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7-02-11 14:33 熱度:
全球經濟失衡主要是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收支不均衡的狀態,這種狀態波及的范圍是全球性的,僅僅局部的調整和改革是不足以扭轉全球局勢的。
《合作經濟與科技》雜志是一家經濟類學術期刊。它以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理論工作者、實際工作者以及大專院校的教學工作者為主要服務對象。其基本宗旨是:宣傳國家政策、普及經濟理論、傳播經營理念、交流改革經驗、開展學術爭鳴、推進科技進步、塑造企業形象。主要欄目有:經濟/產業、金融/投資、市場/貿易、管理/制度、財會/審計、公共/財政、信用/法制等。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探究
關于金融市場發展差異和由此導致的分工格局,是對全球經濟失衡微觀基礎研究的新視角。基于全球失衡的主要經濟體(美、英等發達國家與東亞和產油國)之間金融市場發展巨大差異的基本現實,在現代金融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從金融市場差異的視角解釋全球失衡產生原因的研究已經日益深入和成熟。金融市場差異與全球失衡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兩種路徑實現的:一是經由儲蓄與投資缺口的宏觀路徑;二是經由國際分工模式的微觀路徑。在宏觀路徑的研究中,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對儲蓄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之間的金融一體化將引發全球失衡。
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度和深度都較低,因此其過量儲蓄不可避免地流向更發達的金融市場國家,同時引入它們的高風險投資,也就是說,金融市場發展落后的國家將出現大規模的貿易順差。金融市場更發達的國家在長期將逐漸積累來自不發達金融體系的資金,儲蓄率會更低。那么基于金融市場差異的國際分工是如何導致全球失衡,進而為全球失衡提供微觀基礎的呢?核心思想就是基于金融市場差異而形成的比較優勢原理。在金融業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發達國家出口金融資產從而具有經常項目逆差,而在制造業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制造業產品從而具有經常項目順差(徐建煒、姚洋,2010)。二次大戰之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形成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分工形態。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普通法國家的金融業發達,相對于制造業具有比較優勢,而德國和日本這兩個重新崛起的大國在制造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因此,資本主義國家所形成的分工就是:美、英等金融強國進口制造業產品,出口金融服務,其表現就是經常項目的赤字;而德、日這兩個傳統制造業強國以及后起的亞洲四小龍和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出口制造品,進口金融服務,其表現就是經常項目盈余。金融資產與貨物一樣,也存在“貿易模式”的問題,產出情況和稟賦特征、消費者的時間偏好、風險厭惡程度以及主觀信念四個方面的因素將影響風險資產的國內相對價格,而當某種風險資產的國內相對價格低于國際水平時,該國就具有這種風險資產的比較優勢,進而出口該資產。
在資產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資本市場更發達的國家在風險資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出口風險資產,進口無風險資產,這會造成該國儲蓄下降;上述結論說明資產市場完善程度更高的國家分散風險的能力更強,因而擁有更低的預防性儲蓄,從而更容易出現貿易逆差。以往的國際分工理論一般認為商品是可貿易的,而服務業是不可貿易的,因此只關注實體經濟,忽略了虛擬經濟尤其是金融市場。服務不可貿易的主要基礎是認為其生產和消費必須同時發生,但事實上有很多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可以分離的,如金融、保險服務、數據處理、法律服務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遠距離提供服務成為可能,同時也使服務的交易成本不斷下降。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75-2010年間,全球服務貿易總量增加了近20倍,以全球的服務貿易出口來看,增長最快的為保險和金融服務,金融市場通過提供金融服務業參與國際分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服務業可貿易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金融服務海外輸出只是服務業出口的一個例子。以往在研究經常賬戶平衡時,通常將經常賬戶的平衡等同于貨物貿易的平衡問題,但事實上服務業的貿易平衡問題對經常賬戶的調整意義十分重大,并且對一國的產業結構、就業、價格水平、匯率變化、貿易條件和貿易平衡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而服務貿易的增長對全球的生產結構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一個國家如果制造業(工業)生產能力特別強,生產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服務業生產效率較低,成本較高,它就會成為制成品的凈出口國,服務產品的凈進口國。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德國、80年代以來的日本和90年代以來的中國都是這樣。如果服務完全可貿易,則貿易可以基本平衡。但是如果服務產品不完全可貿易,則給定國內的消費偏好和消費結構,一個制造業生產能力特別強的國家必然會出現貿易順差,即制成品的凈出口遠大于服務產品的凈進口。由于現實經濟中大量非貿易品的存在,一國在發生債務危機及需求沖擊時將使得調整過程比產出都是貿易品情況下更復雜、更痛苦。非貿易品的國內供需必須平衡,沒有國際貿易,當地需求的下降無法通過凈出口增加來解決。當吸收相對于收入上升或下降(從而貿易余額上升或下降)時,經濟中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生產組合將發生變化。勞動力和資本會在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生產部門間轉移,從而引發生產業變動,這會對一國經濟甚至政治產生很大的影響。
因此,可以認為,當一國經濟中非貿易品份額下降即可貿易性提高時,在面臨債務危機或需求沖擊時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將變得更快速。就中國來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生產能力提高的速度遠快于消費能力提高的速度。貿易的數據反映出來的是我國主要在出口制造業產品,而進口服務業產品,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我國不同行業生產能力的變化,用各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除以行業就業人員得到勞動生產率的數據,結果顯示我國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從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總體情況來看,第二產業的年增長率和累積增長程度均超過了第三產業。用第二產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除以第三產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作為第二產業相對于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1978-2010年的數據顯示第二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一直在上漲,這說明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于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產品的出口,中國在第二產業,主要是制造業生產領域具有相對的優勢。因此,就我國情況而言,在服務業發展相對較慢的情況下,如果消費者對于服務和貨物的消費支出比例穩定,就會出現貨物生產大于需求的局面,在開放的條件下,就會出現貿易順差。
二、結論
經常賬戶失衡的調整主要還是要依賴于商品和要素市場的全球一體化,美國貿易赤字的擴大主要還是源于美國非貿易部門生產率的提高。而美國這樣的貿易大國的逆差問題不可能依靠國際資本的移動來填補,而主要是通過可貿易產品的需求調整來解決。同樣,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的方法最終必須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來完成。
由此看來,全球經濟失衡是結構性的失衡,僅僅依靠局部的調整,如匯率的調整,是無法達到解決失衡的目的,全球經濟失衡必然還將長期存在。而不恰當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會傷害到已取得的成果,還會降低世界增長速度,且無益于全球經濟失衡的解決。當前的不平衡實際上是反映了各方的比較優勢,是與全球儲蓄的更高效的分配相一致的,再平衡必須隨著各國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完成,相信市場的全球化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美國以及其他相關國家的共同利益。
文章標題:從新視角解析世界經濟失衡問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jingjixue/3483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