輕重程度上沒有明顯變化。所以這些文化因素造成了漢語學習者學習道歉用語中的偏誤。
四、一點啟示
本文通過對“抱歉”、“對不起”、“不好意思”三個詞語的簡單分析,得出一些結論。
1、在對外漢語教學時,表示道歉的詞語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出現。如“對不起”、“不好意思”在口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應該安排到前幾課,“抱歉”可以在掌握了“對不起”的用法之后再出現,以免引起兩者的混淆。對于單個詞不同用法的教學順序也應該有所把握,以“對不起”為例,教材中可以先出現“對不起”做為獨立語放在句首、句中、句末時不同情況,然后出現帶賓語的情況,放在“覺得”、“感到”后邊的情況。
2、要注重文化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在詞義、語法教學之外要把文化因素納入教學體系,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價值體系對學習者價值觀念的影響,進而考慮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掌握、運用、交際的影響,避免產生文化沖突。
參考文獻:
《現代漢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
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刷館,1998
《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商務印刷館,2002
《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王得杏,《外語
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
《漢語詞匯與文化》,常敬宇,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附:問卷調查
選擇以下詞語回答問題。
A抱歉B對不起C不好意思
1、當騎自行車撞到老師,你說()
2、當騎自行車撞到同學,你說()
3、當與老師約會遲到,你說()
4、當與同學約會遲到,你說()
5、當弄丟老師的文件,你說()
6、當弄丟同學的手機,你說()
7、當約會遲到3分鐘,你說()
8、當約會遲到30分鐘,你說()
9、拒絕別人的請求,你說()
調查者18人,中國學生,結論: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