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學前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20-12-04 09:46 熱度: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要求適齡幼兒具備認真聽并能聽懂常用語言、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等能力。幼兒園教育是幼兒語言發展等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教育環境質量與幼兒語言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顯著正相關關系,幼兒園教育環境質量越高,幼兒語言發展水平越高。[1]幼兒園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2]在此背景下,對杜威教育環境論進行深入解讀,并且探究其在幼兒語言發展中應用的原則和路徑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杜威教育環境論的內涵
杜威教育環境論主要體現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他在此書第二章《教育具有社會作用》以四個小節論述了教育環境論。首先,他界定了環境的含義和性質,指出在教育上最要緊的一個條件就是環境,一方面人必須依靠周圍環境以維持生活,另一方面環境又影響人的活動。其次,他談論了社會環境的重要性,社會環境不直接給人“灌輸”某些觀念,也不會使其養成某些機械的習慣,但是會“通過改變環境影響對行動的刺激來改變外部的行為習慣,也可以改變與行動有關的心理傾向”[3]。他隨后闡釋了社會環境的教育性,指出“社會環境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從環境到社會環境,再到社會環境的教育性,都是為提出“學校是特殊的環境”做鋪墊。杜威強調,學校作為特殊環境要承擔三項職能。一是簡化受教育者的環境,也就是簡化社會生活。幼兒無法全部吸收復雜的文化,應該予以簡化,選擇那些基礎的使其能夠掌握。二是凈化和優化受教育者的環境。學校不僅要簡化為受教育者選擇的環境,還要“盡量排除現存環境中的丑陋現象”[3],以免受教育者受到不好環境的影響。三是平衡社會環境。幼兒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和區域環境中,接受的社會環境影響往往也不同,可能存在片面的情況,所以學校環境的職責在于平衡社會環境中的各個要素,“保證使每個人有機會避免他所在社會群體的限制”[3],使幼兒接觸更廣闊的社會環境。杜威關于教育環境論的論述逐層遞進,其中重在闡釋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即學校要為受教育者營造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主要職責體現為提供簡化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內容、凈化和優化社會生活、平衡教學環境。以學校環境為中介,連接學生、學校和社會,讓學生在特殊的環境中學習。這其實也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學校即社會”論斷,所以杜威的教育環境論也稱為“學校環境論”[4]。本文所指的杜威環境論主要是指幼兒園環境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幼兒語言能力主要是指3~6歲幼兒逐步具備《指南》中要求的傾聽與表達、閱讀與書寫準備的能力。
二、杜威教育環境論運用在幼兒語言發展中的原則
(一)教育環境論要求幼兒語言發展與幼兒生活相結合
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最熟悉的也是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和生活的環境。幼兒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生理發展特點,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提高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把兒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其中0~2歲屬于感知運動階段,相當于嬰兒期,只是通過感知動作適應外部世界,這一階段兒童在認知上屬于主客體分化和逐漸形成因果聯系;2~7歲屬于前運算階段,屬于幼兒期,這一階段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可以借助象征性格式在頭腦中進行表象性思維,是典型的形象性思維發展階段。2~4歲是前概念或象征思維階段;4~7歲屬于直覺思維階段;7~12歲屬于具體運算階段,思維具有了較大的變易性,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分類,逐步理解邏輯關系。不管是處于感知運動階段還是前運算階段,兒童都是以發展形象思維為主,只有到了小學階段,抽象思維才逐步迅速發展。所以在幼兒園階段,幼兒教師在進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時一定要和幼兒生活相結合。此外,杜威也認為,傳統教育應該對學校進行個性化和社會化環境改造,教師不能直接對幼兒教授“干巴巴”的知識,特別是采用“填鴨式”和“誦背式”將教學內容強塞入幼兒頭腦中。這種遠離幼兒生活的教學會使幼兒失去學習的樂趣,可能會使幼兒出現厭學情緒。杜威倡導的教育環境論就是把學校打造為一個適合幼兒生活和成長的地方,教師結合幼兒生活傳授知識,幼兒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增長才干。
(二)教育環境論要求幼兒的語言發展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杜威認為社會和環境處在變化中,學校有義務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能力。真正好的教育不僅培養幼兒適應當下社會和環境的能力,更著重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社會和環境的核心素養。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是一個人適應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素養,也是一個具備良好社會交際能力的人的必備技能之一,同時也展現了個人較強的思維能力。幼兒園語言教育要與幼兒的社會生活相結合,教育資源特別是教學材料和案例應取之于社會,讓幼兒面對真實的社會生活,最終使幼兒所學內容從生活中來運用到社會中去,掌握切實可行、可用的本領。社會性是語言的重要屬性之一,語言也只有具有了社會性才能生根發芽、蓬勃發展。幼兒語言的發展也是如此,只有與社會生活接軌才可能健康、快速發展,所以幼兒語言教育一定要和社會生活相結合。
(三)教育環境論要求幼兒語言發展要與環境相適應
杜威認為在教育上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教育與環境適應。適應與遷就不同,適應環境是指生物(包括人)對于周圍的環境有適宜的反應,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協調發展。例如,人類并非完全受控于自然環境,人類可以利用科學發明、自身思維等能力改造環境,使之適應自己的需要。另外,適應含有利用周圍環境能力的意思,使環境適合人類生存和生活。杜威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們增加這種適應的能力,并且各種形式的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使人提升外界刺激所引起反應的適應能力,即教育是增加或創造個人的能力,使個人能適應環境。[5]發展幼兒語言的能力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表面上看是為了提升幼兒的表達和應用語言的能力,為了幼兒更好地與人溝通,或者是為了將來在小學階段更好地學習知識和本領,歸根到底是為了提高幼兒適應社會大環境的能力。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的刺激,同時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目的也是增加幼兒與周圍環境適應的能力,幼兒接受周圍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刺激,直接表現出來的便是語言反應,隨著語言的運用能力和周圍環境的適應逐步增強,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斷提高。例如,幼兒學習說話時都喜歡用“樹樹、花花、草草”等指稱對象,隨著語言能力不斷增長指向會越來越接近成人。因此,幼兒語言學習和發展要與周圍環境相適應。
三、杜威教育環境論運用在幼兒語言發展的路徑
(一)提供簡化和循序漸進的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一般來源于課程內容。杜威認為在選擇課程內容時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一是選擇適應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發展的活動內容;二是來源于幼兒身邊并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三是能夠以游戲活動來開展教學;四是能夠有具體的實踐任務,也就是能讓幼兒在“做中學”。根據這些要求,杜威提出學校教育改革的三大任務:首先,要摒棄傳統教育中遠離幼兒的間接性、抽象性系統的知識,尋求貼近幼兒生活和幼兒已有經驗的教育內容;其次,要改變分科的過度細化的學科設置模式,使幼兒學習內容具有完整性和統一性;最后,要改變傳統教育中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的內容,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注意關注社會性和生活性。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以游戲為主。幼兒教師選擇的游戲活動內容除了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能夠連通社會生活并且可以讓幼兒在“做中學”,還要注意活動內容不能小學化,更不能成人化,而應該是經過教師精心選擇并優化的活動內容,且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即教師要提供簡化和循序漸進的活動內容。例如,為了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園舉辦“寶寶講堂”主題活動,每天都請3~5名幼兒上臺講故事或演講,針對不同的年齡段,可以設置不同的講話時長和內容。中班的幼兒剛開始可以簡單介紹自己喜歡的玩具。第一次上臺從是什么玩具,有什么特點或功能開始講,第二次再介紹和這個玩具相關的故事,為什么介紹這個玩具而不是其他玩具,和這個玩具發生過什么事情等。
(二)凈化和優化幼兒園語言環境
杜威認為學校環境的職責在于剔除現存環境中的不良現象,以免影響幼兒的心理習慣,需要給幼兒創建一個凈化的活動環境。社會環境中總有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舊時留下的廢物以及確實是邪惡的東西,學校有責任排除這些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壞東西,并選擇社會環境中最優秀的東西。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幼兒身在其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正如杜威所言,幼兒園有責任給幼兒創造一個經過凈化的生活環境。幼兒園的環境來源于社會生活,但是可以經過教師的選擇后進行創設。在開展幼兒語言教育時,一方面教師要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不講粗話不說口頭禪;另一方面要利用恰當的方式及時糾正幼兒不好的語言習慣。在一日生活中,教師也要為幼兒做好示范,讓幼兒養成文明的用語習慣。在中班和大班可以讓小朋友輪流做文明監督員。發現有幼兒講不文明的話,馬上制止或者請教師進行糾正。幼兒園除了有責任凈化社會生活環境,還要對其進行優化。教師開展語言教育活動的素材很多來源于社會生活,要想讓幼兒了解和明白,就要使其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也就是要對材料進行優化,根據幼兒所需相關經驗進行重新建構,將這些材料整合成容易被幼兒接受的進階性學習材料。
(三)平衡幼兒語言環境
學校環境的職責還在于平衡社會環境中的各種成分,力爭使每個人有機會避免自身所在社會群體或團體的限制,和更廣闊的環境建立聯系。正如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具有不同傳統習慣的群體聯合組成,學校有責任為幼兒提供一個相似和平衡的環境,只有這樣,同一個學校內不同群體間才能更容易聯合在一起。幼兒園中的幼兒來自不同家庭,可能是教師家庭、工人家庭、企業家家庭,也可能是環衛工人家庭、自由職業者家庭等。在少數民族地區,可能來自壯族家庭、瑤族家庭、苗族家庭等不同民族家庭,不管是來自不同職業家庭還是不同民族家庭,幼兒必然帶著家庭的獨特“味道”共同聚集到一個班集體,每個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是不同的,教師不僅要規范培養幼兒的語言習慣,還要促使幼兒間的相互交流,讓幼兒明白還有與自己不一樣的家庭存在。同時,還要保護和尊重不同家庭的文明用語習慣,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同而讓幼兒感覺自己被嘲諷或孤立。
參考文獻:
[1]徐光輝.幼兒園教育環境質量和幼兒語言發展水平關系研究[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08:43-45.
[2]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10.
[3]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36.
[4]楊修平.杜威的教育環境論:語境、夢境和困境———《民主主義與教育》相關章節的解讀[J].當代教育科學,2020(3):13-18.
[5]杜威.平民主義與教育[M].常道直,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2.
《教育環境論在幼兒語言發展的運用》來源:《教育觀察》,作者:韋微 許紅星
文章標題:教育環境論在幼兒語言發展的運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xueqian/4444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