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藝術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4-06-30 16:09 熱度:
在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中,語素大多數是由上古漢語的詞演變而來的。從上古漢語的詞發展而來、在現代漢語中作為構詞成分而存在的語素,我們稱之為傳承語素。[1]傳承語素的概念是以歷史來源為標準進行語素分類而提出的,不同于目前廣泛采用的共時層面分類標準。與傳承語素相對應的是上古以后出現、源于中古直至現代詞語的后起語素。
摘要:傳承語素在由上古詞語而語素的演進過程中,其意義對上古義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傳承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復雜多樣。傳承語素的多義項并不在一個層面,可以分為傳承義與后起義兩種。傳承語素中的多義語素與同音語素的區別有賴于對語素義的確切掌握。傳承語素中的反義語素,呈現出多素交叉、反義關系古今不一致等特點;而同義語素的語義類型及近義語素間的區別,則表現出漢語詞匯的豐富多彩。傳承語素義的分析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教學意義重大。
關鍵詞:教育技術論文發表,傳承語素,詞義,語素義,語義分析,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漢語詞匯系統源遠流長,很多從上古漢語詞發展而來的語素,進入到詞語的構成要素層面后意義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而這個變化造成了古今理解的差異,也給學漢語的外國學生帶來了不少困惑。對外漢語教學界為解決漢語詞語難教難學的問題,提倡進行語素教學[2],而語素教學的主要功用就是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傳承語素的提出有助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教學,因為只有理清了語素義古今變化的情況,才能更清晰地理解現代漢語詞匯的詞義系統,也才能使語素教學法真正落到實處。
為使本文的分析更切合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實際,筆者對納入《漢語水平詞匯等級大綱》[3](以下簡稱《大綱》)的全部8822條詞語進行了窮盡性考察,分析出全部語素共3124個,其中傳承語素總數目為2426個,占全部語素總數的77.66%。本文對傳承語素義的分析研究主要基于《大綱》,同時也根據需要補充了《大綱》外的一些材料。(1)
一、傳承語素義對上古義的繼承與發展
傳承語素在由上古漢語詞而語素的發展過程中,語素義項也在不斷增加。從歷史傳承的角度看,傳承語素的多義項并不在一個層面,可以分為傳承義與后起義兩種。
所謂傳承義,也即從先秦傳承下來的意義,古今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在現代漢語構詞中基本保存原來的含義,如“礙、柏、北、鼻、唇、男、女、逮、槐”等,在《大綱》中分別構成了“妨礙、柏樹、北邊、鼻子、嘴唇、男人、女士、逮捕、槐樹”等,其在現代語詞中表達的意義與上古基本相同。據我們對《大綱》傳承語素的考察,傳承義為傳承語素意義的主體。
后起義相對于傳承義而言,即在語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承語素的原有意義發生了變化:或增加了新的義項,如“快”,在上古漢語中是“喜歡”、“愉快”的意思,又引申為“舒適”、“暢快”,現代常用的“快速”、“鋒利”則為后起義。[4]305《大綱》中的“涼快、痛快、愉快、快樂、快活、輕快、爽快”用的是傳承義,而“趕快、飛快、快速”則為后起義。再如上古漢語中“眼”指“眼珠子”,后起義則為“眼睛”;“衣”在上古指“上衣”,“服”則是“衣服”、“穿戴”的意思,二者的后起義盡管都表示服裝,但其原義差別明顯。
本文討論的傳承語素的后起義,其產生雖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詞義發展演變,但也可以說同樣是詞義擴大、縮小與轉移的結果,是詞義發展在語素層面的體現。如“壞”的本義為“敗壞,衰亡”,這個意思還保留在《大綱》的“破壞、損壞、毀壞”等詞中。相對于“好”的“壞”,是一個現代常用義,也是后起義,《大綱》中的“壞處、壞蛋、好壞”以及“壞話、壞人、壞東西、壞事、使壞”等詞語都是使用了“壞”這個后起義,這屬于語素義的擴大。語素義縮小的,如“谷”(穀)。“谷”(穀)的本義為“糧食作物的總稱”,這個義項還保留在“五谷、五谷雜糧、谷物、谷類作物”等詞語中,現代漢語中則專指“粟”或“稻谷”,如“谷子、谷草、稻谷、谷穗”等。傳承語素義體現了意義的一脈相承,至于詞義發生轉移的,似乎超越了傳承語素義的范疇,成為一個與傳承語素義聯系不密切的后起義。要確定后起轉移義與傳承語素義的聯系,就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考證梳理,如“聞”的本義為“聽見”,詞義轉移后則指“用鼻子嗅”;“湯”本義為“熱水”,后起轉移義是“菜湯”,等等。傳承語素的轉移義,與傳承語素義的聯系一旦難以被察覺,就有可能與原傳承語素分道揚鑣,成為一個獨立的語素,如“管理”的“管”與“管子”的“管”。
傳承義與后起義共同構成了一個或大或小的語素義場。在這個義場中,傳承語素義相互聯系又各有區別,并因此形成了現代漢語中的同義詞群、反義詞群、同音詞群、同素詞群以及多義現象,這也為我們利用傳承語素建構相關語義系聯、拓展語詞范圍、正確辨識易混詞語提供了廣大的空間。
二、傳承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
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設詞義為A,傳承語素義為a,后起語素義為b,其中a又可以分為a1,a2,……分別代表構成合成詞的各個傳承語素義。傳承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A=a1=a2
即詞義與傳承語素義中的任何一個都同義,如:朋友=朋=友,牙齒=牙=齒,這反映了漢語詞語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化的歷史。再如“語言、美麗、保衛、道路、法律、迅速、長久、土地、柔軟、明亮、衣服、居住、昂貴、姓名、圖書”等等,都為同義語素并列構詞,詞中兩個傳承語素的意義以及傳承語素與詞的整體意義基本相同。
(二)A=a1+a2
即詞義為兩個傳承語素義的相加,如飛機=飛+機,不同=不+同,女人=女+人。
(三)A=a1或a2
即詞義為合成詞中某一個傳承語素之義,另一個語素義已經失落或模糊。語素義失落的,如“忘記、但是、極其、國家、窗戶、消息”,其中的“記、是、其、家、戶、消”在合成詞中已不表示意義;語素義模糊的,如“斯文”中的“斯”,在上古有“此”義,但在合成詞中意義已不明確。再如“電池”中的“池”,“牲口”中的“口”,都屬于含義模糊的。(四)A=a的修辭義
又可以細分為幾種情況:
1.A=a1原義+a2比喻義:淚珠、云海、浪花
A=a1比喻義+a2原義:雪白、冰涼、林立
2.A=a1原義+a2借代義:歌手、落墨
A=a1借代義+a2原義:口才、口語
3.A=(a1+a2)比喻義:骨肉、手足、領袖
4.A=(a1+a2)借代義:巾幗、須眉、眉目
(五)A=a1+a2+……的文化義
如:二百五,冬烘,這些語素的原有義(字面義)都與詞義沒有關系,但從詞語來源上可以找到,如“二百五”源于“過去銀子五百兩為一封,二百五十兩為半封,諧音‘半瘋’。借指有些傻氣,做事魯莽的人”[5]。“冬烘”則用于譏諷迂腐、淺陋之人。[6]可以作為文化教學的一種。
(六)A=a+b或b+a
詞義為傳承語素義和后起語素義相加的如“口袋、堅硬、熱鬧、雞蛋、工廠、叫做、新娘”等,其中的“口、堅、熱、雞、工、叫、新”為傳承語素,而“袋、硬、鬧、蛋、廠、做、娘”則為后起語素;詞義為后起語素義和傳承語素義相加的如“襯衣、做客、打敗、幫助”等,其中的“襯、做、打、幫”為后起語素,而“衣、客、敗、助”則為傳承語素。
三、多義語素與同音語素
我們對《大綱》中可以構成甲級詞、同時又可以作為甲級詞或乙級詞單獨使用,構詞數目位于前100的傳承語素,包括“愛、半、包、比、邊、變、表、不、步、部、產、常、場、車、成、出、大、當、道、到、得、地、點、電、定、動、度、對、而、發、放、分、高、告、國、過、好、合、后、話、化、會、集、加、見、接、節、解、進、開、可、口、空、來、力、立、領、名、能、平、起、氣、前、取、人、日、上、身、生、是、事、收、手、書、算、水、說、提、天、通、同、頭、外、相、想、小、心、新、行、信、學、一、以、用、有、照、正、中、重、作”,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7](以下簡稱《現漢》)的義項標注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這100個傳承語素全部為多義語素。
多義語素與同音語素都是用相同的語音形式來表示不同的意義內容,因此二者的區別就要依靠對語素義的確切掌握。同音語素是一音多素,而多義語素是一素多義,如“告別”的“別”與“區別”的“別”為同音語素,因為二者間語義上沒有聯系,而“差別”的“別”、“性別”的“別”與“區別”的“別”則為多義語素,因為三者語義上互有聯系。但多義語素與同音語素的辨認與確定有時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傳承語素歷史的久遠與運用的復雜,語素義也會經歷不斷的發展變化。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有些處于中間環節的引申義項可能不再使用,這就使保留在現代漢語中的兩個或多個語素義項無法構成清晰可見的意義鏈,于是就成了同音語素。如“管”,《大綱》中的“管理、包管、管轄、掌管、主管”(管理的管)與“管道、管子、血管”(圓而細長中間空的東西),由于意義失去了聯系,就屬于同音語素。
關于同音語素的確定與辨認,呂叔湘認為:“辨認語素跟讀沒讀過古書有關系。……如書信的信和信用、信任的信,一般人覺得聯不上,念過古書的人知道可以通過信使的信(古時候可以單用)把前面說的兩種意思聯起來,認為信只是一個語素。”[8]
這里的“信”情況較為復雜。我們先看《王力古漢語字典》[4]28(以下簡稱《王力古漢》)和《現漢》[7]1451兩部詞典對“信”的注釋:
《王力古漢》:(1)言語真實,不說謊。《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引申為誠實不欺,守信用。《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又為相信,信任。《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信其行”。又為形容詞。真的,的確。《論語·憲問》:“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2)使者。(3)書信(后起義)。
《現漢》:(1)確實:信史。(2)信用:守信。(3)相信:信托。(4)信奉(宗教):信徒。(5)聽憑:信步—信口開河。(6)憑據:信號。(7)書信:送信。(8)信息:音信。(9)引信:信管。
在《現漢》的9個義項中,最復雜的是表示“憑據”義的“信”和表示“聽憑”義的“信”,在《現漢》中分別構成了“憑信、信物、印信”和“信步、信筆、信手、信口”等詞語。“信”是確實、可靠的意思,可靠的本來是不可任意的,為什么會有“聽憑、隨意”的意思呢?我們認為這里反映了一個重要的詞義引申規律,即輾轉引申。“信”是“可靠”,“可靠”因此可以憑借,而“憑”本指身體靠著一個矮桌兒,《說文解字》[9]:“憑,依幾也。”所以“憑”的本義是“倚靠”,也就是“可靠的、可憑借的”。“信”和“憑”在“可憑借、依靠的”意義上,通過同義并列的方式構成了一個雙音節詞“憑信”。當二者在此基礎上構成一個語素同義并列的詞以后,“憑”的另一個表示“任憑、任意”的含義又開始對“信”發生了影響,使“信”也有了“任憑”的含義,并產生了諸如“信步、信馬由韁”等一系列詞語。也就是說,“信”的“任憑”義是從“憑”輾轉而來的,是詞義引申時的偏移現象。而義項第7、8、9的“書信、信息、引信”一組,是從“信使”而來,“信使”與“信任”有關。“印信”就是講信任的憑據,送憑據的人是“信使”,在此基礎上又引申出“書信”的概念。
多義語素的形成與多義詞的形成有一致之處,一般都是通過語素義不斷引申的方式得以實現的。語義的引申有語言內部的原因,也有社會文化的影響。比如顏色語素“紅”,本義為“粉紅”,后起義為“大紅”[4]910,以“紅”為核心語素,漢語中形成了以紅為基色但又互有區別的紅色系列。這個引申系列,有些是通過比喻而產生的,如像紅色橘子皮一樣的“橘紅”,像紅棗兒顏色的“棗紅”,像血一般的“血紅”;也有些是通過添加限定與區別性成分而產生的,比如表示很紅顏色的“大紅、通紅、鮮紅、嫣紅”,深紅中略帶紫的“紫紅”等。社會文化的因素也會對語義引申帶來影響,如在“紅”的表示顏色的本義或基本義之上引申出來的其他義項[7]536:①形像鮮血的顏色;②象征喜慶的紅布;③形象征順利、成功或受人重視、歡迎;④象征革命或政治覺悟高;⑤紅利。其中②③④⑤都是由義項①引申出來的,其產生同漢民族對于顏色的文化聯想義有密切關系。四、反義語素與同義語素
(一)反義語素及其特點
反義語素是客觀世界大量矛盾、對立關系在語匯系統中的反映。從語義系統上看,反義語素屬于同一語義系列,是同種事物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如“細”的反義語素是“粗”,二者相對應,構成了“細心—粗心、細活—粗活、細糧—粗糧、細小—粗大”等相互對立的詞語系列。
我們分析了《大綱》中表示相對相反含義的傳承語素,有對應關系的共75組。(2)通過對這75組語素的分析,我們總結出反義語素的幾個特點:
1.反義語素的形成是以義項為基礎的。由于語素的多義性,一個語素可以同時具有多個反義語素,而反義語素一般只限于其中某一個或幾個義項,如“呼”與“吸”是一對反義語素,但“呼”上古有叫喊、叫喚、出氣3個義項[4]111,只有在“出氣”這個義項上,與“吸”構成了對應關系。
2.反義語素本身構成了很多聯合式詞語,這既是我們可以總結歸納的漢語詞匯的特點,同時也對我們的語素與詞匯教學提供了可以開拓的空間。如在這75組反義語素中,有54組可以聯合構詞,占總數的72%,包括“安危、長短、大小、得失、動靜、前后、先后、忘記、遠近、進退、來往、買賣、男女、始終、始末、是非、公私、生死、天地、異同、先后、日夜”等。
3.反義語素的多素交叉情況明顯。反義語素一般為一對一形式,也有為一對二或一對多的。一對二的如“后”,表示位置在后時,與“前”相對;表示時間較晚時,與“先”相對。一對多的,如“縱”、“橫”、“豎”、“直”、“曲”等一組。“橫”在上古表示“橫的方向”,與“縱”相對,引申義為“橫向,橫放著”[4]521;“豎”為“豎立,直立”義,引申為“縱”,與“橫”相反[4]1310;“直”,成直線形狀,與“曲”相反[4]782。《現漢》“橫”有10個義項[7]534,前4個義項分別注明了反義關系:①跟地面平行的(跟“豎、直”相對);②地理上東西向的(跟“縱”相對);③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跟“豎、直、縱”相對);④跟物體的長的一邊垂直的(跟“豎、直、縱”相對)。“直”也是10個義項[7]1670,前3個義項標示了反義關系:①成直線的(跟“曲”相對);②跟地面垂直的(跟“橫”相對);③從上到下的;從前到后的(跟“橫”相對)。
4.反義語素在現代漢語中的功用呈現不同層次。(1)有在現代漢語中消失的,如“卑”與“高”,“卑”上古義為“低,不高”,與“高”相對,“卑”與“高”的反義關系,現代漢語中已不存在,《現漢》也未見用此義項構成的詞語。當然,我們說的消失,只是指上古的兩個可以構成反義關系的語素在現代漢語中不再以對應的形式出現,其本身所攜帶的語義,或由上古義發展而來的引申義,有些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并可以據引申義而構成新的反義組合。如“卑”由“低,不高”的上古義引申為“賤”義,又與“尊”形成了對應關系,構成“尊卑有序”等詞語。[4]90(2)有些雖然還出現在現代漢語詞語中,但往往為“碩果僅存”或構詞甚少。如“高—下”在上古為反義關系,現代漢語中也保留了“高下”一詞,有“難分高下”的表達,但“下”的上古義現代基本上被“低”取代了。(3)有些反義語素僅僅保留在合成詞語中,不經過特別解釋已難以理解了。如與“今”相對的“向”,上古表示“從前、舊時”義,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語義只見于“向來、向例、一向”等少量詞語中。
5.反義語素的古今對應情況非常復雜。下面我們以《王力古漢》與《現漢》對“利、弊、害、益、損、鈍、銳、快、慢”的語義分析與標明的反義語素為例,列表以觀察反義語素的古今對應情況。表中的例詞我們盡量采用《大綱》詞語,如《大綱》中沒有合適詞語的,例詞從《現漢》出,并以?鄢號標注。
從上表可見,反義語素的古今對應關系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情況,相互間處于一個錯綜交織的網絡之中。
6.反義關系古今有些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真—假”和“真—偽”。“真、假、偽”都為傳承語素,在《大綱》中也構成了“真正、認真、真心、半真半假、假如、假裝、偽造、虛偽”等詞語。“假”上古有“暫攝職務”義,引申為非真的,偽的(后起義)。[4]39“真”的本義為“天性、本性”,引申為真誠、真正,特指實授官職,與“假”(暫時代理)相反。[4]785“偽”本義為“欺詐”,引申為假的,與“真”相對[4]48,上古義與今義變化明顯。
(二)同義語素及其辨析
同義語素的語義類型包括等義語素與近義語素兩類。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與觀察,《大綱》中完全同義的傳承語素極少,只有“妒”與“嫉”等少數幾組,絕大多數為語義相近的近義語素。近義語素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語義輕重不同
如“病”與“疾”。古人多以為“病”重于“疾”[4]753,“疾病”為“病”的總稱。現代漢語中我們不能換“積勞成疾”、“病入膏肓”為“積勞成病”、“疾入膏肓”,一方面固然有約定俗成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傳承語素義的原因。其他如“殘疾”的語素選擇,也應該有語義的因素在起制約作用。
2.指稱對象不同
“皮膚”是由“皮”和“膚”兩個同義語素構成的并列式合成詞。“皮”在上古專指獸皮,“膚”則用于指人。后來語義發展,皮也可以用來指人,但“膚”只能指人。[4]1010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膚色、肌膚、體無完膚、切膚之痛、潤膚霜”中的傳承語素“膚”都不可換為“皮”,而用“皮”構成的詞語,如“牛皮、馬匹、羊皮、狼皮、皮草、皮包、皮尺、皮帶、皮革、皮夾子、皮匠、皮具、皮毛、皮子”等,“皮”也都不可換為“膚”。
3.語義側重點不同
“步、走、奔、行”為同義語素。該組語素雖都有“行走”的意思,但速度上有差別:“步”最慢,如“散步、腳步、步行、步子、同步”;“走”是“跑”,所以有“東奔西走、逃走”,“跑”為后起字;“奔”最快,有“奔跑、奔馳、奔騰”等構詞;而“行”在上古為今義“走”的意思,《大綱》中也有“行人、步行、旅行、游行、送行、行軍、同行”等詞。[4]13434.語義范圍大小不同
如“觀、察、望、覽、見、睹、視、看”一組:“觀”是細看,帶有主觀目的性的看,范圍也很寬泛,《大綱》中有“參觀、觀光、觀賞、觀測、觀察”等;“察”是仔細查看,有為了解情況而細看義,如“察看、察訪、察覺、察驗、察言觀色、觀察、考察”等;“望”是向遠處看,如“望遠鏡、展望、盼望”等,而“期望、愿望、指望、渴望”等則含有對未來的希望;“覽”一般限于景物或文字,如“游覽、閱覽、縱覽、博覽、一覽”等;“見”是表視覺行為的結果,所以有成語“視而不見”的表達,再如“聽見、看見、碰見、遇見”等,均不可用其他同義語素代替,也是因為“見”所表示的為視覺行為結果義;“睹”與“見”同義,所以有“目睹”、“熟視無睹”;“視”上古相當于現在的“看”,一般是從近處看,如“近視、視力、視線、蔑視、電視、注視、監視、凝視”等;“看”本是看望,探望義,魏晉以后才有現在的意義,并逐漸取代了“視”[4]1248,如《大綱》中的“眼看、觀看、好看、難看”等。
傳承語素是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中聯系古今的紐帶,傳承語素義對上古義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從而形成傳承語素義與詞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是造成漢語詞匯教學面臨諸多困難的原因之一。本文對《大綱》傳承語素義的考察分析表明,如果能細致辨析傳承語素義與詞義間的各種關系,深入分析傳承語素義的發展和變化,就能夠在第二語言詞匯教學過程中準確地進行詞義辨析,有效地提升留學生詞匯教學的效果。因此,對外漢語教學界應重視對傳承語素和語素義的分析與研究,并從傳承語素分析這一角度尋求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新突破。
注釋:
(1)該《大綱》1990年納入國家漢辦科研規劃、1992年推出、2001年修訂,為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制定,長期以來被視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
(2)我們統計時排除了以下兩種情況:(1)《現漢》中有,但一方未在《大綱》中出現的,如“貶—褒”中的“褒”。(2)雙方都在《大綱》中出現,但雙方或其中一方沒有在《大綱》中參與構詞的,如“嫁”和“娶”均未參與構詞,“俯—仰”中的“俯”沒有參與構詞。
參考文獻:
[1]楊曉黎.傳承語素:漢語語素分析的新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12,(2):56-61.
[2]呂文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75.
[3]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4]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應用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23.
[6]漢語大詞典編撰處.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1949.
文章標題:教育技術論文發表傳承語素與語素義的傳承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yishu/2154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