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工商企業管理論文 發布日期:2015-03-14 16:50 熱度:
[摘要]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導致金融消費權益受到侵犯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介紹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基本內涵,具體分析了信息不對稱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的影響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將信息不對稱消除,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期刊論文投稿,信息不對稱理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影響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金融消費者數量越來越多,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在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合同關系中,常常會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金融消費者處于被動狀態,一些金融機構為了追求一己私欲而侵犯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何有效消除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金融機構的道德素養,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相關簡介
在經濟領域,信息不對稱問題屬于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很多經濟學者一直致力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其中在這方面研究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包括約瑟夫・斯蒂格利茨、邁克爾・斯賓塞、喬治・阿克洛夫三位。所謂信息不對稱,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主要是指無法觀測、監督市場上一方的成本情況時,市場交易雙方對各自掌握的信息并不對稱。一旦出現信息不對稱情況,往往會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兩種后果。道德風險形成主要和人們的行為方式有關,會影響到市場雙方交易后的行為。而逆向選擇這種情況形成主要是由于交易對象的素質、產品質量等方面信息存在不對稱的地方,主要會影響交易前人們的行為。對于金融消費而言,往往是因為金融機構職業道德缺失,在金融消費者消費后做出一些違背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進而侵犯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因此,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一般是由于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而受到侵害。
2 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原因及其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影響
金融機構在金融消費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在信息掌握方面相對于金融消費者而言更具優勢。一般市場交易,都是金融消費者委托金融機構進行交易,金融消費者是委托方,而金融機構是代理方,兩者是委托―代理的關系,這樣的話,金融機構就可以全面、具體的掌握金融消費者的信息,但是消費者卻很難掌握金融機構的信息,一旦金融機構的一己私欲戰勝了職業道德,金融機構會很容易產生侵犯金融害消費者利益的不良動機。筆者認為,金融機構道德風險形成的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2.1 社會分工的差異決定了信息不對稱
一般的金融消費者并不是專門從事金融類職業,之前也不是主修金融專業課程,對于金融行業并不是非常了解。為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很多金融消費者在市場上尋找一家資信較好的金融機構委托管理自己的資產,在交易達成之前,金融消費者必須向金融結構提交自己的基本信息,但是金融結構在初始處理金融資產的方式,只有金融機構告知金融消費者,金融消費者并不能主動獲取相關信息,因此也無法保證這些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如果金融消費者并不熟悉金融行業的基本情況,可能會存在一些隱蔽性甚至較為明顯的強制交易行為。比如,有的商業銀行在金融消費者接受某些金融消費過程中,也會搭售銀行卡;比如,金融消費者在辦理個性住房貸款業務過程中,有的銀行會要求消費者在專門指定的保險公司進行投保。這些行為都使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受到了侵犯。
2.2 由于金融消費者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導致信息不對稱
金融行業的技術性、實踐性、專業性較強,如果金融消費者想要了解、掌握金融機構的大體運作模式以及基本業務流程,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努力學習和金融相關的理論知識,了解金融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但是一般金融消費者都有自己的主營業務,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而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金融知識,因此大部分金融消費者對于金融行業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了解的內容和范圍相當有限。很多金融機構也就是利用這一特點大做文章,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侵犯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比如,在保險合同中常常會有很多專業術語,在購買保險的過程中,金融消費者因為看不懂,只有聽保險銷售人員的講解、介紹,而有的保險銷售人員一般會非常詳細的講解該項保險的優點,甚至會將優點故意放大,但是在介紹理賠條款、核保條款時會一帶而過,導致很多消費者對保險理賠的內容不太熟悉,在理賠時會遇到很多問題。
2.3 金融消費者搜尋成本太高會出現信息不對稱
相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金融消費者對于金融方面的專業知識不足,技術不足,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差,對于市場的情況也缺乏判斷力和洞察力。金融消費者要是想和金融機構一樣獲得相同的信息,就需要投入較高的搜尋成本,而金融消費者在金融服務中得到的效用或者金融產品產生的效益低于這些成本。出于資產保值增值的想法,大多數金融消費者都不愿意花費昂貴的成本獲取信息,寧愿承擔自身權益受到侵犯的風險。
2.4 金融機構刻意隱匿信息導致信息不對稱
有的金融機構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常常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刻意向金融消費者隱瞞信息,或者是故意透露虛假的信息使金融消費者受到誤導。因為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知識了解較少,也不愿花費昂貴的成本搜尋信息,因此在交易過程中只能完全相信金融機構。金融消費者作出的消費決策依靠的信息都是由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機構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利益,只會向消費者透露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因此金融消費者的決策并不是反映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反映金融機構的利益。比如,很多商業銀行在2004年退出了一款新的金融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在銷售中大力宣傳這款產品具有較高收益的優點,并沒有提及這款產品的風險。在金融市場上,收益和風險是并存的,收益越高,也就意味著風險越大。商業銀行的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同時也有可能會使金融消費者承擔一定的經濟損失。 由此可見,影響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所致,雖然,金融機構想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標很正常,但是應該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如果是以侵犯金融消費者權益為基礎,是不被允許的,最終金融機構會被市場淘汰。比如花旗集團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花旗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一直以來,花旗集團都是堅持只要能夠達成預期的銷售目標,就算采用不合規的銷售手段也可以。在這種經營管理理念下,日本金融廳在2004年9月17日強制性下令關閉了花旗集團在日本的私人銀行業務。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如果金融機構一味的強調利益最大化,以不惜犧牲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代價的話,最后只會逐漸失去客戶群,慢慢走向滅亡。消費者是帶給金融機構效益的主要來源,一旦喪失了客戶資源,金融機構也無法繼續生存、發展,因此只有維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尊重金融消費者,才可以獲得長遠發展。
其次,如果常常侵犯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金融消費者慢慢會喪失對金融機構的信任甚至可能會產生排斥心理,也會質疑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懷疑我國的金融制度,不利于整個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眾積極參與到金融市場交易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就金融市場的發展,一旦金融消費者質疑我國金融管理制度,勢必會影響到我國金融市場建設,甚至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應高度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這就要求盡快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
3 維護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建議
3.1 懲戒、說教的方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指建立科學的法律、法規制度進一步完善約束懲罰機制,盡可能將道德風險消除。或者是通過各種教育活動提高金融機構的職業道德素質。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3.1.1 應構建金融業自律組織,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目前我國銀行協會的成立時間較長,但是在監管、管理機制、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并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因此,金融監管機構應盡快建立一個自律組織,并且制定一系列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守則。其次,應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成立一個金融服務監管組織專門負責金融消費者權益侵犯問題。比如,我國可以借鑒英國的管理辦法,英國金融服務建管署(FSA)主要負責監管所有的金融服務以及整個金融市場,同時英國金融服務建管署(FSA)也成立了金融巡視員服務公司(FOS)主要負責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的投訴事件。為了提高投訴事件處理的效率,英國金融服務建管署(FSA)要求金融巡視員服務公司(FOS)應加強金融巡視員的培訓工作,并且要求其承擔向公眾普及基本金融知識的任務。
3.1.2 加強金融立法,提高金融相關法規政策的執行力度
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在現行的金融法律法規中加入了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相關內容,但是規定的范圍并不廣泛,執行力度也不強。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經過修改后,第一條中只是簡單地提及應保護存款人以及其他消費者的權益。而且將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商業銀行利益保護并重,絲毫沒有強調維護消費者利益,在商業銀行和消費者發生利益沖突時,也沒有明確說明具體的調整方法,也沒有說明處理的機構、處理方式、處理程序。也沒有具體說明應該如何確保整個程序處理的公正、公平。因此,我國應盡快出臺一套更加完善、可操作性強的金融立法,樹立“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監管目標,使廣大公眾仍然對我國金融制度保持信心。
3.2 經濟方法
所謂經濟方法主要是利用各種激勵機制,使金融機構改變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激勵機制一般可分為隱性激勵機制、顯性激勵機制兩種。
(1)隱性激勵機制。隱性激勵機制主要體現在企業文化中國,金融機構應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充分認識到消費者才是維持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以維護消費者權益為中心,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提高消費者的服務質量,從而實現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雙贏。
(2)顯性激勵機制。主要是指評級機制。若金融機構信用等級較低,而且對客戶的服務質量較差,金融消費自然不會信任,也不會購買其金融產品。金融監管機構可以定期公布各家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及其信用水平的評級情況,從而刺激金融機構不斷提高自身的信用評級以及服務質量,這樣有利于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總之,信息不對稱是導致金融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其中道德風險信息問題最為突出,我們應積極采取懲戒、說教、激勵等多種方法,盡可能將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現象徹底消除或減少,提高金融機構的職業道德素養,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亞.非對稱信息激勵經濟理論[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1):52-58.
[2]盧鋒.經濟學原理 (中國版)[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185.
[3]孫百昌,陳良猷.對虛假廣告管制制度的博弈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2(3):82-85.
[4]莊弈琦.經濟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0):186.
[5]洪珍玲.現代商業銀行客戶滿意[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3.
[6]葉建勛. 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研究[J].中國市場,2014(3).
[7]朱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4(9).
文章標題:期刊論文投稿信息不對稱理論對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之影響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gongshang/2571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