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8-30 11:42 熱度:
文章根據灰色系統理論中的灰色關聯分析,建立了我國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評價的灰色關聯投影模型。另外,評價指標的權重對最終的創新績效評價影響很大,為了盡量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充分考慮評價矩陣的固有信息,利用逼近理想點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文章運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灰色關聯度的概念,建立了我國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評價的灰色關聯投影模型,并運用該模型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實證分析。
《中國集體經濟》致力于傳播國內外經濟動態和信息,為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實踐者提供交流研討平臺,探討與企業相關的生產、經營、管理、科技、政策法規、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探討,征集優秀稿件。《中國集體經濟》于1985年創刊。是由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和中國工業合作經濟學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刊物,中國合作經濟類核心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萬方數據核心期刊。
一、 引言
我國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指出,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要實現上述目標,更多地取決于知識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的效率,尤其是在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社會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更應該對科技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行客觀地評價,以便國家以及各地政府部門正確地認識自身的創新情況,有效地識別影響區域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從而制定相關的區域發展政策,進一步提高區域科技投入轉化為科技成果的效率。目前,區域創新績效的評價問題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學者們提出的評價模型大部分是以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以及其拓展模型為主,但區域創新績效評價問題更具備灰色系統的特征,因為區域創新績效評價系統中既有已被了解的白色信息,又有尚未被發現的黑色信息,而更多的是一般性了解的灰色信息。因此,本文將灰色系統理論的灰色關聯與矢量投影原理相結合,提供一種基于灰色關聯投影的區域創新績效評價模型,同時對評價指標采用客觀賦權方法,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
二、 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評價的灰色關聯投影模型
1. 灰色關聯投影法原理。灰色關聯投影法是從矢量投影的角度探討多目標評價的方法,該方法以各方案在理想方案上的投影值大小,作為評判決策方案優劣的標準,并通過特定的算法,使重要指標的加權系數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全面準確地反映了各決策方案和理想方案之間的接近程度,使得區域創新績效評價更接近客觀實際。考慮到區域創新績效的評價對象集合A:A={A1,A2,…,Am},各評價對象的因素指標集合V:V={V1,V2,…,Vn}。記評價對象Ai對評價指標Vj的屬性值為Rij(i=1,2,…,m;j=1,2,…,n)。一般來說,為了消除原始數據指標單位及其數量級的影響,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處理方法如下:
3. 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評價的灰色關聯投影評價步驟。
第一:收集數據,確定評價對象集A和屬性指標集V;
第二:對原始數據R按照式(1)進行規范化處理得到 R′,同時確定最佳評價對象A0;
第三:利用式(9)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向量W=(W1,W2,…,Wn);
第四:用式(3)計算子因素R′ij與母因素R′0j的關聯系數?酌ij,得到由?酌ij組成的多目標灰色關聯度矩陣F;
第五:利用式(6)計算各待評價對象在理想最佳評價對象上的投影值Di。
三、 我國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評價實證分析
1.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及計算結果。設計一個系統的、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拓展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正確評價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的前提和基礎。從本質上講,對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是建立在對創新績效概念內涵理解的基礎之上。因此,由于研究者對區域創新績效含義的理解不同,所給的評價指標體系也不盡相同。筆者根據區域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科學性、可比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統性原則,在創新投入方面主要選取R&D研發人數(V1)和R&D研發投入資金額(V2)兩項指標,在創新產出方面主要選取專利申請授權數(V3)、發表科技論文數(V4)、國內外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V5)、大中型以上企業新產品銷售額(V6)以及當地GDP水平(V7)五項指標。根據上述評價指標查詢國家統計局網站以及《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0》的相關數據,并按照公式(1)進行數據規范化處理,數據處理結果見表1所示。按照公式(2)選取比較序列,再按照灰色關聯投影評價步驟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分別帶入表1數據進行計算,便可得出表1第9列和第10列的評價結果。
2. 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評價結果分析與建議。由表1可以看出,區域創新績效排名前十的地區既有處于東部的省市,如北京市(排名第二)、上海市(排名第三)、遼寧省(排名第四)、天津市(排名第五)、河北省(排名第六),也有處于中部的省份內蒙古(排名第八),同時還有地處西部的新疆(排名第一)、青海(排名第七)、甘肅(排名第九)以及貴州(排名第十);區域創新績效排名后十名的省、市、自治區中,東部地區(江蘇、福建、山東、浙江和海南)占到了50%、中部有江西、黑龍江和安徽,西部有西藏和寧夏;同時還可以發現,創新績效排名在第11到第21的地區中,只有一個東部省份廣東,其余均為中西部地區。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區域創新績效和地方的經濟強弱并無直接的聯系,而是分布在不同的經濟區域內。
為了分析區域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這里引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0》中的區域創新能力排名次序,重點分析創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地區,他們分別是:江蘇、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天津、湖北、四川和重慶。從表1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創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地區其相應的創新績效未必高,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創新績效水平與其創新能力有所呼應,而江蘇、浙江和山東的創新績效水平卻處于后十名,廣東、湖北、四川和重慶的創新績效水平則處于中等水平。 針對上述區域創新績效評價分析結果,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1)要妥善安排區域創新資源的投入力度。由于我國區域創新績效水平參差不齊,政府在安排創新資源投入時應充分考慮區域創新績效,對于那些創新績效高但創新投入低的地區,尤其是新疆、青海、內蒙古、甘肅等,在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取得如此好的創新績效,國家更應該對這些地區增加科技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與沿海和內地的科技合作,在人才引進與培養上給予政策扶持,并根據地方特有的資源稟賦,建立特色產業鏈,加強區域創新的智力支持和保障體系建設;而對那些創新投入相對較高但創新效率較低的省份,如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等地應重點放在深化科研體制和市場機制的改革,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資源投入產出效率,使得各種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利用。(2)強化官、產、學合作力度。從評價結果來看,我國區域創新能力高的地區其創新績效未必高,這說明這些地區高的創新能力是依靠高的投入獲得的,從可持續發展和資源配置角度考慮,必須在加大創新資源投入的同時,注重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科技成果的轉化效果。目前,我國企業還缺乏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尤其要在成果轉化方面需要加強,而高校具有很強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實力,但缺乏科研成果轉化的機制,而企業直接面對社會市場,有較為完善的生產經營運作機制和巨大的創新需求,因此二者的合作是互補共贏的行為,政府則是二者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企業必須樹立正確的技術創新態度,主動與政府、高校合作,探索技術創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3)加強政府部門的政策適配性。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主要取決于系統要素的運行方式和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而要素互動的效率和程度又與區域政策法規等因素息息相關。然而,由于政策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和主觀性,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區域創新政策難以發揮其既定的功能,無法對地區的創新績效起到有效地推動作用。因此,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應該根據市場主導的原則,確立政府在支持創新方面的宏觀調控職能,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稅收政策、金融政策、財政政策、人才政策以及產業發展等加以分析,考察各項政策與區域創新系統的現實基礎與資源稟賦等是否協調,是否對區域創新系統環境有改善作用,能否促進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等部門間聯系與合作。
四、 結論
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區域創新績效和地方的經濟強弱并無直接的聯系;二是區域創新績效并不一定與當地創新能力相一致。根據上述結論本文還給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有關區域創新系統的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各地區的創新績效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晶晶,趙忠等.基于灰色關聯投影法的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0,(8):97-100.
2. Lian-Yin Zhai, Li-Pheng Khoo, etc. Design concept evaluation in product development using rough sets and grey relation analysi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3):7072- 7079.
文章標題: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jingjixue/3315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