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職業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2 15:45 熱度:
[摘要]當代中專生的人格普遍存在著缺陷,中專語文教育對中專學生良好人格的建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證明,語文教育的熏陶漸染、潛移默化,人文精神中淡泊心志的理念宣揚,有助于弱化學生的功利心理,改善學生群間的人際關系、緩和矛盾,甚至喚起學生美好的人性和社會的良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道德情操,為建立理想的人格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中專生;人格塑造;語文教育;人文精神
近幾年來,中職校生源的素質普遍偏低,其中有一大部分學生攜帶著“頑癥病史”進入中專,學習成績差,不守秩序,品行不端,人格殘缺不全,這給中職學校的目標教育——“培養中等人才”的實現,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各校級的眾多領導,也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紛紛制訂諸如“一年‘成人’”、“二年‘成型’”、“三年‘成才’”的培養模式。“成人”問題,儼然成為各所中職校教育工作的第一要著。筆者在此試圖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在中職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基礎上,探討中專生的人格塑造問題。
一、當下中專生人格缺陷的成因及拯救時機分析。“人格”一詞,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一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一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對照當代中專生,他們中的許多人沒理想、沒抱負,學習能力差,行為散漫,思想怪異,甚至麻木無知,品行惡劣,心中無長輩,目中五法紀,人格缺陷,道德缺失。
1.客觀現象與主觀教育過失的原因。(1)生理過渡性:中專生入學年齡大概有90%為17歲,他們的生理趨向成熟。體征轉型的困擾,“驛動的心”與社會制約的矛盾,加上許多家庭教育的主觀過失——錯過了最佳的輔導時機,使得許多青少年出現過激的青春叛逆性。種種跡象表明,這些正由少年向成年過渡的中專生,心理尚未成熟,有的甚至已經扭曲、變形。(2)社會角色的過渡性:絕大部分中專生第一次離家住校,置身新的環境,多少有些不知所措。與舍友、同學的磨合力差,獨立自理能力差;生活中處處碰壁,原本在家庭的至尊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群體生活中的不時碰撞,使得他們在校園這個小社會里滋長出許多的煩惱,處事的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2.再也不能錯過的成“人”時機。(1)自我價值實現的自覺需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1]物質生活的富足給新一代孩子的健康體魄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各個校園食堂伙食葷素的講究,使得大部分學生的營養取得了均衡。但一時的唇齒之美,無法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創始人之一馬斯洛1954年的“需要”層次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而在“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人就有自我實現需要的最高追求,希望自己最終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希望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2](2)成“人”導向的重要性。17世紀捷克的偉大愛國者、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論家夸美紐斯,是人類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提出過很多精到的教育理論,他曾說:“健康的精神高于健康的身體”。“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中專生生理、心理成長的過渡性,決定著中職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育人”任務的緊迫性。
二、中專生現代健全人格的塑造工程與語文教育
1.語文擔當著人文教育的重任。語文不僅是最基礎的學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且,相對于其它學科而言,語文學科對學生的思想成長、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正確的政治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形成、人格的建立健全等有著諸多方面的優勢。
(1)人文教育的內涵。人文教育專家指出,人文教育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化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與理想。
(2)語文自古就擔負著育人的使命。第一教育家孔子言傳身教,德育為先,禮樂教化,培育弟子三千,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之后,儒家學派循著孔子倡導人文教育,宣揚道德人格,孟子賦予教育培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大丈夫的人格目標;荀子強調人格修養“自禁”“自止”“自行”的自覺性,[4]強調“積善成德,神明自得的圣心思想”,[5]及道德智慧后天學習的可行性等。儒家的這種教育思想基本上貫穿著中國自古而今的語文教育教材,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然提供參考與借鑒,發揮著它積極的意義。
(3)現今社會,語文仍是人文教育的一門核心科目。一所學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忽視了人文的教育,那么,它終將是一敗涂地的。1988年1月,曾有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社會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到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6]2008年至今余溫猶存的“論語熱”,印證了這點。近年,有專家在首屆“中國人文教育高層論壇”會議上發言,表明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為文、史、哲、藝等人文類學科,語文仍處于本民族各核心學科之核心地位。社會愈是發展,人文教育愈是重要。正如有教育學家說的:“教育的外延無非有兩種。一種是科學教育;一種是人文教育。科學給人智慧,但那是冷慧。用科學鑄造的刀劍、熱核武器可以殺死蟊賊,也可以傷害良善;而人文精神點燃的是良知。”人文教育倡導的是人和自然的調諧,人和人的關愛。
2.中職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與教育任務。中專生畢業后,絕大數直接走向社會,這決定著中職學校教育技術與能力教育的取向。中專生流向社會之前,教育工作者首先得造“人”。古羅馬政治家和哲學家塞涅卡說:“一個人可以是好醫生、好統治者和好語法家,但沒有美德就不可能是一個好人。”“人才”首先得是一個人,精神富足,靈魂充實,心靈潔凈,情感忠誠,頭腦清醒。而語文教育實質上就是“人”的教育,喚回“人”的良知的教育。
(1)語文教師——多功能角色。中專生初次的寄宿生活,往往會“遭遇”到數不盡的生活難題。身體不適了委屈抹淚,沒選上班委了失落消沉,丟失了東西難過沮喪……許多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兒,對剛出道的中專生而言卻是重大的損失。語文教師邏輯思維的清晰、言談舉止的得體、公正無私的處世態度、善解人意的悟性、寬廣的心胸、淡泊的心志等等,往往優先贏得學生的信賴。近幾年來,網絡QQ和電話通訊等,已經成為學生向筆者傾吐心聲不可缺少的工具,時常有學生跟筆者進行心理的、生活的、情感的、就業的等各方面問題的探討,筆者幾乎成了部分學生的生活向導與心理醫師。也正是與學生同擔憂、共喜悅的真誠,使得筆者給許多走上社會的昔日學子留下溫馨的記憶,尤其是那些金不換的回頭浪子,在若干年后與筆者握手言表的霎那間,一次次都難以抑制地令人熱淚盈眶。
(2)素質教育——“培”的角色。中職語文擔當的主要是“培”的份內活兒,在家庭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栽”好了的基礎上,即根正苗紅了的情況下,對中專生進行扶植,施行有計劃的人格塑造。因此,有別于中小學的基礎訓練,中職語文教育不太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形式上特別顯得教無定法,而教學內容上特別偏重素質教育。筆者在每學年初必把教“好書”,育“好人”作為教學導向,擬訂授課計劃,并作為理念貫穿始終。
3.語文課堂實踐。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思、聽、說、讀、寫、看”等途徑,注重禮儀與道德規范訓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人生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作文教學——自我意識的培養。“自我意識是人格的自我監督、自我認知和自我調控系統,它對青年整個人格的發展帶來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7]筆者從開學第一課《真誠的我》的介紹,到《成長的腳印》《作為學生的我》《我看中專生早戀現象》《給父母的一封信》《我最崇拜的人》《我的職業理想》等,每學年數十篇的習作練習之后,讓學生“內省”,認識自己,與自己進行內心對話,分析內心世界,判別是非,總結社會認知,使自己不但成為觀察的主體,也成為自我觀察的對象,反省自己過去發生的事兒,并思考自己未來將要做的活動。同時,多次安排觀看諸如《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等這樣的影像資料,觀后討論、抒寫感想,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2)詩性教學——高雅審美情趣的培養。“五四”啟蒙運動時期,魯迅先生提倡以文藝救國,就是通過文藝改變體格健全茁壯而愚弱的國民的精神。朱光潛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夠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中職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感知詩性人生的途徑,許多散文、詩歌、小說等不朽篇章的欣賞閱讀,是熏染如歌少年少女們不可缺少的材料。“荷塘的月色”“康河的柔波”,“故都的秋色”不僅美化了人生,洗滌了心靈,也讓學生領悟到生活中有比金錢、名利更讓人陶醉的東西。日積月累的文學涵養,無形中改變原有功利的價值觀、人生觀,喚起了學生對和諧人際、浪漫人生、智慧人生的積極追求。
(3)禮儀情境表演課——傳統美德的宣揚。孔子曰:“禮者,敬人也。”孟子亦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敬人是禮儀的真諦,禮貌待人、文明待物、誠信做事、和諧合作,反映的是一個人的人文素養。枯燥的說教無法說服學生的心,而富有情趣的生動表演卻能夠讓學生片刻頓悟。每學期的語文課堂,筆者都要安排2-3次的禮儀情境表演課,事先讓學生自由組合,編寫腳本,分配角色,課外排練,約4周后進行匯演。自編自導自演,其樂無窮,一般有95%的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禮者勝》《一個可樂瓶的故事》《問路》《應聘》等具有較高質量的作品,從社交、職場、生活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涉獵,展現了學生創作、表演的智慧和團隊的精神,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分辨出了真善美假惡丑。
(4)書本內外的人格典范——塑造人格理想的標桿。內心的修繕,這是高層次的要求,旨意引導學生達到內心的完滿、美好。有人曾問丘吉爾:“你認為印度和莎士比亞哪一個更重要?”當時,印度是英國在海外的最大殖民地,丘吉爾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寧愿丟掉五十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首相的堅定,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素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的訴求核心。確實,任何一個民族或者說任何一個有希望的民族,都不會忘記自己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出現的精神導師,都會如饑似渴地從那里不斷汲取精神養料以滋補民族的靈魂。
①語文教師的人格榜樣是活教材。中職語文教師,是住校中專生的精神導師。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不正其身,正人何?”[8]一個自私自利、性情乖張、舉止粗魯、修養低下的人,是不夠格稱為人師的,即使有教師的名號,在學生面前也絕沒有說服力。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前面提到的角色表演能力外,更應該具有完美的人格。“明理知禮”“重義輕利”“謙和友善”“內斂端莊”“文明高雅”“超凡脫俗”等,都為學生樹立了的標桿。從教十幾年來,許多已經走上社會的學生與筆者保持著溫暖距離的持久性,就緣于筆者作為職業教師的堅持付出與潔身自好的品性。②教材中生生不息的人格典范。中職教材中出現大量的為歷史證明具有高潔品性的文豪,是中專生學習的最好人格典范。憤投汨羅江的偉大詩人屈原、棄官歸田拒收粱肉的陶潛、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李白,到政治上堅持儒家入世的態度、執著而超脫、無往而不可的蘇軾,到那一顆捶不扁、搗不爛、煮不熟、響當當的銅豌豆——關漢卿,到寧可餓死也拒絕美國救濟糧的民主戰士——朱自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多少文人墨客,多少仁人志士,他們所閃耀著的無窮無盡的人格魅力,正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所在。這些人格典范是人生觀形成關鍵時期的中專生成“人”的最好教材。
筆者贊同孟子人性本善理論,在此,我認定,人都有趨善的實質,都有期望完善人格的理想,正向成年過渡的中專生,人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方竹蘭在“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上稱,中國現代化之根本是精神和文化層面的人格現代化。具有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同時具有道德水平。筆者在孜孜不倦的課堂教學中,自始至終保留著這一美好期望,并身體力行地付出實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塑造中職學生的人格,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各方建立統一的教育戰線,創造條件,共同研究教學教法、研究教育對象,同時,家庭、社會也應該積極配合,才能取得完滿的教育效果。當然,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決定著語文教育在“樹人”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正是:“天降大任于斯人,苦吾心志,勞吾筋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論語•為政第二》
[2]轉引《青年心理概論》51頁,張進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孟子•滕文公下》
[4]《荀子•解蔽篇》
[5]《荀子•勸學篇》
[6]《實踐與教育理論•儒家人文教育理念的現代意涵》1999.11
[7]《青年心理概論》68頁,張進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8]《論語•子路第十三》
文章標題:中專生人格塑造與語文教育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zhiye/35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