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中學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27 10:06 熱度:
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強調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其中德育排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位。而新課程改革更是將“立德樹人”作為了當前重要的教育理念,用于進行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我國各級學校都開設了專門的德育課程,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發揮著主要作用。要想讓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使學生不但能夠掌握各項德育觀點,更能夠對這些觀點產生認同感,并自覺指導自己的思想以及言行,讓學生成長為道德品質更加高尚的新時代青少年,要求教師具有較好的德育觀念以及德育能力,在教學方法、內容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使其更契合于“立德樹人”理念。本文主要從幾個不同方面對當前時期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策略進行探討。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我國的教育工作也正在向更加完善、成熟的方向進行發展。為了推進教育改革的進程,讓素質教育目標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實,開展了一場大范圍的教育改革,而“立德樹人”則是新課改中的核心教育理念。這使得德育工作成為了學習教育的重中之重,全體教師都是德育工作的落實主體。其中專門的德育課程更應當發揮其教育價值,讓德育教育不再流于表面,而是能夠將各種德育觀點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成為其個人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為重要的德育課程,課程主要教育目標是讓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綜合素質都獲得相應的發展,使學生成長為一個人格更加健全、品格更加高尚、思想更加理性成熟的新時代青少年,為社會發展儲備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從初中生的年齡特點進行分析,這個階段的學生進入青春期,具有更強烈的自我意識,更加渴望獨立,不愿被束縛,容易產生叛逆心理,自尊心也更加強烈。學生的以上種種特點決定了初中階段德育教育的任重道遠。為此,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不能再沿用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策略,枯燥地向學生灌輸各種德育理論知識,而是要讓課堂變得更加活潑、民主、自由,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參與各種德育觀點、教學案例的分析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互動中加深對各種德育觀點的理解認識,在與教師、同學的交流中實現思維的碰撞,糾正他們存在的一些錯誤認知,有效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那么在立德樹人理念指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如何有效開展,使其“育人”功能得到徹底落實呢?本文圍繞以上問題展開分析探討。
1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強化“立德樹人”意識
由于當前的中考改革政策使學生面臨的升學壓力比較大,因此學校、學生以及家長下意識地將中考科目的學習作為重點,忽視了道德與法治這類課程的學習。這種情況之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也便缺少了教學創新的動力,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課堂沉悶乏味,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不高,教學效果自然也不甚理想。要想改變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態度,讓他們將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更愿意參與課堂互動,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主動去學習、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手段,并將其應用在教學實踐中。隨著創新教學的實踐經驗不斷增多,教師可以逐漸摸索出一個更成熟、科學的教學模式,促使課堂教學質量持續提升。另外,教師應當具有較好的“立德樹人”教育意識,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拓展,使各類德育元素能夠被充分利用起來,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滲透,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用這些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實踐行為。面對學生的時候,教師還應當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道德榜樣。例如對待學生的態度,不能因教師的主觀喜好而區別對待學生;對待工作的態度,應當愛崗敬業,一絲不茍,精心準備每一堂課;對待同事的態度,應當團結友愛;展現給學生的精神面貌應當是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教師的這些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無形中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2挖掘課程德育元素,提升課程教育質量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元素非常豐富,因此教師不能僅僅著眼于教材的書面內容,還應當深入挖掘其中隱含的德育元素,并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進行知識的補充、拓展,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也更能夠與教學目標相契合。這對于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具有較高的要求。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能安于現狀,而要具有教學創新意識,其中挖掘德育元素,主要是對教學內容的創新。以這門課程的教材為例,由于內容有限,一些隱性的德育知識并沒有反映在書面上,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這部分內容的滲透。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享受學習》這節內容的時候,如果教師知識照本宣科地進行生硬的德育觀點的灌輸,告訴學生當前良好學習環境多么來之不易,讓學生應當對家庭、學校、社會心存感激,努力學習,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說教式教學難以打動學生的心靈。大道理學生都明白,但是由于沒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情感,因此學生難以產生強烈的內驅力,促使他們樹立非常積極、端正的學習態度,將學生看作是快樂的事。這時教師就要注意挖掘隱含的教育元素,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想象,使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自己聽過的、看過的、經歷過的各種真實事件去感知國家、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為自己的學習提供的優越條件,父母在自己的求學道路上付出的點滴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得更加端正,學習動力得到明顯增強。又如教學七年級上冊《敬畏生命》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真實的案例,結合這些案例去進行問題的分析,利用更符合學生認知、情感的方式去進行相應觀點的滲透,讓學生能夠對生命產生更強烈的敬畏之心。以校園暴力為例,初中階段是校園暴力的高發期。這個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都為發育成熟,一些學生盲目崇尚暴力,對生命缺少敬畏之心。同時由于有兒童保護法對于年齡的限制,一些參與校園暴力的青少年心存僥幸,認為自己即使觸犯法律也不會受到懲罰,這使得他們在參與校園暴力的過程中變得肆無忌憚。為了避免學生出現這種錯誤的思想以及行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在網絡上搜集的一些現實案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一方面,校園暴力視頻能夠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身份認識到參與者的冷漠、殘忍,對生命的褻瀆,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深刻認識到這種做法的不可取。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能夠讓他們認識到生命的崇高和神圣,無論是自己的生命,還是他人的生命,都應當受到尊重。這樣的教學既有助于吸引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又能夠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3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從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甚至教師對于課程的重視程度都遠遠不夠。這使得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每堂課按部就班地進行,毫無新意和活力可言。而在學生方面,由于缺少考試壓力,學習動力也不足,加之課堂教學的沉悶、枯燥,也讓學生難以主動參與其中。這種情況之下,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少之又少,課堂教學效果必然難以達到理想的程度。要想使這種教學狀況得到改變,教師首先應當從思想上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其具有的教育價值。其次,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實現課堂教學形式的多元化,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有效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并讓他們在相應的學習體驗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促使課堂教學實效性得到有效提升。其中情境教學法是當前應用比較多的新型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使用起來非常靈活,可以根據教學需求給學生創設多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情境,從而讓學生使用對課堂教學保持新鮮感和學習熱情。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認識自己》這節課的時候,教師首先應當了解初中生的特點。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思比較敏感,更在意別人對于自己的評價以及看法,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卻不全面,甚至有一些錯誤性認知。有的學生盲目自大,有的學生卻非常自卑,但是實際上,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為此,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引導,讓學生既能夠看到自己的優勢,又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并學習他人的一些優點,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具備正確認識自我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討論。如課程伊始,教師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個有趣的動畫:“動物園里的動物們比‘大’,獅子、老虎、大象等動物們上臺后,臺下的動物們都非常興奮地歡呼‘大’。這時一只青蛙不服氣,它認為自己也很大,于是跳上了一塊大石頭,并鼓起了大肚皮,但是其他動物卻直搖頭,還有的動物嘲諷它不自量力。青蛙這時將肚皮鼓得更大,卻砰的一聲把自己的肚皮漲破了。”從這個故事情境出發,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故事中青蛙對于自己的認知是否正確?說一說為什么?它的這種認識帶來了怎樣的結果?通過討論,學生們能夠很快認識到,對自己的認識、定位不正確,會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而在正式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照鏡子、相互找優缺點等方式,使學生能夠對自己有更為全面、客觀、正確的認識。尤其是對于那些只喜歡聽別人夸贊自己,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建議,不認可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的學生,通過互相找優缺點,能夠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認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努力進行改正。而對于那些性格內向、比較自卑的學生,根據同學們說出的自己的優點,也能讓他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而是存在一些閃光點的,從而幫助這些學生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面對學習和生活。
4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包括多方面內容,旨在讓學生的綜合素養獲得更好的發展。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教師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4.1立足社會生活,培養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每一個公民所應當具備的個人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涉及社會生活的內容比較豐富,教師可以充分將這些內容利用起來,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社會生活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滲透。如教學八年級上冊《走進公共生活》,教師可以在這一單元各章節的教學中給學生融入一些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或是利用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讓學生在以上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分析,認清社會生活中的善惡美丑、是非對錯,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在無形中得到樹立。
4.2立足國家發展,培養個人發展觀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大環境的支撐,在當今時代,我國在社會經濟以及科技、軍事等領域都得到了快速發展,走向了世界前列。也正是有了這種良好的國家大環境,才能夠我們有了良好的受教育環境。而學生努力學習,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庭,為了社會,為了國家。另外,學習成績并不是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只有具備優良的品質、崇高的愛國情感、豐富的學識以及過硬的本領,才能成長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過硬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熱愛人民,促使學生成長為品行端正、責任感強烈的新時代青少年。如教學八年級上冊《建設美好祖國》這單元內容,教師可以從國家的發展著手,讓學生通過對比國家在二十年內的巨變,使學生對國家發展有更為清晰深刻的認知,并樹立好好學習,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正確意識。
4.3立足法制建設,培養個人優良品質
在法治社會中,每一名公民都應當具有遵守法律的自覺性和自律性,能夠比較清晰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通過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法制觀念的滲透,能夠讓學生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能夠更好的規范、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而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時候,也能夠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通過正確的引導,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法律的權威性,知道法律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在這樣的約束之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使學生的個人品質得到有效提升。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具有“立德樹人”的教育意識,能夠承擔起開展德育教育的重任,不但讓學生記住課堂中傳授的各種知識,更應當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各種理論知識能夠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其深深植根于學生的心靈。唯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用所學習的各種理論指導實踐行為,促使學生成長為更加樂觀自信、品德高尚、擁有崇高信仰、堅定信念的社會主義新公民。
《立德樹人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析》來源:《知識文庫》,作者:安健興
文章標題:立德樹人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aoyu/zhongxue/48262.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