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小學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1-10-28 10:53 熱度: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怎樣轉變觀念,裸現語文魅力,這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提高課堂效率的核心問題。本文就課程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教學創新究竟要“新”什么,怎樣才能“活”出語文課堂的魅力等層面,談談一己之見,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 教育創新 課程改革 硬傷 改 新 活
生活在教育創新、課程改革的洶涌浪潮中,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責任人”都爭當出眾的“弄潮兒”,這是與時俱進的好事,本無可非議,但凡事都得講個度,因為沒有達到這個“度”或超過了這個“度”,都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所以,本人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也一定要腳踏實地,在穩中求變,在變中求活;新只是形式,變是手段,活才是根本。 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我發現了一個“硬傷”:觀念,難變!課堂不是呈現“老頑固”、“新八股”,就是“花里胡哨”的“空襲”,讓人昏昏欲睡,讓人云里霧里,讓人眼花心亂。難怪,前些年,華東師大教育專家在一些中學進行主題為“你最喜歡的學科”的調查中,語文學科會被學生們評為倒數第二。對此,有識之士都會提出疑問:為什么最優美、最生動的語言文化課程會讓學生這樣反感?為什么最神圣、最正宗的國語會讓學生避之而唯恐不及?這,是我們語文界的悲哀,是我們中國的“國傷”!這,難道不應引起我們每一個語文教育“責任人”的警覺和反省嗎?
其實,這些問題早在新課程改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而語文新課改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讓祖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重新回到語文課堂中,讓學生“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如今,發出這些疑問的背景恰恰是國家課程改革方興未艾之時,因而,我們就不得不重新審視正在進行的語文新課程改革;作為第一線的教師更要反思,課程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教學創新究竟要“新”什么,怎樣才能“活”出語文課堂的魅力。
一、課程改革首先要改教材
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我們學生讀的教材可以說每年都在變,有的可謂“面目全非”。但為什么仍然變不出“真”、變不出“活”,不受學生的喜愛呢?很顯然,這些編書的專家不是高高在上,就是未能從學生中來。他們的審美觀和人生觀與學生的距離自然釀就了語文的慘劇,這是明擺著的。所以,語文課程改革首先也務必要改教材,并且是要真改,要從學生的實際去改。
這里,本人也大膽地舉幾個例子,淺析個人的陋見。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審查通過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1選用了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的1927年夏天的詩歌《雨巷》,本詩除了給學生一種朦朧而憂傷的美感外,其中運用象征性意象構筑的象征性境界,現代的“養尊處優”的中學生實在無力消受。必修2選用的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和林庚的《說‘木葉’》兩篇,可謂名家名篇,文中旁征博引,富有“理趣”,真的是啟人心智,引人深思。但是,本人認為這樣的文化隨筆應當選入大學教材,供悟性更高的更有詩意的大學生品味,效果會更好。再如教材中選用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單元,什么表現主義、意識流、荒誕派和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和思潮的小說,試問,現代的中國中學生會有胃口,會對它們“感興趣”嗎?……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和接受研究。接受美學的貢獻在于高度肯定了接受者在文藝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動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作者中心論和文本中心論的偏差。盡管接受美學也有不足之處,但其中許多觀點不僅為教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而且也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給予了新課程改革諸多啟示。因此,從接受者的角度,語文課程改革必須讓學生參與,選擇文章、編訂教材更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社會的需要。我相信,有學生參與的教材肯定是最好的教材,肯定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書籍;我更相信,學生讀這樣的教材肯定情濃意深,收獲匪淺。
二、教學創新關鍵要“新”思維
教學創新不能停留在口頭和理論上,也不能表現為花里胡哨的形式,而應該把那些新理念通過各種有益的活動深入到每個教師和學生的心里頭。假如一個語文課堂純粹是學生的單一活動而沒有教師的適當點撥和引導,或者僅僅是為了師生互動而創造的無意義的“滿堂問”,甚或為了體現新理念給聽課老師一個視覺享受而組織的生硬的小組討論等等,這些所謂課堂教學的創新都是很幼稚和膚淺的,是很難登語文教學大雅之堂的。
新課程“三維目標”明確提出學生要自主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并注意它的“過程”和“方法”。 源于此理,我們教師就必須適應時代要求,更新觀念。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來組織和實施自已的課堂教學。同時,還要改變對學生的傳統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動的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潛在性”,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改要求新時代的教師能教育各種類型的學生,并使他們各自的特長都充分得到發揮。一句話,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教師的新理念和新思維,所謂的教學創新就是紙上談兵,是不會取得任何收效的。而如果教師的新理念和新思維,沒有潛入學生的思想,化為學生自己的血液,這樣的教學不要說創新,就是“傳統”也是稱不上的。
語文教學創新要獲取實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關鍵在于學生的思維和思想要不斷更新。這種“新”不僅僅指學生外在的開放,更是指學生內涵的豐富。一節語文課,只有大部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思維,生生探究和師生互動,勇于質疑和虛心請教,即學生外在與內涵的相融,開放與豐富的相生,語文課堂才會碰撞出智慧之火花,升騰為天籟之大音。這就如同一篇文章,只有語言的豐富和內蘊的豐厚,才能成就其“美文”的美稱;這也好像一篇散文,如果只有繁茂的枝葉和生動的故事,而沒有主干和核心,那只能是“雜”文。語文課堂應該是一首詩,一首富有意境的現代詩,而學生就是這首現代詩的重要意象,學生的新思維決定了詩的境界。如果我們的學生現在還不能從容地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自如地發表自己的主張,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發現,辯證地剖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學生就不是“新”學生,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不是“新”課堂,我們現在的教育就不是“新”教育。
三、語文魅力在于“活”師生
培根在《論求知》一文中提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長于思辯。”雖然培根這里論述的是求知的重要性,但我們從中仍然可以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讀語文可以使人聰慧,使人深刻,使人有修養,使人長于思辯。當然,前提應該是“活”教語文,“活”學語文,“活”讀語文。假如語文教材老套陳舊,一派八股;語文課堂枯燥乏味,一潭死水;教學語文死記硬背,一副乖順。那么,我認為語文是垃圾,語文教學是誤人子弟,語文命運死路一條。
語文魅力在于“活”師生,即學了語文,師生都能融會貫通,神靈活現,如孔夫子所說“告諸往而知來者”,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圓潤變通,行云流水。語文教學要培養的就是一種實踐能力,一種綜合素質。因為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是精神的本源。語文即生活,沒有生活就沒有語文;而沒有語文,生活就失去了浪漫,黯淡的生活將給麻木的人們永生的憾恨。因此,活學語文,就能提升生活品位;巧用語文,就能走遍天下;“人”“文”合一,就能成就輝煌人生。斗轉星移,與時俱進,社會發展到現在,語文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與人交往、口頭表達、自我張揚、情感宣泄、思想噴發、精神滋潤等等,都少不了語文的營養,都會凸顯語文的魅力。
所以,語文課程要改革,語文教學要創新,語文魅力要裸現,我們每一個語文責任人都有權利也有義務去竭忠盡智去興利除弊,源于生活,立足創新,歸于活性,那么,我們語文的“硬傷” 必定軟化,中國的“國傷”必將成為我們每一個語文責任人“溫馨”的回憶。
文章標題:軟化“硬傷”,裸現語文魅力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xiaoxue/1050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