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21-05-24 10:00 熱度:
摘 要: 在體育教學中,如何保證科學、安全、有效的運動,不僅關系到體育教學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體健康。在“體醫融合”背景下,加快推進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改革,將體育知識、保健知識、急救知識等進行有機結合,在高質量完成課程改革目標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急救、康復知識,并逐步形成熱愛運動的習慣和終身運動的意識。本文首先概述了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其次分析了“體醫融合”下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最后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幾點課程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 體醫融合; 體育保健學; 運動損傷; 康復訓練;
1、 引言
《體育保健學》旨在指導教師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訓練方式,指導體育活動開展。同時,又要對體育運動中常見的傷病進行有效預防、正確急救。從課程內容的設置上來看,體育保健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體育教師往往只關注理論講解,而忽視了讓學生主動實踐。尤其是在運動傷病急救方面,僅憑理論知識無法應對各類復雜的突發事故,影響了體育保健學課程的教學實效。在“體醫融合”背景下,探討體育保健學這門課程的改革策略,成為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2 、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現狀
2.1 、課程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
體育保健學課程中,像體育衛生部分,主要包含運動環境衛生、運動營養衛生等內容,由于側重于概念性、理論性的知識,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側重于講解。但是在這一課程中的其他部分,如運動創傷的預防和治療,體育康復等,則是實踐性較強的內容,需要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參與性,才能真正掌握這些技能。但是調查發現,部分教師沒有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存在理論講解偏多,實踐參與偏少的問題。例如,在進行《體育保健學》中“按摩”這一章節的教學時,包含了推摩、擦磨、揉捏、按壓、叩打等多種手法,如果沒有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學生很難掌握不同按摩手法的技巧和要點。這一問題也成為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2.2、 教學模式缺乏新穎性和吸引力
嘗試運用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可以產生更加強大的吸引力。這樣一來,他們才能夠主動的參與、認真的學習,對于課程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積極的幫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很多學生在剛開始接觸體育保健學課程時,有較為強烈的學習勁頭,但是一段時間后,由于體育教師總是使用同一種教學模式,導致他們的學習動力減弱。教師所講解的內容,都是來自于教材,而沒有根據學生的興趣嘗試進行課堂拓展和知識延伸。例如,滑冰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冰雪運動之一,但是很多初學者由于不能掌握好動作要領,難以保持身體協調與平衡,經常會摔倒,手腕、手肘、腳踝等關節部位經常扭傷。因此,他們在學習《體育保健學》這門課時,非常希望掌握滑冰運動中如何預防關節扭傷的知識。如果體育教師不能進行知識拓展,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也會降低。
2.3、 體育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無論是體育保健學還是其他體育課程,要想深入推進改革,離不開一支優秀的體育教師隊伍。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是決定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這門課程中包含了體育運動學、生理學、醫學、保健等多方面的知識,很多任課教師受到專業限制,往往只掌握了體育運動方面的知識。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如果涉及到一些非專業相關的內容,教師只能是提前查找相關資料,或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解。課程教學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次,也會影響課程教學質量。
3、“體醫融合”下體育保健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最近出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推進“體醫結合”。將“體醫融合”作為體育保健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除了掌握更多的體育保健知識外,還可以對各類常見的體育傷病,做到有效預防、正確急救,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他人,都能夠起到積極的幫助。隨著“全民健身”的深入實施,學生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也更加高漲。但是在參與一些體育運動時,由于運動劇烈、速度較快,容易發生碰撞、摔倒等事故,造成頭部、四肢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損傷,如:表皮擦傷、韌帶扭傷、肌肉拉傷等。重則可能會出現如骨折、關節部位脫臼等嚴重的傷害;“體育融合”的體育保健學課程改革,就是要讓學生提高對這些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能力,以及在自己或他人發生運動傷病后,可以進行急救,進一步提高運動的安全性。因此,體育保健學課程改革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4、“體醫融合”下體育保健學課程改革策略
4.1、 優化課程設計,理論教學和課程實踐深度結合
體育教師應調整教學思路、優化課程設計,尋找理論教學與課程實踐的平衡點。通過進一步增加實踐機會,讓學生對體育保健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熟練的運用。例如,在冰雪運動中,嚴寒是造成凍傷的主要因素。在運動中,教師除了要指導學生加強運動主要部位,如顏面、手、腳等御寒措施外,還要特別注意肢體的機能調節。如通過必要的準備活動,加強肌群的運動,增加血液循環。特別注意手、腳及各關節的活動,以及避免顏面在迎風中的直接刺激。當出現凍傷及生理機能失調時,還要指導學生采用手搓、揉擦、增加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切在凍傷時進行各種熱處理。通過這種實踐教學,今后學生在參與冰雪運動項目時,才能更好的保護自我。
4.2、 創新教學模式,掌握運動損傷預防與康復知識
在體育保健學課程中,體育教師還要嘗試創新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多樣的環境氛圍下,對體育保健知識有更為熟練的掌握。例如,采用模擬教學法,兩個學生為一組,一名學生扮演“受傷者”,另一名學生運用所學的體育保健知識進行傷病處理。以扭傷為例,應先止血、止痛。抬高受傷的肢體,用流動的冷水清洗傷口部位或用冷毛巾冷敷,讓血管收縮,減少出血量,減輕疼痛。不要隨意亂揉亂動,防止傷口再次裂開出血。然后在受傷部位鋪上棉花,用繃帶加壓包扎。兩天以后可以改用熱敷、如用熱毛巾,促進淤血的吸收。脫臼后可以先冷敷,扎上繃帶,保持關節固定不動,再請醫生矯治。這樣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今后若是在運動中,自己或他人出現腳踝、手腕扭傷,就可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的處理了。
4.3、 提升教師素質,提供全方位的課程技能指導
體育教師除了要講解體育保健學這門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外,還應當將其中的一些傷病預防知識,融入到如此的體育訓練中,也有助于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掌握體育保健知識。例如,在運動前要安排學生做好、做足必要的熱身運動,熱身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各部位肌肉的韌性和協調能力,同時還可以刺激動脈血管的擴張,增加局部位置的血液流量,起到提升體溫的作用。尤其是在冬季進行體育運動時,熱身運動絕對不可以省略。除此之外,體育教師還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通過課外知識拓展的方式,講解相應的運動損傷預防與康復知識。例如籃球、滑冰、冰球等,在學生群體中廣受歡迎,向學生傳授一些專門的體育保健知識,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夠真正幫助學生更加安全的參與體育運動。
參考文獻
[1]毛軍.傳統體育保健課程在現代教學改革中的創新思考--評《體育保健學》[J].中國食用菌,2020(07):103-105.
[2]尹航.“體醫融合”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體育特色項目的構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11):83-85.
[3]馬正大,杜丞博,王玲.河北省大學生參與冰雪項目常見運動損傷及預防措施研究[J].智庫時代,2019(12):142-143.
作者:張秀麗,高陽,劉兆欣
“體醫融合”背景下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相關推薦體醫融合視角下醫療體育的發展趨勢
文章標題:“體醫融合”背景下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tiyu/4576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