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小學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9-11-07 09:59 熱度:
散文是意蘊豐厚、益智陶情而又具有彈性的一種文體。根據表達內容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性散文、說理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因為自身創作的特點,可以說,每一篇散文都體現作者鮮明的個性色彩,是作者情感與內心的真實體現。針對散文教學,王榮生教授曾指出:“學生今天所面對的學習對象,是‘這一篇’獨特的文本,學生今天所面臨的學習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獨特認知情感融于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所以,加強對散文文體教學的研究,特別是如何立足于“這一篇”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是散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筆者以為,運用聚焦策略,可以從語言、情感、方法等方面,開發和確定散文“這一篇”的教學內容。
一、聚焦語言,確定“這一篇” 教學內容的基礎
散文是作者從生活中獲取靈感與才思,順應內心情感流動的真實寫作。一方面,散文的語言凝練優美,清新明麗,同時又簡潔質樸、自然流暢,這是散文語言的共性特點;而另一方面,散文語言表達帶著作者獨特的個人風格,強烈表現著作者“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這是散文語言的個性特點。教學中,我們要關注散文的共性語言,但更重要的是要聚焦作者的個性化的語言表達。
1.關注特別強調處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楊謙的《趕!芬晃膶懙氖“我”在暑假里隨著舅舅一起去趕海的趣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在寫自己“抓海星”“捉螃蟹”“摸大蝦”時,分別用上“嘿”“哎”“哎喲”“咦”“哦”等語氣詞,作者正是通過對不同語氣的強調,表現出趕海的“趣”,這是這一篇散文在語言上最顯著的特點。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對語氣詞的重點品讀,體會人物的心情,配合相關動作的演示,理解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圍繞“趣”字緊扣語氣詞展開教學,從而聚焦“這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
2.關注文本留白處散文的語言講求疏密有致、意蘊豐厚,往往在字里行間帶給讀者無限的聯想和想象。具體到一篇散文上,要注意作者在文本留白處的別具匠心,這也是須要關注的教學內容。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爺爺的蘆笛》一課,三次寫到了爺爺的蘆笛聲。第一次是強強在想象里聽到了蘆笛聲,第二次是強強與爺爺一起做蘆笛,爺爺吹起了做的蘆笛,第三次是在強強的恐懼中,爺爺的蘆笛幫他驅趕了恐懼。每次蘆笛聲讓強強想到什么,體會到什么,又給強強留下些什么,課文沒有寫出來,可以將每次笛聲背后的空白作為教學聚焦內容,讓學生學習探尋,深入思考,體現“這一篇”的教學價值。
3.關注描寫細微處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黃果樹瀑布》 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按照由遠及近的游覽順序,主要寫了作者在黃果樹瀑布景區游覽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課文第三自然段寫道:“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那‘嘩嘩’的水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 用白練來比喻瀑布是恰當的。但這里作者為什么一定要兩次強調“織布機”呢?僅僅是為了表達的連貫嗎?其實,黃果樹瀑布有著一則布依族織布姑娘追尋美好生活的民間故事。因而,教師應抓住作者表達上的細微處作為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聚焦情感,確定“這一篇” 教學內容的核心
散文重在抒寫作者感受和情思,比其他文體更容易顯示作者的性格和人格、愛與憎、憂與喜。因此,散文教學的核心是對散文情感的關照,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對文本情感體悟的過程,也應是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融合的過程。
1.緊扣畫面激情散文是一曲“心靈的歌”。作者通過對景、事、物等細節的描摹,形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蘊含著作者內心的情感世界。作者笑源所寫《姥姥的剪紙》(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一文最后寫自己離開姥姥:“但我還是不斷收到姥姥寄來的剪紙,其中有一幅是這樣的:一頭老牛定定地站著,出神地望著一只歡蹦著遠去的小兔子,聯結它們的是一片開闊的草地。”這是一幅簡單可感的畫面。但畫面中有著姥姥對我的期待,有著我對童年的眷戀,有著我對故鄉的向往。教學中,緊緊抓住這一畫面學習,激發學生情感不斷深入,從而實現與作者內心的和諧共振。
2.緊扣“文眼”悟情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安塞腰鼓》為我們展現了安塞腰鼓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再現了“安塞腰鼓”的沖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張揚。在這篇課文中,“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在課文中先后出現了四次,分別是課文對安塞腰鼓從不同角度描寫的自然間隔;同時在文章表達上一詠三嘆,加強了感情的宣泄。這是這課的“文眼”所在。教學中,抓住文眼,掌控課堂教學的節奏,讓情感似一陣緊過一陣的鼓點,又似一浪高過一浪的洶涌潮水,強烈地叩擊著讀者的心弦,從而體悟安塞腰鼓中飽含著的黃土高原的蓬勃生機和無限力量。
3.緊扣對比融情《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陳忠實以優美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下去,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但在課文中,有大量筆墨寫的是家鄉霸河邊生長的柳樹,這是在與青海高原這一株柳樹的對比中,突出體現高原柳樹頑強、不屈和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體會作者以物喻人,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而應該像高原這一株柳樹一樣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教學時,聚焦課文大段的對比描寫,細細品味,引導學生情感的生發和融入,這是散文教學的一個著力點。
三、聚焦方法,確定“這一篇” 教學內容的關鍵
確定“這一篇”的教學內容,除了語言及情感聚焦之外,還應聚焦作者在“這一篇”中通過語言表達情感的言語形式。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關注“這一篇”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更不能忽略作者是如何寫的,采用怎樣的表現手法。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寫法加以關注,帶著學生進行方法學習,讓學生更深層地感受散文語言豐富的表現力,以達到言意法共生的效果。
1.指向寫作能力發展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 讀一篇散文,可以模仿散文的結構、修辭的方法、語言的表達,也可以模仿句子、段落的表現形式。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廬山的云霧》一課第三段中的描寫:“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這里運用比喻的表達方法,寫出了云霧的變化,針對這一寫法,讓學生以“晚霞真是變化多” 進行仿寫練筆,遷移課文寫作方法。將寫法作為學習內容,為學生學習表達,發展表達能力提供可能。教師應仔細研究每一篇散文寫作上的特色,抓住寫法上的一兩個點進行課內遷移,這是確定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方法。
2.實現讀寫能力共生相較于單純地指向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我們還可以將散文文本閱讀與學生寫作能力有機整合在一起。在讀的過程中,發展寫的能力,在寫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散文文本的理解深化。同樣在《姥姥的剪紙》一文中,作者表現姥姥剪紙技藝的“神”,有鄉親們這樣一句話:“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顯然,這一句話運用了夸張的表現手法,同時,“貓與虎” “公雞與母雞”是非常形似的動物,放在句子中更能表達出姥姥技藝的高超。教學時,讓學生也嘗試著夸一夸姥姥,用上夸張的表現手法,還要注意表達時的細微之處。在錘煉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又深化了學生對于姥姥剪紙技藝的進一步贊嘆,加深了對于文本人物的認識,實現了讀與寫的同構共生。
聚焦“這一篇”,實質是深刻發掘每一篇散文在語言、情感、方法等方面所具有的教學獨特性,關注散文教學的文體特點,從而確定散文的教學內容,帶給學生實實在在的語文素養的提升。
《小學語文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來源:《教學與管理》,作者:張曉華。
文章標題:小學語文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xiaoxue/4119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