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數據來源:世界貿易組織貿易報告。
3.我國貿易順差的特征分析
現階段,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除數量巨大外,還具有區域性、貿易方式以及貿易主體構成特點等結構性特點。
3.1從地區來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歐盟、美國等地
我國外貿伙伴國(地區)中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及我國香港占據我國對外貿易總量的大頭;對外貿易順差主要來源地為美國、歐盟及香港地區,其他貿易伙伴幾乎皆為逆差,其中逆差最大的國家(地區)為我國臺灣省、韓國及日本(見圖5)。
我國對歐盟、美國、香港地區的貿易順差占全國貿易順差總額比值從2001年的22.99%、124.55%、164.64%演變為2009年55.33%、73.13%、80.34%,可見在貿易順差中,盡管美國及香港的比重下降迅速,但其比重依然較高,且歐盟的比重還呈逐年上升之勢。2006年到2009年,我國對歐盟、美國及香港地區的外貿順差額分別為全國貿易順差總額的2.1倍、1.8倍、2.0倍及2.1倍,足見我國貿易順差來源地具有明顯的區域性。
加工貿易順差始終是我國外貿順差的構成主體,其走勢與貿易順差總額走勢具有趨同性。尤其是2001年以來,加工貿易綜合了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的順差或逆差額,決定貿易順差總額的變化,而非加工貿易幾乎持續逆差(見圖6)。
3.3從貿易主體來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于外資企業
我國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來,外資企業的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到2005年外資企業外貿順差額已超過全國貿易順差總額的50%。盡管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外資企業貿易順差減少了436.37億美元,但占同期貿易順差總額的比重反而上升為64.77%;而同期國有企業持續逆差,并且有加大趨勢(見圖7)。
4我國外貿順差的形成原因
我國貿易順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因素造成的,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1“獎出限入”的外貿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經濟發展與外匯資金短缺的矛盾,我國實行“獎出限入”政策,資源配置偏向出口部門,以激勵出口限制進口:在金融領域實行出口貸款利息補貼和優惠利率、外匯額度補貼等;在財稅領域實施出口退稅、內外資企業差別所得稅稅率等。在這些政策實施與體制因素的背景下,我國貿易順差逐年增長,尤其在加入WTO后,全國外貿呈現持續、高額順差格局。
4.2加工貿易的過度增長
我國具有工業配套能力、廉價勞動力及加工貿易保稅等優勢,加工貿易發展迅猛,引起貿易順差不斷增長,其比重從1981年的5.7%提高到2009年的134.9%。可見,目前加工貿易的過度發展已成為導致我國外貿順差的主要因素。
4.3發達國家的出口限制
按照比較優勢貿易原則,我國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絕大多數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對向我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致使我國急需的技術及其設備進口不足。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對向我國的技術轉讓實施限制措施,21世紀進一步實施對我國的技術出口限制,這自然加大了雙邊貿易失衡,擴大我國外貿順差。
4.4當前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是發達國家控制下為發達國家企業及國家謀取最大經濟利益的工具,發展中國家為防范金融風險不得不促進貿易順差被動積累外匯儲備。正是這一原因,發達國家10年前的外匯儲備占全球外匯儲備2/3,而現在卻不到1/3,與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正好發生了對調。
4.5國內有效需求不足
國內需求不足是我國外貿順差增加的重要因素。廣大農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偏低,而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費用居高不下,嚴重制約了居民的消費需求,抑制國內進口增長。同時,由于國內投資增長和制造業產能擴張,國內制造取代了部分進口且大量出口,引發了我國外貿順差的急劇擴大。
4.6世界性的產業轉移
國際產業轉移形成的“發達國家消費、發展中國家加工”的全球貿易格局是導致我國外貿順差持續擴大的又一重要原因。近年來,發達國家出于比較優勢和全球資源的戰略考慮,把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向新興市場國家,而把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留在本國。在我國要素成本低廉和優惠政策吸引下,國外制造業不斷向我國轉移,而我國內需又難以消化決速增長的生產能力,必然導致出口增加,外貿順差增加。
4.7人民幣的升值預期
受近年國內外因素影響,企業和個人出現了人民幣升值預期,媒體的高度關注進一步強化人民幣升值預期。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出口企業會盡早收匯、多結匯,進口企業會推遲和減少購匯、付匯,導致國內企業加快出口步伐,延緩進口速度。由于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而資本和金融項目受到嚴格管制,大量資金通過貿易渠道繞開資本管制套取匯差導致貿易順差激增,不斷加劇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升值預期。
5我國外貿順差的政策運用
針對目前我國外貿順差過大引起的矛盾和問題,十七大報告提出“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近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反復強調“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根據這些原則,結合本文的系統分析,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5.1調整外貿政策,降低貿易爭端風險
盡快以“市場主導,適度出口”及“合理適度調節”的貿易政策取代“獎出限入”的貿易政策,進一步規范和健全出口貿易體系,逐步取消以出口創匯為基本原則的促進出口政策,取消各種稅收優惠和銀行貸款優惠,降低出口退稅的種類和總量,遏制出口企業的低價競銷行為,降低貿易爭端風險,以促進中國外貿的平衡發展。
5.2擴大資本品進口,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開拓進口渠道,改善進口環境,加大對重要能源、資源、高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以促進國內產業優化升級。具體而言,應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適度擴大對能源、重要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的進口,進行國內原料的戰略儲備,減少貿易順差,緩解貿易摩擦;二是加強與美國、歐盟高新技術企業的合作交流,以促使美國和歐盟放寬對我國高新技術出口限制;三是建立完善進口信息平臺,簡化進口手續,完善相關的金融、保險、及法律等中介服務,為企業進口提供向導,以鼓勵企業引進關鍵設備和創新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