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職業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2 15:48 熱度:
【摘要】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教學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從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角度,簡單闡述新課程與政治教師專業成長的幾點感想。本文從三個方面:(1)要更新教育觀念;(2)要改變教育方式;(3)要轉變教學行為來講述新課程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的感受。
【關鍵詞】新課程思想政治教師專業成長
自2001年6月7日,教育部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稱《課程改革綱要》)以來,新課程在全國全面實施,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作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在這場變革中,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
此次課程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上。因為,任何一項改革的設想,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而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這給我們廣大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它不僅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教師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在這場變革面前,作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積極應對新課程所帶來的挑戰,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成為一名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師。
一、要更新教育觀念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思想意識,則會把人們的活動引向歧途。正因為如此,我們要一定要重視識的作用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從理論上,以及實踐的經驗上來看,教師本身的素養能否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所以,要走進新課程,更新教育觀念是走進新課程的前提。
這一次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一次重大創新和歷史性突破,新課程強調“三維”結合,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整合;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中成長等等。在這次課程改革中,我們每位思想政治教師面臨著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需要重新審視反思在過去社會背景、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經驗,與自己最熟悉、最頑固的“自我”作斗爭,重新學習,重新建構,學習新課程,研究新課程,樹立新的學生觀、學習觀、教師觀、教學觀、教材觀、課程觀,從而走進新課程,推進新課程。
在課程改革中,我們必須打破“應試教育”體制所帶來的影響,樹立新的教育觀:(1)要樹立“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基本信念。(2)要樹立學生自主發展的活動觀;樹立終身學習觀。(3)要樹立師生互動、交往的平等觀,改變教師中心觀教師應該有健康的心理,敢于批判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教師觀。(4)要要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構建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改變單一的教學目標。(5)要樹立開放的大課程觀,改革傳統的封閉的舊課程觀;(7)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進而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新均教育價值觀,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二、要改變教育方式
按照《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來操作。從理論上,以及實踐的經驗上來看,教師本身的素養能否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作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積極改變教育方式。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用新的教育方式,走進新課程,推進新課程。
(一)教師之間要更加緊密地合作
長期以來,教師的工作成為一種所謂孤獨的工作,即教師不僅與學生有心理距離,而且同行之間很少交流彼此對教學的看法。這種情況在我們思想政治教師中也比較突出。
調查表明,大多數教師認為“有指導的講座的研討對他們最為有效”,在困難解決方式上,教師也大都傾向于“與其他教師交流”。課程的綜合化趨勢需要教師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齊心合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非常豐富,新觀念、新知識層出不窮,每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黨代會的召開等等都會產生許多新的改革措施、新的路線方針政策、新的理論成果,加之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資源的開發,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政治教師彼此孤立與封閉,極少與同行切磋,顯然是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與同學科甚至與不同學科的教師團結協作,密切配合,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共同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
(二)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的角色:—旦確定,不少教師便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這種情況在我們思想政治教師中也為突出。
我國近代思想家黃宗羲曾經說過:“聞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所以,政治教師不僅僅是學生政治上的指路人,而且是馬列主義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政治教師必須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觀念、新知識,認真鉆研業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自身知識結構的“更新換代”。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在內容上大大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內容;出現了大量現代社會中的科技新成就與新問題,如基因、克隆、人類基因組計劃、轉基因產品、納米技術等;高一的經濟常識大量增加了財政、稅收、儲蓄、債券、股票、信用卡、支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市場經濟的具體知識和相關的政策;高二哲學常識與高三政治常識中,也增加了許多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方針、政策: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倡創新精神、與時俱進等。新教材中大量新內容的出現對政治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巨大挑戰,要求政治教師平時就要注意通過報刊、互聯網、電視媒體、參加研討會等各種渠道不斷學習,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加跨學科,尤其是政史地三門學科綜合知識。新教材強調課程綜合化,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這要求政治教師不斷學習,全面拓展各方面修養,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做到“與時俱進”。
(三)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新課程內容則是以綜合性、現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的方式出現的。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思想政治課教材,教學參考、近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時事政治內容等,僅是一種主要的課程資源。政治教師要上好這樣的思想政治課,除了必須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專業技能外,還必須有大量配套的教參、教具、學具和音像資料等,最好還要注意開發利用更多的教育資源。
目前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很多:一是校內的教育資源,如圖書館、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校外的教育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工廠、農村、科研院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的教育資源、網絡資源等等。例如,記載了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變化的記錄片《中國巨變實錄》,在黨的十六大召開前夕,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走向輝煌系列報道》以及《走進新時代》、《春天的故事》等反映我國革命和建設成就的音響資料,我們將可以錄下來成為多媒體資源,在講解相關教材內容時向學生播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在教學時就不能再死扣一本教材,不僅教學生讀課本,還要教學生讀課外書籍;不僅要教學生讀有字之書,更要教學生讀無字之書;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書”,更要把學生當作一本書來“讀”。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和自然,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
三、要轉變教學行為
按照《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來操作。從理論上,以及實踐的經驗上來看,教師本身的素養能否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作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方式以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用新的教育方式,用新的教學行為,走進新課程,推進新課程。
(一)改變教學模式:由封閉的教學模式走向開放的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程理念,走進新課程,須改變傳統的封閉的教學模式走向新的開放的教學模式。因為,認為教材凝聚了人類文明和人類知識的精華,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和知識性的特征,教學就是把這些文明和知識的精華教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對這些知識的獲取和積累的過程,這種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教學以教材為本的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新的教學模式要政治教師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要改變學生腦海中已習慣了的固有的課堂模式,改變學生心目中的課堂里必須安靜聽講、仔細記學習筆記的傳統模式,構建課堂上應該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合作,并在實踐中論證所得結論的新模式;改變原課堂中老師不提問學生不能發言,要發言必須先舉手、得到老師允許后再起立發言的習慣,建立起課堂上可以即時提問,可以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即時討論的新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即轉變為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雙向互動的、以人為本的新教學模式。
(二)改變教學策略:由傳統的片面的教學策略轉變為新的全面的教學策略
根據新課程觀念,不再過分強調教材的精華性、權威性和學術性,而強調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熏陶,通過創設情景,開展協作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學會全面發展。從而,在知識傳播和能力培養、方法掌握等方面要做到和諧統一。因此,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策略也要發生改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當代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致力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其最大的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潛能,實現育人的功效。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葉圣陶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老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更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從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的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的弊端。思想政治教師在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知識要點。只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造成教學質量低下。甚至出現學生嚴重“消化不良”,只會背誦,不會運用。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提高能力。
4、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每個方面都要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評價用一種標準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不符合學生實際,且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因而,教育的內容、形式、要求必須有多樣性,教育評價主體、評價的指標也應當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種思想在一些地方的大面積實驗造就了一批成功的范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評價的意義就在于為實現“更好”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對的標志,暫時的現象,而不斷地爭取更好才是教育質量評價的永恒追求。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轉向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根據《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原有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已經不適用新課程要求了,要引導學生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這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必須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
縱觀以往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沒能得以充分伸展,普遍存在著“重視雙基的授受,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重視結論的給予,忽視過程的生成;重視具體分數的評價,忽視評價所能帶給學生的發展”等等一些諸多問題,學生的創新能力遭封殺、悟性靈性受抑制。究其原因,都是舊有的學習方式惹的禍。倡導全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顯必要。
1、要提倡學生合作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孔老夫子在2000多年前的論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出的21世紀為人的四大支柱之一的“學會共處”不謀而合。新課程也十分關注“合作學習”這一理念。鑒于此,我們課堂教學要改變個體學習的現狀,加強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提倡課堂學習活動化,將學生分成各種各樣的小組,進行討論、辯論、小品表演、角色表演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識都會悄無聲息地得到增強,從而達到思想政治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2、要提倡學生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條件,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政治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并進行方法指導。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的交往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發展,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更是新課程的必然要求。
3、要提倡學生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學生由過去從學科的概念、原理的開始學習的方式變為學生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概念和原理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當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要想辦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向,然后通過觀察、實踐來收集事實,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資料,通過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后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思想政治教師提出了新的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會給我們創造了不可多的機遇。過去要求教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是一條小河,一條流長新的小河。要達到這一要求,現代教師就要敢于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發展自己與提高自己。只要人們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改變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敢于創新,敢于探索,把教學的“立足點”真正放在學生的發展上,努力發展學生的包新思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就一定能夠實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才”的美好理想。因此,只要我們思想政治教師,能從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行為束縛中走出來,建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新的教育觀念和采用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新的教育方式、教學行為,學習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專業技能,我們一定能與新課程改革一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2001年6月7日發布
2《政治課教學》浙江省教育學院教學月刊社2003年第9期
3《素質教育大參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期
4《中學政治及其它各科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出版2003年第9期
5《教育研究與實驗》《教育研究與實驗》編輯部2003第3期
文章標題:走進新課程,鍵在于教師素質的提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zhiye/35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