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旅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4-26 10:27 熱度: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文化旅游展現某個地區或某個民族的特色,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或某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支撐,文化旅游的發展成為民族傳承和保護的有力平臺[1]。近年來,由于貴州省的地理和自然優勢,在旅游業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山地旅游業取得很大進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也得以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在相關部門出臺政策以后也被更加重視。2020年12月9日,貴州省委表示,要把貴州建設成具有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強省,為貴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貴州省體育旅游業存在內容單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占比重小、互聯網宣傳力度不夠、缺少相關專業人才等問題[2]。
1貴州省體育旅游發展的狀況
1.1貴州省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發展是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基礎上發揮可持續價值的過程,體育旅游資源是推動貴州省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根本條件,也是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踐過程,是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必然要求。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地理的特殊優勢發展旅游業,逐步發展全域、綠色、高效的旅游業。(1)貴州省旅游資源的分布。從表1中可知,貴州擁有國家地質公園10個、歷史文化名鎮(村)23個、風景名勝區19處、自然保護區9個、5A景區8個、水利風景名勝32個、體育生態公園100個,黔東南和黔南成在貴州的旅游強市。貴州省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少數民族風情,為當地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有利條件[3]。(2)交通設施情況。交通設施體系是體育旅游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條件,黨的“十九大”以來,貴州省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出臺《新時代高速公路建設五年決戰實施方案》《交通運輸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有關工作通知》等政策,為貴州的體育旅游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有力保障,實現省會到省以下各個市通車為主線,縣縣通高速的網狀體系。改善運輸服務質量、交通數據化、跨業融合、消費環境,培育新消費,提高消費滿意度,提供相關的公共信息服務成為發展貴州省體育旅游業的內在要求。(3)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3年國家印發了關于《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工作的意見》,前三批全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貴州省分別獲得62、52、99個。截至2020年底,貴州省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共213個。為推動少數民族旅游業的發展,貴州省從2016年開始設立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省掛牌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前五批分別為272、240、254、242、320個,截至2020年12月底,貴州省共設立1328個“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設立少數民族村寨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傳承和發展。(4)貴州省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政策。2016年以后,省人民政府相繼出臺了《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貴州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貴州省創建全國體育旅游示范區的意見》等政策,對推進旅游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建設、開發、運營、管理科學化,形成與國家和地區相適應的多元化旅游產品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貫徹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主動迎接互聯網背景下的大眾旅游時代,推動“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全力做到綠色、高效、滿意旅游,提升多彩貴州品牌影響力,為貴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旅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1.2互聯網背景下貴州省民族傳統文化發展情況
(1)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相關政策。貴州省大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創新,因地制宜地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教育及體育。2020年,啟動《貴州省“十四五”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條例都向少數民族傾斜,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旅游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運用公共文化的共享,新聞媒體的報道、叢書和短視頻的推送,對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宣傳,以“多彩貴州”“神秘貴州”“悅動貴州”等系列公眾號為線上平臺。貴州初步建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機制,大力扶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例如舞龍、獨竹漂、射弩、藤球、秋千、打花棍、糠包、背鑼球、擺手舞、打篾雞蛋等民族傳統體育,貴州省全力提升大眾參與度,提高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觀賞性和娛樂性。(2)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近年來,貴州省的少數民族節日被大眾熟知,諸如:農歷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擺手節、端節、火把節等。少數民族節日規模大,參與人數眾多。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內容包括少數民族的風俗、現代舞蹈,還有體育中的賽馬、斗牛、蕩秋千、少數民族武術、舞獅等元素,充分體現了人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喜愛,也展現出旅游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融所產生的特殊美。(3)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情況。2004年貴州省首批建成16個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到2007年建成37個,目前貴州省已擁有49個,其中凱里下司鎮以民族傳統體育“龍舟訓練基地”而名揚全國各地。2004年后,貴州省為了加強和改進少數民族體育工作,全省各校園積極響應政策,現有5000多所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民族傳統體育遍及省內大中小院校的各個層次。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的開展在互聯網上得以傳播,成為各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與文化旅游發展融合的一道亮點。
2互聯網背景下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體育旅游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占成分少、內容單一
貴州省發展體育旅游以山地騎行、馬拉松、戶外拓展、攀巖等運動項目為主,并成為各市發展體育旅游的重要支柱。而獨竹漂、舞龍、糠包、射弩、陀螺、秋千、板凳舞、打花棍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特色項目未深入融合到旅游業發展中,沒有突出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體育文化創造性和發展性特色[4],在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就沒有凸顯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與旅游產業的價值。
2.2互聯網宣傳力度不夠,途徑狹窄
互聯網背景下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體育旅游的發展中作出巨大貢獻,但產業發展中宣傳力度不夠,宣傳的平臺過于局限[5],內容不夠豐富。在推廣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資源中,缺少對項目來源、開展場地、器材、教學視頻等相關介紹。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不夠透徹,忽視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和文化背景。
2.3未打破區域限制,項目的普及率低
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很強的區域性,例如黔東南的跳蘆笙、木鼓等,遵義地區是獨竹漂、打篾雞蛋,而黔西南是糠包、竹竿舞、打花棍等;很多項目由于受到區域限制,導致在某個地區開展相對火熱,而其他地區的人們卻不曾知曉的局面。其次獨竹漂、板鞋競速等項目難度相對較大,難以在大眾中開展,這樣的趨勢阻礙了提升民族地區知名度的進程。
2.4旅游配套設施不全
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旅游融合,豐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的內容,配套設施是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但貴州省存在旅游景點距離高速路、機場、高鐵站較遠,以及路面狹窄、停車場不足、游樂購物設施不全、缺少醫療救護設施、可供選擇的服務范圍小、相關文化產品少、質量不高等問題。
2.5缺少相關專業人才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專業人才缺乏,比如研究型人員、導游、教練員、裁判員、經營管理者、運動員和社會工作者。貴州省存在專業人才外流、人才待遇不高且沒有得到重視、專業知識強且能夠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人極少、缺少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和制度等問題,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在新時代的發展,從而影響了其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3建議
貴州省在互聯網背景下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以生態體育公園、風景名勝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等為支撐,改進當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中存在的問題,為打造旅游和特色民族文化強省作出積極貢獻。
3.1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比重,突出地方特色
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風景名勝區、生態體育公園等舉行民族傳統體育比賽。以貴州省每四年一次的少數民族運動會為出發點,以社區活動場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為落腳點,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為基點,加固民族傳統體育的群眾基礎,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合理改進,重點突出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產品,巧妙地與當地旅游產業相結合,突出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色。
3.2加強互聯網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
追隨新時代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傳播,例如網站、快手、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推出民族傳統體育居家活動的宣傳介紹及相關視頻,發布民族傳統體育功能和作用的相關內容。傳播的內容要新穎獨特、具有民族性,更重要的是彰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所在。3.3打破區域限制,提高產業融合力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形勢是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其他體育文化的沖擊下自我革新的戰略任務。打破區域限制,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當地良好的環境下推廣優勢項目,創造兩者融合有利的市場條件,使其向體育康養、休閑娛樂、激發審美多方面發展。
3.4加強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配套設施,提高旅游業的物質基礎
以貴州體育旅游的相關政策、交通、水電、通信、排水供氣等為基礎,以提升融合發展的綜合服務為平臺,以旅游的基礎設施為基本保障,著眼于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場地、器材及相關產品。
3.5擴大相關專業人才,完善人才培養的計劃和制度
引導研究人員對當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傳承;建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把握民族傳統體育的經營管理者和社會工作者的新方向。以學校及社會為人才培養基地,從政策、經濟、物質上給予相關人員保障,實現人才管理的科學化和有效化。探索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為加快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發展創造新途徑。
4結語
以貴州省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為閃光點,高度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要求,提高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大局意識,完善相關的制度,明確發展的新方向,不能只在數字上實現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與旅游發展,而是要認清形勢,切合貴州省的現有條件,聚集新優勢,有組織、有規劃、有制度地在產業、市場、服務產品及區域上進行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偉.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市場,2017(11):69-70+77.
[2]夏蘭,王娟,劉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機制、模式與對策[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6,25(05):86-90.
[3]徐錦雅,段文軍.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體育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24):22-23.
《互聯網背景下貴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研究》來源:《商展經濟》,作者:岑加歡 劉威 尹訓強 潘建
文章標題:互聯網背景下貴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lvyou/4557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