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金融論文 發布日期:2016-09-21 11:50 熱度: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遠超各方預期,互聯網金融及其相關問題由此成為學界、業界以及金融監管當局關注的焦點。
《金融教育研究》省級期刊雜志,創刊于1988年,原名為《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原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主管、江西金融職工大學主辦。2003年江西金融職工大學成建制并入江西師范大學,《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于201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新出審字[2010]483號),更名為《金融教育研究》,由江西師范大學主管主辦,江西師范大學學報雜志社編輯出版。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擁有發達和完善的金融體系。其在1990年初便開始率先普及民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模式在美國的發展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當前中國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金融模式都能夠在美國找到“樣板”。探究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特別是美國各界在不同時期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和討論,無疑將對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一、P2P借貸和眾籌融資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最新業態,并迅速在全球擴展開來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互聯網金融最早發源于美國,但由于其并未在美國形成獨立的金融業態,因此在美國一般并不直接使用“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 這一專有名詞,而是有著與之相類似的“電子金融”、“電子銀行”、“網絡銀行”(也譯為“在線銀行”)等多種稱謂。這里不加區分,統一使用“互聯網金融” 這一術語。
民用互聯網技術于1990年初在美國率先取得了突破并被迅速商用,由此引發了互聯網投資的熱潮并助推美國“新經濟”的強勁增長。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大量風險投資和產業資本涌入這一新興產業,互聯網技術開始向傳統產業擴散。在此背景下,向來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有著高度依賴的金融部門自然成為應用和推廣互聯網技術的先驅,互聯網金融也由此應運而生并飛速發展。
美國1990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990年的蓬勃發展時期、2000—2006年的平穩發展時期以及2007年以來的新發展時期。
具體來看,1990年初,在互聯網投資熱潮的帶動下,美國率先出現了網絡銀行、網絡證券、網絡保險以及網絡理財等互聯網金融模式。1992年,美國第一家互聯網經紀商E-Trade成立,由此迅速推動了整個證券經紀行業的信息化和網絡化。1995年,美國及全球第一家互聯網銀行———美國安全第一網絡銀行成立,并在短短三年內一躍成為美國第六大銀行。同年成立的INSWEB則成為第一家利用互聯網銷售傳統保險產品的網絡保險電子商務公司。1998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只與電子支付對接的貨幣市場基金,從而開創了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的先河。到1990年末,美國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2000年美國高科技股票泡沫破滅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較為理性和平穩的時期。在2006年即次貸危機爆發前這一期間,美國的傳統金融機構加快了信息化和網絡化升級的步伐。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紛紛開始加大對于網絡設施的投資和布局。這一時期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傳統金融機構的網絡化升級和改造。例如,以“對市場先知先覺”而著稱的美國摩根銀行集團在這一時期啟動了一項名為E-Finance的戰略。這項耗資高達1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邁出了傳統金融機構探索網絡金融的第一步。其率先建立了一個網絡金融風險投資的小型孵化器———“60實驗室”,并就大量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思路和產品進行探索,從而為其后來大舉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次貸危機前后,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變化。以p2p(peer to peer,個人對個人)借貸(國內也譯為“人人貸”)和眾籌融資模式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融資模式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p2p借貸和眾籌融資表現出了與傳統金融模式明顯不同的特征,并迅速在全球擴展開來,由此也構成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最新業態。
二、在其發源地美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最終形成了共生、融合的基本格局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美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一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網絡技術打破了地理距離與區域對開展金融業務的限制,極大地提高了美國金融部門特別是銀行業的規模經濟,進而使得商業銀行通過并購的方式迅速擴大資產規模從而謀取規模經濟在技術上變得可行;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極大地降低了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傳播成本,使得基于標準化信息(信用評分和分級)的資產證券化和各種衍生金融交易成為可能,從而史無前例地提高了美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顯然,沒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就不會有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美國銀行部門的并購潮、飛速發展的金融創新以及由過度創新最終引發的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
但是,盡管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便出現了互聯網金融模式,種類各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也確實對美國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的大多數互聯網金融模式卻并未形成獨立、完整的金融業態,而主要是作為傳統金融模式的輔助和補充而存在。美國互聯網金融模式最終與傳統金融模式形成了共生、融合的基本格局。究其原因,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美國金融體系高度靈活。傳統金融市場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和演進,不僅市場規模龐大,而且分工細化、競爭充分。因此,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具有非常強的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結構性變化視角來看,美國的傳統商業銀行先后經歷了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沖擊。在這一過程中,傳統金融機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歷了大洗牌。一些效率低下、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金融機構(例如儲蓄貸款協會)在危機中倒下,而商業銀行則通過積極開展金融創新等方式有效應對了市場環境變化對自身的沖擊。因此,90年代初,面對互聯網金融模式迅速發展所日益加劇的金融脫媒壓力,美國的大型商業銀行通過主動進行信息網絡升級、有針對性地推出網絡金融服務、開展靈活多樣的金融創新以及直接并購新興的網絡銀行等多種途徑,有效地化解了互聯網金融模式對自身的沖擊。此外,美國傳統金融機構的物理網點繁多,服務多元化,運營管理和治理結構靈活,也是其能夠在與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競爭中占據優勢的重要原因。
美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存在缺陷。從互聯網金融模式本身來看,其存在的一些固有的缺陷使得其難以從根本上取代傳統金融。盡管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實踐以及大量實證研究都表明,在諸如余額查詢和轉賬支付等交易型銀行業務方面,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效率要明顯高于依托物理網點和柜臺交易的傳統金融模式。但是在一些核心業務領域,特別是發放貸款等對私人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要求較高的關系型銀行業務,純粹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則難以發揮作用。此外,在私人客戶的維護、復雜金融產品的設計與交易等業務領域,傳統金融機構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因此,盡管網絡銀行能夠憑借成本優勢迅速擴大資產規模,但如何將其線上優勢最終轉化為盈利,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當傳統金融機構開始越來越多地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業務時,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比較優勢便不再突出。因此,其難以從根本上取代傳統的金融模式。
三、我們要打破之前的一些思維定式,調整傳統的金融監管體制,以適應創新活躍、融合發展的“大金融時代”
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歷程說明,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是競爭與融合并存的關系,其中融合是主流。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固然對傳統金融機構產生了沖擊,特別是加劇了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形成了一定壓力。但是美國的大型商業銀行能夠順勢而為,主動化解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沖擊。其經驗表明,互聯網金融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沖擊傳統金融模式,主要取決于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如何應對與轉型,傳統金融機構完全有能力在與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正確認識中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差異,是中國借鑒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經驗的前提。相比較而言,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和情況較美國更加復雜和多變。由于中國的商業銀行此前并未經歷過金融脫媒的沖擊,缺乏創新意識和市場應變能力。因此,現階段不能低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中國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傳統金融業態的沖擊。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在于金融當局對于這一過程的管控,從而在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同時,緩釋其對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業態的沖擊,最終起到規范競爭、加速融合進而因勢利導地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目的。目前我國應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推動和規范中國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
打破互聯網金融的思維定式,以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推動中國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
從目前國內各界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和討論中能夠看到一些明顯的思維定式。例如,很多對于互聯網金融地討論,很自然地將互聯網金融特別是P2P借貸等創新性很強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與金融風險的累積乃至系統性風險相關聯并認為,游離于現行監管框架之外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蘊藏著極大的風險。還有一些研究則集中探討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事實上,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和討論應當走出這些思維定式。應當看到,互聯網金融模式在降低融資成本、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促進中國傳統金融業轉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探索適應大金融時代的、更加靈活的、高效的新型金融監管框架。
從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歷程能夠清晰地看到,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金融發展階段,是一系列宏微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井噴式發展,正是當前中國金融創新活躍和混業經營時代來臨的一個縮影。在這樣一個金融邊界不斷延展、金融內涵日益豐富的大金融時代,如何調整傳統的金融監管體制,是中國金融當局面臨的一個挑戰。事實上,傳統的以“一行三會”為代表的分業監管模式愈發難以適應創新浪潮日益高漲的金融發展趨勢。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特別是對于傳統金融機構的創新型金融業務以及新興的第三方支付等網絡支付業務的監管。事實上,也只有賦予央行更多的監管權,才能夠實現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匹配,進而避免重蹈美國次貸危機的覆轍。另一方面,應當夯實金融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各分業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對于創新性極強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審慎監管,從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當然,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方興未艾,仍然有眾多的理論與現實問題有待國內學術界予以深入研究和探索。我們要合理借鑒國外經驗,妥善解決中國問題。
文章標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關系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jinrong/3346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