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職業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3-04-07 10:53 熱度:
摘要:高職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校期間具備基本的職業能力,圍繞著這個目標對高職《橋梁工程》課程的授課內容、課堂教學、評價方式進行改革,改革后的課程以職業實踐為主線,讓學生參與橋梁建設的全過程,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職業能力
1 引言
高職教育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后,越來越著重課程內涵的建設,而衡量課程內涵建設質量好壞的標準之一就是看本課程能否提供給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課堂是課程的重要環節,所以通過課堂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職業能力并提高其職業素養是對課程內涵建設的有力響應。目前《橋梁工程技術》這門課程在課堂教學時大多采用“老師說學生聽”再輔以若干多媒體課件作為補充的模式,學生只能對教材上的內容有個模糊的概念,對于實際施工中學生應該掌握的方案甄選、技術交底、各工作崗位的協調能力無法得到鍛煉。所以在《橋梁工程技術》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必須擯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重新組織,針對上述三項職業能力對學生加強訓練。
2 課程改革內容
(1)授課內容改革
高職《橋梁工程技術》課程大多沿襲本科的內容,培養目標放在橋梁結構的力學分析,偏向于橋梁設計,理論性比較強。但高職學校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橋梁施工的基本內容,所以這些授課內容嚴重偏離培養目標,內容必須進行改革。圍繞施工管理現場工程技術人員這一崗位要求,進行如下改革:
a. 橋梁結構理論與工程識圖相結合
橋梁結構理論講解應該注意層次性,講解的橋梁類型應該以工程最常見的橋梁類型為主,比如簡支梁、連續梁、鋼筋混凝土拱橋。講授的理論知識以滿足施工需要為目的,講解重點放在橋梁在吊裝和運營時受力特點、橋梁橫向連接的裝置及作用、受力鋼筋和構造鋼筋與橋梁受力特點的對應、施工過程中結構體系的轉換、施工中容易出現的特殊受力狀態等,并在講授每種類型的橋梁時以相應的實際工程為例,通過講解圖紙讓學生了解在實際工程中上述理論知識是怎么運用的,同時要求學生計算施工圖紙的工程量以此來加深學生的識圖能力。
b. 橋梁施工工藝與技術交底相結合
橋梁施工工藝是橋梁工程技術這門課在講解時一個重點,但是學生對于純粹的施工工藝根本無法理解,只能死記硬背,效果很不理想。通過改革后,讓學生首先掌握施工技術交底的基本步驟和目的,再讓學生根據某一具體的施工工藝互相進行交底,這樣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內容能掌握施工技術交底這一基本職業技能同時還能加深對施工工藝的理解。
c. 作者簡介:趙孝平(1979-),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跨徑橋梁抗風性能研究。
橋梁施工方案與項目管理相結合
對于高職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而言,其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具備施工技術管理基本技能的人才。橋梁工程技術是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承擔了完成這個培養目標的重要任務,所以在講解橋梁施工方案應該和項目管理相結合,比如在講解現澆法與預制安裝法兩種施工方案時,應該以一個實際工程為例,學生通過對施工圖紙的理解組織施工,完成包括進度計劃、項目組織、安全文明方案、以及支架搭設或吊裝方案在內的施工方案。
(2)課堂教學改革
a. 教學載體改革
教學載體的選擇要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首先必須起到理論知識載體的作用,其次要具有吸引力即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后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教學載體必須要多樣性,可以選擇教材、實際工程圖紙、實際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施工技術交底以及相應的實物模型進行組合。通過對教學載體的改革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并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b. 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必須摒棄以前“老師說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以情景教學為主要方式。授課過程中可以按照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小組討論教學,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把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改成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角色可以選擇目前工程上的“六大員”,上課過程中學生按照“六大員”劃分成六個小組,針對同一個授課內容,每一個小組按照自己的所扮演角色的工作職責進行小組討論,課外可以形成團隊完成學習資源的收集和整理,最后各小組共同完成工程的管理任務。教師在課堂上需針對實際工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結合起來,并引導學生完成所布置的管理任務。
c. 第二課堂的延伸改革
傳統橋梁工程技術第二課堂的教學主要是以參觀工地為主,而由于工程項目的建設周期較長、現場比較復雜以及學生人數的限制,這種第二課堂的學習只能是以觀察為主而且也只能觀察到施工過程中某個階段,效果欠佳。現在提出的第二課堂延伸是指利用高職院校的實訓場所,讓學生完成橋梁上部結構設計、施工方案編制、施工交底并自己施工完成該項目、并完成上部結構加載試驗。一方面通過自己動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參與橋梁建設的全過程。這些是傳統第二課堂中的工地參觀所無法達到的效果。當然,實訓項目的選擇需要考慮學校教學組織的需要,對橋梁上部結構的尺寸和施工周期進行調整。
(3)評價方式改革
目前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方式主要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局限在出勤、作業和回答問題這三個方面,這種評價方式無法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全面考核,與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極不相稱所以必須進行改革。改革之后的評價方式應該是全過程考核,從橋梁上部結構的設計、施工方案的選擇、施工交底、所扮演項目技術管理人員角色的模擬、現場項目實施的過程一直到最后的期末考試都應該屬于考核的內容,這樣學生通過這個全過程考核對自己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而教師也可以通過考核過程的細化分解了解學生的優勢和短板,并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進行加強。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3 結語
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本文通過對授課內容、課堂授課以及考核方式進行改革,突出了“職業實踐”這條主線,讓學生在學校內就能參與橋梁建設的全過程,并且兼顧了理論知識的傳授,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琛艷,沈建康. 高職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58-60.
[2] 申燕飛. 高職應用型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研究———以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9):70-71.
[3] 彭以舟. 基于工作過程的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標準研究[J].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44-47.
[4] 阮志剛.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引工地進校園”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探索[J].交通職業教育,2012(4):17-19.
[5] 熊文林. 高職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半工半讀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師,2012(20):36-37.
本文選自核心級教育期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主辦:教育部職教中心研究所、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出版社,周期: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語種:中文,開本:大16開,國際刊號:ISSN1004-9290國內刊號:CN11-3117/G4,郵發代號:82-866,歷史沿革:現用刊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創刊時間:1993,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文章標題:基于職業能力提升的《橋梁工程技術》課程改革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zhiye/1676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