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電企業資本運作認識上的誤區
資本運作作為現代企業的有效管理手段,曾被一些發電企業家成功地應用,并創造了企業超常發展的經營業績。但是,由于資本運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
探索時間較短,加之資本運作所需要的制度環境和條件尚不完全,以至于在資本運作的理念和操作中存在著不少認識上的障礙,從而使一些實施資本運作的企業未達到預期目的。
2.1不要生產經營,直接依靠資本運作使資本增值
有相當一部分人士認為資本運作是一種高級的經營形式,企業要從生產經營轉向資本運作;而一些企業抓住資本運作題材,在行業內外、地區內外大舉擴張,忽視了自己的主營業務。這種觀念上的錯誤極有可能把資本運作引入歧途。資本運作固然可以使企業迅速壯大規模,獲得發展所需的資本,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促進產品的市場拓展和占有率的提高等。但歸根結底,資本運作是手段而非目的,是保障而非基礎,必須服從或服務于生產經營。只有企業的市場做大了,產品打響了,資本運作才可能順利開展,也才有可能獲得良性循環,最終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目標。
2.2資本運作是解困和增效的良方
許多發電企業發現自己連年虧損時才想到實施資本運作,而效益較好的企業則認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毋需搞資本運作。在我國現階段,大多數發電企業的關鍵不在于需不需要搞資本運作,而在于怎樣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以正確的思想和操作,積極而有效地進行資本運作;不但虧損、瀕臨破產的企業需要資本運作,優勢企業、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以及處于穩定狀態的企業更需要資本運作,而且這些企業有更多的運作方式可以選擇,資本運作時阻力也小得多,更有利于資本運作作用和有效性的發揮。
2.3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
有些人認為兼并、收購某些與自己主業無關的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會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實現穩定的經營利潤。但實際上,如果企業實行無關聯多元化經營戰略,不太熟悉所進入的行業,反而會加大風險。單純追求投資領域多元化經營是資本運作的最大誤區,它使主業不精,副業不旺。無關聯多元化擴張的結果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跳躍性發展和機遇,反而可能使企業走向衰退或破產。有的企業本無良好的基礎和業績支撐,由于收購項目與企業原先所具有的核心產品、技術缺乏內在的聯系,又未能在新產品中培育出新的核心產品,最終也喪失了自己原有的競爭優勢。
2.4搞資本運作就是單純的資本擴張
資本運作一個典型的特點是可實現的低成本擴張,然而目前許多發電企業搞資本運作僅是為了資本擴張,至于擴張后企業的整體效益和發展以及擴張后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就“置之度外”了,其結果不但資本運作的意義和效果沒有發揮,甚至可能使擴張后企業面臨種種的危機。
2.5把資本運作等同于股票上市和企業改制
資本運作作為企業的一種外部交易戰略,不僅在微觀上具有擴大企業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規模效應的作用,而且在宏觀上具有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盤活存量資產的效能。但在資本運作的實務操作中,許多企業把它等同于股票上市或股票炒作。于是一些經營狀況不佳、本身不夠上市條件的企業,卻通過母體裂變,將企業中效益好的部分組成股份公司,企圖上市“圈錢”。另外一些小型發電企業為達到上市目的,通過各種方法尋求與其他企業進行資產重組,一旦取得上市資格,企業內部又各自為政,經營分散,既談不上主業,也未形成規模,使企業成為一個個“獨聯體”。甚至一些經營虧損的企業為實現扭虧,不是在主營業務上努力,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盤活土地存量資產,通過土地評估和置換取得級差收益,僅在賬面上做文章。
2.6把資本運作異化為政府行政推動行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運作主體必須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而不是政府。但由于目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及企業產權
改革不到位,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對企業資本運作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介入是必要的,這對促使資源流向資產運作效率高的行業或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作用。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從效率效益原則出發,而是從政績出發,把資本運作當作包治百病的妙方。結果壞的企業沒變好,好的企業被拖垮。政府對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實施優惠政策,如減免債務、轉移不良資產等,不僅不利于市場主體的培育,而且也使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失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權制度的變革和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以資本導向為中心的資本運作為企業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方式,而在資本運作的背后,又隱含著資本權力和利益的較量和重新分配。風險與機遇并存,只有真正把握資本運作的內涵和運作方式,才能有效實施資本運作,獲得企業資本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鄭達龍.淺論企業資本運作的創新之路--為上市服務[J].現代商業,2008(29)
[2]郭建.試論國有企業資本運作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8)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