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旅游論文 發布日期:2020-02-11 11:32 熱度:
摘要:基于現代旅游中人與人、人與文化交流關系的變化,游客與旅游地東道主之間不平等關系,以人類學的視域看待旅游行業,輔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靈渠歷史文化景區為案例來提出解決對策。通過運用人類學以人為本、整體性、自下而上參與發展觀、運用文化符號來增強族群認同等理念來分析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問題,認為靈渠歷史文化景區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倡導社區參與模式,促進其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
【關鍵詞】民族地區 旅游發展
一、國內旅游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旅游業往往將旅游作為一種盈利的工具,看重的是旅游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甚至將其看成民族地區擺脫貧困,經濟增長的一種最快捷、有效、省力的方式,但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希望能“求知、求新、求樂”,尤其對于民族地區旅游來說,旅游者更容易被“異文化”所吸引。因此,旅游活動應是一種人與人,人與文化的交流關系。廈門大學彭兆榮教授認為現在旅游已演變為一種“人與錢,錢與游”的交流關系。[1]游客抱著一種“我花了錢,我是上帝,我是來消費“被服務”的心態,旅游地東道主則抱著一種“只要能掙錢,什么都可以接受的”心態。游客與旅游地東道主之間利益關系居于首位,這造成旅游活動中雙方之間不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進而敵對。即使很多地方打出“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口號,但在執行過程中仍無法抵御錢、權的誘惑,遂將開發利用放在首位。人類學向來秉持文化發展的整體性、多樣性的觀點,倡導旅游活動中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關系,關注旅游活動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環境及其居民的影響,倡導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應運用人類學視角,對民族地區旅游發展進行多學科的研究。
二、靈渠旅游的研究背景及發展歷程
靈渠位于廣西省桂林市興安縣,是秦始皇應軍事要求而修筑的一條溝通中原與嶺南的水上運輸通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靈渠現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大小泄水天平和陡門等組成,設計建造科學、精巧。靈渠的修建對促進古代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及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亦有“北有長城,南有靈渠”之美譽。如今,靈渠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正在進行中。縱觀靈渠旅游的發展歷程,道路曲折坎坷。起初是由居住在靈渠附近的南陡村居民搞起來的,在景區內經營燒烤、跑馬等小生意,隨后游客逐漸增多,政府開始參與其中。1973年冬,靈渠正式對外開放。1986年,興安縣園林管理處開始對靈渠景區進行售票經營。20世紀90年代,興安縣旅游局在靈渠設立了靈渠管理處進行專門管理。2000年,縣政府政府與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桂林興安靈渠旅游有限責任公司而共同經營。2009年,縣政府將靈渠的經營權授權給廣西國悅企業投資有限公司。至今,靈渠景區一直由國悅公司經營。其間,興安縣政府分別于2004年、2005年開發建設了水街、秦皇宮。如今的靈渠景區是集靈渠公園、水街及秦皇宮為一體的旅游景點。
三、靈渠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建議
近年來,靈渠基礎設施及人文環境不斷改善,同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相應知名度也在日漸提升,靈渠旅游已逐漸成熟。但筆者在田野調查之后,發現其中仍存在眾多問題。靈渠文化遺產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產業,更是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是靈渠旅游的靈魂。文化結構分為三個層面,外層的物質層面,中層的制度層面、內層的精神層面。靈渠旅游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側面反應了靈渠旅游規劃的基本思想存在一些偏差,致使出現一系列不利于旅游發展的矛盾。筆者在此運用人類學理論對靈渠旅游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秉承以人為本、整體性的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觀
旅游業往往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對資源及環境以不計后果的開發方式來謀取最大利潤,而在可持續發展觀念中,資源、環境、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與人類學的理念是一致的。人類學向來堅持“以人為本”“整體性”的理念,在旅游開發及活動中更應注重環境、生態的承載力,注重作為旅游目的地的社區人民的感受和生活質量。因此,從人類學角度出發,景區發展應有整體性的發展規劃,構建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雖然靈渠旅游日漸成熟,但游客數量相對較少。據筆者對廣西師范大學40名本科生的問卷調查,其中百分之九十九同學反映景區內的環境差強人意。筆者田野調查發現,靈渠景區內環境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雜草叢生、植物類型單一、色彩單調、缺乏美感。垃圾隨處可見,一些次干道或游客罕至的地方,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景區內一位村民劉大媽說:“現在景區內的環境真是差的要命,你看這靈渠水,跟我小時候簡直沒法比,都是旅游造成的!你是沒等到節假日來,那水面上全漂著塑料瓶!”景區人文景觀也破損不堪,景區亭子內的柱子、墻上亂涂亂刻,文化標識物字跡模糊、缺角少邊、顏色陳舊。眾所周知,旅游活動中游客的滿意度來自于對旅游目的地認可。因此,靈渠景區發展規劃中應將“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堅持可持續發展觀,不要只圖眼前利益,因小失大。
(二)秉承自下而上參與發展的理念,發揮社區主導作用
發展人類學強調自下而上的參與發展理念。一是對人類學傳統的長期田野調查方法加以改進,創造出了適應項目需要的快速田野調查—參與式鄉村評估(PRA)。它秉承文化相對論,承認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存在,鼓勵人們堅持不同的觀點,對他們自己的情況進行分析,從而調動鄉村社區的力量為實現他們所設想的未來而采取行動;[2]二是以PRA的普及為契機,力圖將在PRA過程中所實現的發展人類學者與發展對象之間的權力倒置貫徹于整個發展過程,倡導一套民本主義的參與發展模式,賦權于發展對象,使之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參與整個發展的過程。[3]參與式發展理論的不斷完善勢必為經濟帶來更有力的推動與發展。靈渠在經歷了經營權的多次改變后,其中各個集團之間存在著不同層面的矛盾。它們追求經濟利益,忽略靈渠遺產旅游的整體性發展。公司與政府不滿村民在景區內占用土地謀利,多次勸說村民搬出景區。政府曾作出的若村民搬出景區,就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及修建集資房供村民居住的承諾一直未能兌現,村民對此也表示無奈。據景區內一家經營農家樂的李大叔說:“我們就生在這里,祖輩父輩都守護著靈渠,憑什么不讓我們在這居住,不讓我們在這做生意。最早的景區旅游還是我們村民搞起來的,現在倒不讓我們做了。這個國悅公司一心只想著掙錢,開始我們當地居民來景區都要求收費。我一直就在這住,孩子在縣里打工,這么大年紀,現在又不讓我在這做個小生意,我出去能干什么!你現在讓我們搬出去,搬到哪?那好,搬,政府以前承諾的集資房還有補償金兌現給我們,我們就搬。”從李大叔的話中可以看出,南陡村居民對靈渠這片故土充滿了熟悉感及鄉土情,只要能夠掙個基本的生活費用就行,除非迫不得已是不愿搬遷。南陡村居民作為陡軍的后代而不斷在此繁衍生息,他們目睹著靈渠景區的變化,是靈渠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者,也是靈渠發展的各個環節中最有發言權的一部分。[4]因此,從發展人類學自下而上參與發展的理念出發,無論是靈渠景區的規劃、管理、運行,還是收益都應讓當地居民尤其是南陡村居民參與其中。應鼓勵南陡村居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及時進行溝通、商討、反饋。為居民提供景區工作機會,使居民的工作績效與國悅旅游公司的股份分紅掛鉤,使社區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對靈渠旅游發展規劃、管理、運營做出貢獻,同時使居民對靈渠旅游及文化具有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5]
(三)保持民族文化傳統,促進靈渠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現代旅游中,旅游目的地文化難免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保持傳統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發揚和傳承其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是重中之重。人類學家認為應注重文化的深描。文化符號、標識是傳遞文化的一種有效途徑,應借助文化標識、符號等傳遞出靈渠文化的內涵,進而增強游客的互動感、體驗感、認同感。民族旅游地工藝品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本質是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不僅具有象征與符號意義,也隱含著旅游目的地人群的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認同。在文化的生產、消費與展示中,要注重民族或族群文化認同,有意識地重構與強化。來到景區,在導游的帶領下,如流水線般一套快速講解,不時有村民過來問要坐船嗎,偶爾更會看到騎著摩托從大小天平路邊飛馳而過的村民,這對來此顧略靈渠文化內涵及靈渠之美的游客來說,應該會大所失望吧。靈渠本身就位于少數民族居多的廣西省興安縣,充滿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景區內應適當增添展現民族特色的表演及文化商品,使游客從聽覺、味覺、視覺上感受特色文化,從而增強對景區文化的記憶及認同感,同時也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及凝聚力。可在景區內演繹“梳頭、刺繡、納鞋底、獻繡球”等展現民俗民風的小情景劇,身著民族服裝的姑娘們用當地方言演繹著傳統文化,增強了文化的趣味性及互動性。興安向來以米粉的發源地著稱,還有油茶、粑粑等特產,文化產品可以結合這些特色,更加彰顯當地的風土人情。避免千篇一律,打造特殊的歷史文化特色,塑造民族文化品牌。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生產與消費的過程。在旅游活動中,民族文化難免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靈渠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注重其價值的發揚與傳承,更要注重重構與強化民族歷史文化認同,保持民族歷史文化的原真性。在靈渠旅游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整體性的可持續發展觀。關注旅游活動對當地居民、文化、環境帶來的影響,倡導社區村民參與模式,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態更加積極地投入靈渠旅游發展中。[6]開發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在文化的生產與消費過程中增強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及認同感,從而促進靈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兆榮.旅游人類學:學術風華系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0-37.
[2]楊小柳.發展研究:人類學的歷程[J].社會學研究,2007(4):196.
[3]周大鳴,秦紅增.參與發展:當代人類學對“他者”的關懷[J].民族研究,2003(5):44-50.
[4]王莎莎,初曉.人類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資源環境與節能減災,2009(1):130-131.
[5]廖楊.象征符號與旅游工藝品中的民族文化認同[J].民族藝術研究,2006(2):39-44.
[6]孫鈴.族群的建構與維系:靈渠守陡人的歷史文化與認同[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6:1.
《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建議》來源:《中國國家旅游》,作者:蘇倩
文章標題: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建議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lvyou/4187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