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多渠道發揮校企文化對接對學生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成長成才和順利就業創造條件。
校園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社會發展需求與學生成才就業,通過教師精心的組織、策劃和引導,將企業文化精神、經營創新理念、職業實踐技術、道德人文素質等帶入校園,讓學生在校園隨時隨地接受企業文化的導航,較快的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
(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培養社會認同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學生受各種思潮和價值觀負面沖擊較大,易產生價值困惑,造成理想信念不堅定,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學校教師要正確把握社會教育期待與學生主觀發展需求之間的差異,積極尋找校企文化對接最佳的結合點和切入口,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優秀企業文化精神及企業所崇尚的核心價值觀念,以培養提高學生文化判斷能力和企業文化修養為出發點,充分挖掘企業文化育人因素,引導學生在多種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中進行正確鑒別和選擇,糾正認識偏差,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生命質量。
(二)要引導學生服務社會和順利實現就業。學校教育要面向社會,以市場需求作為專業設置的依據、教學改革的目標和人才培養的導向。學校教師一方面要汲取企業文化所崇尚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質量觀念、效率觀念、團隊精神和服務至上的理念,使之成為校園主流文化組成部分,讓學生從入學到畢業一直接受良好校企文化氛圍熏陶,從而熟悉和認同市場環境和企業文化。一方面充分認識市場的重要性,要引導學生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使教育教學貼近企業,貼近社會,為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認清校企文化的差異性,使其對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有充分的認識和心理準備,幫助其培養擇業、就業和創業的素質和精神品質。
(三)要著力培養高素質綜合性、復合型技能人才。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校企文化對接科學與否,直接決定著能否培養和造就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高校教師要按照專業教育與思想道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整合企業優秀人文教育資源,有計劃、有組織地建立專業實訓基地,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企業實踐體驗,在實踐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設計研究工作,接觸企業自我創新和研發的過程,讓學生真正了解企業需要,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的動力。
(四)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現代企業和市場選擇人才看中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文憑和技能證書,更看重的是其職業素養和良好心理素質。學校教師一方面要通過校企文化對接讓學生接受企業文化氛圍熏陶,培養職業意識、職業紀律及團結協作精神,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另一方面要依據學生心理特點,教育和引導學生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總之,校企文化對接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和教育人,而如何通過校企文化對接培養適應社會建設和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高校教師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技能知識、工作作風態度、教育方式方法等起著非常關鍵的引導作用,因此,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引導作用對于搞好校企文化對接至關重要。
參考
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
職業技術教育.2007(3)
[2]朱雷,彭后生.關于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國建設教育.2006(8)
[3]張春霞.“雙師型”教師的可計性分析[J].管理教育.2008
[4]雷久相.試論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融合[J].
教育與職業[J].2006(9)
[5]曲東華,張健.從企業文化到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
前沿.200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