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7-04-17 13:50 熱度:
財政政策就是要根據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特點做出適時調整,我國目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來說是一個強有力的助推劑。
《區域經濟評論》河南省經濟期刊征稿,創刊于2013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經濟類學術期刊,2013年正式出刊(雙月刊)。本刊由1985年創刊的《企業活力》改刊而來,辦刊宗旨:創新區域經濟理論,服務區域經濟實踐,探析區域經濟政策,總結區域發展經驗。
1998年以來,我國經濟先后經受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在兩次金融危機過程中,為了擴大內需和“保增長”,中央政府都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財政支出規模的同時,力圖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為經濟增長增添新的活力。在兩次金融危機期間,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有何不同?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此做一個比較分析,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明確財政轉型的方向。
本文通過對我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財政支出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兩次金融危機中,財政支出結構性指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迥異;在現行財政體制下試圖單純依靠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已十分有限;今后應把穩步推進公共財政轉型、努力實現公共財政均等化和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作為財政體制改革的重點。
一、引言
本文擬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采用我國省際面板數據,對兩次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比較分析,并結合向公共財政轉型,對如何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目前,國外學者對于財政支出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結果存在著較大的分歧。Barro(1990)對98個國家進行研究發現,生產性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非生產性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甚至具有負效應[1]。Lin(1994)以20個發達國家和42個發展中國家為樣本,研究發現政府的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非生產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對經濟增長在短期內有正的效應,長期則不具有[2]。Devarajan、Swaroop和Zou(1996)利用43個發展中國家的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顯示,政府經常性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正效應,政府資本性支出與經濟增長負相關;但同樣的回歸方法應用于21個OECD國家時,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論[3]。DeMello(2002)分析了住房、醫療衛生和運輸服務等三類政府支出對產出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三類支出的增加對經濟增長均有促進作用[4]。AdewaraSundayOla-bisi和Oloni(2012)對尼日利亞的經濟數據的分析研究,發現教育和水利方面的支出對經濟增長有阻礙作用,醫療衛生、農業和交通運輸方面的支出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5]。
在國內方面,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學者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楊友才(2009)考察了分稅制改革后財政支出的各個構成部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農業支出、部門事業費支出和城市維護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的提高顯著地促進了省際人均GDP增長;文教科衛支出、經濟建設總支出、基本建設支出和其他經濟建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對省際人均GDP增長具有統計上不顯著的正向作用;行政管理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對省際經濟增長率具有顯著負效應;補貼支出和其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具有不顯著的負向關系[6]。劉華和郭凱(2009)的實證研究顯示:基本建設支出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地區經濟增長,行政管理費支出比重過高會損害地區經濟效率;經濟越發達,科技支出對經濟的促進效果越明顯;教育支出對各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差異較大[7]。王新軍和賴敏暉(2010)研究了分稅制改革前后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在分稅制改革前,基本建設支出和支農支出對地方經濟增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科教文衛事業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費的支出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正面的效應;分稅制改革后的財政分權加劇了支出結構的扭曲,在顯著提升科教文衛支出和農業支出的經濟增長效應的同時,也加大了基本建設支出和行政管理費對經濟增長的阻礙作用[8]。
三、模型設定和指標數據說明
(一)模型設定
本文設計了如下的計量經濟模型來比較兩次金融危機下不同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酌it=?琢i+?茁1kit+?茁2lit+?茁3?子it+?茁4wit+■?漬jvjit+?著it(1)
其中,下標i、t表示i省區t年;?酌it為經濟增長率;?琢i為常數項;kit為物質資本儲蓄率;lit為勞動增長率;?子it為政府財政支出規模;wit為對外開放水平;vlit~v4it為按政府職能劃分的財政支出結構指標,分別為預算內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所占比重;?著it為隨機擾動項。由于國防支出主要由中央財政負擔,在各省區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不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本文予以剔除。
(二)指標選取及數據說明
為比較兩次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的各構成部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何不同,本文采用1998—2003年和2008—2012年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其中,?酌it為各省區2000年為基期的實際GDP增長率;kit用各省區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其當年現價GDP的百分比來近似計算,用以反映各省區物資資本的積累情況;lit為各省區就業人數的增長率,用以反映各省區勞動力的參與情況;?子it采用各省區預算內財政支出總額占當年現價GDP的百分比來度量,用以反映各省區政府干預經濟的情況;wit用各省區按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分貨物進出口總額占當年現價GDP的百分比來表示,其中進出口總額用相應年份人民幣兌美元的年平均匯率轉化為人民幣金額;vlit~v4it分別為預算內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占預算內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由于自2007年開始我國實行了新的財政收支分類,為增強(1998—2003年)和(2008—2012年)兩個階段財政支出結構的可比性,我們按前一階段政府職能分類對后一階段的財政支出進行了重新歸類。其中,經濟建設支出包括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和糧油物資儲備管理等事務的支出,社會文教支出包括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務(不含國內外債務付息)、外交、公共安全等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包括社會保障和就業以及保障性住房支出。
四、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選擇
面板數據模型有混合模型、變截距模型和變系數模型三種形式,如果模型的形式設定不正確,估計結果將與實際的經濟情況有所偏離。因此,在建立面板數據模型之前,通常需要檢驗樣本數據符合哪種模型形式。由于這里所用兩個時段的樣本數據時期數都較短,選取的解釋變量又較多,不適合建立變系數模型,而通過變截距模型可以剔除各省區的特殊影響,集中分析比較兩次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采用固定影響變截距模型。經Hausman檢驗(見表1),兩個時段都拒絕了隨機影響變截距模型的原假設,因此,本文建立固定影響變截距模型,模型的估計結果(見表2)
在表2中,兩時段的模型F值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R2和調整后的R2均較大,可見模型整體的擬合效果比較理想;物質資本儲蓄率(kit)、財政支出規模(?子it)的偏回歸系數均為正,符合經濟意義。據此分析兩次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模型的經濟涵義
1998—2003年的模型中,從財政支出各項目的偏回歸系數符號來看,只有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為正,系數值為0.0151,但在10%的水平下仍不顯著。我國經濟在經歷了長時間的非均衡增長之后,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三農問題、城市低保問題非常突出,加之這一時期我國密集出臺了住房、醫療、教育等福利制度改革,在“鐵飯碗”已打破而未來的支出預期增加的情況下,政府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保障責任,無論對于保持社會穩定還是經濟可持續增長都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也正因為當時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正處于轉型階段,新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小,保障力度有限,因而對經濟增長的正向促進作用還不是很顯著。
與此相反,在1998—2003年期間,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系數均為負值;社會文教支出的影響不顯著,經濟建設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的影響顯著。鑒于當時主要是國家部委機關正在精簡機構,而地方政府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狀況并未有任何觸動,各地方行政管理支出比重的增加不利于各省區的經濟增長,是顯而易見的。社會文教支出比重的提高對各省區的經濟增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主要是由于社會文教支出的結構不合理,使用效率偏低。經濟建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為顯著的負效應,主要是由于當時由政府牽頭的經濟建設支出以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和西南出海通道等大規;A設施建設為主,這些項目因其擴大內需和促增長的效果具有遲滯性,非但沒有在當期表現出來,反而擠出部分民間投資。
2008—2012年的模型中,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系數為0.3153,差不多是前一階段的20倍,并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在此階段,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的增加比前一階段更能促進社會的公平和經濟的增長。這可能是因為我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較之前一階段更加懸殊①,如再不加大社會保障支出的力度,反而可能損害經濟效率,所以表面看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的增加與經濟增長無關,實際上更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在其他三類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已從前一階段的顯著為負變為微弱的正效應;社會文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仍為負,且在統計上仍不顯著;至于行政管理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則由前一階段的顯著為負變成了后一階段的顯著為正。這說明這一階段的經濟建設支出對于“保增長”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說明社會文教支出結構不合理、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脫節的狀況仍未得到徹底的扭轉。那么,如何理解后一階段的行政管理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呈顯著的正向關系?筆者認為,雖然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對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張,甚至應該是有所下降的,但這并不排除在特殊時期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對規模出現反彈的可能。比如,在國際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動蕩時期,由于出口受阻,就業機會減少,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各地方的行政管理支出必然隨之增加;而且越是經濟低迷的時期,對于“三公消費”的控制也會相應放松,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反彈,從而與經濟增長呈現出同向變化的關系。
五、政策建議
兩次金融危機期間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從顯著到不顯著的變化,說明在持續實行了多年的積極財政政策之后,各省區繼續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已十分有限;同時,對兩次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結構性指標對經濟增長的差異性表現的原因分析顯示,今后應該把財政改革的重點轉到穩步推進公共財政轉型,努力實現公共財政均等化和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上來。
(一)繼續降低經濟建設支出比重,優化其支出結構
為突出各類主體功能區的主體功能定位,在“十二五”期間,各類主體功能區的經濟建設支出去向更應有所側重。農產品主產區應將財政性經濟建設支出的重點放在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農業規;、產業化和社會化、促進農業資本積累、變革農業經營方式、完善農產品流通體制等方面。重點生態功能區則應將財政性經濟建設支出的重點放在增強生態服務功能,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上,促進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等城市化地區的財政性經濟建設支出則應有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構建完善、高效、區域一體和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網絡。(二)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增速,提高其使用效率
要在明確政府職能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機構及其人員編制;制定合理的行政經費開支標準,建立支出考核指標體系;嚴格控制會議數量和規模,大力壓縮會議費、招待費等一般性支出;制定行政事業單位房產和車輛經費的預算支出定額標準。
(三)優化社會文教支出結構,加大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
在今后一個時期,財政性教育和科研支出增長應高于同期財政總支出增長。在各種教育產品中,基礎教育往往具有純公共物品的特征,其教育經費應全部或絕大部分由國家承擔,且向農村和落后地區傾斜;高等教育則更多地表現出準公共物品的特征,其教育費用也主要應由受教育者個人承擔,財政只負擔其部分經費。在科研支出方面,基礎科學研究具有純公共物品的特征,其成果為社會所共享,其經費應全部或絕大部分由財政負擔;應用性質的科學研究則是準公共物品,具有直接的經濟應用價值,財政只可以負擔其部分費用。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水平和使用效率
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使全體國民都能享受到因經濟發展而帶來的好處。■
參考文獻:
[1]Barro,R.J.InequalityandGrowthinaPanelofCountries[J].JournalofEconomicGrowth,1990(5):5-32.
[2]Lin,StevenA.Y.GovernmentSpendingandEconomicGrowth[J].AppliedEconomics,1994(26):83-94.
[3]DevearajianShantayanan,VinayaSwaroop,andHeng-fuZou.TheCompositionofPublicExpendicture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6(37):313-344.
[4]DeMello,LuizR.PublicFnance,GovernmentSpendingandEconomicGrowth:theCaseofLocalGovernmentsinBrazil[J].AppliedEconomics,2002,34(15):1871-1883.
[5]AdewaraSundayOlabisi&Oloni,ElizabethFunlayo.CompositionofPublicExpenditureandEconomicGrowthinNigeria[J].JournalofEmergingTrendsinEconomicsandManagementSciences,2012,3(4):403-407.
[6]楊友才.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7]劉華,郭凱.地方政府行為、財政支出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研究[J].南方金融,2009(2).
[8]王新軍,賴敏暉.財政分權、地方公共支出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1979—2006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文章標題: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jingjixue/3553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