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共黨史層面:75年之前的黎平會議是中共早期所召開的諸多會議當中的一次重要會議。那么,此次會議與其前后所召開的通道會議、遵義會議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與其他中共黨史上所召開的會議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此次會議在整個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戰爭史中居于何等地位?參加此次會議的中共領導人是如何評價此次會議的?沒有參加過此會議的中共領導人又是如何看待此次會議的?中共黨史專家、學者在研究中共黨史過程中是如何評價此次會議的?此次會議對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有什么啟示?所有這些層面的觀點與成果,同樣可以列為紅色黎平旅游基地所應展示的重要范圍。增加這一層面的內容,可以強化游客對中共黨史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進一步加深對中共黨史人物的認識與了解,進一步加深對黎平會議所處歷史地位及黎平會議精神的認識與了解。
二、目前歷史教材與黨史讀物中紀錄與研究黎平會議的現狀
黎平會議作為中共黨史中的重大事件,其發生的歷史背景、歷史過程、歷史影響在中國現代歷史教材與黨史讀物中所占篇幅相對偏少,有的出版物甚至沒有將其列入紀錄與研究的范圍。據筆者了解,目前相關歷史教材與讀物中涉及到黎平會議的大致情況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所編輯的《中國現代史》教材中,只是將遵義會議列為重點描述,對于黎平會議卻只字未提,教材中僅僅提到:“部隊在十二月占領通道城之后,立即向貴州前進,一舉攻克黎平。”[6](P390)至于紅軍在黎平開展了什么活動,讀者卻不得而知。胡繩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倒是將黎平會議的召開編入其中,但也僅僅是在“遵義會議”的條目下反映黎平會議的召開,內容僅寥寥數語。該書指出:“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他的主張得到許多人的贊同。部隊占領湖南西南邊境的通道城后,轉入貴州。11月18日(注:此應為編輯上的錯誤,正確時間為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正式通過決議,放棄向湘西前進計劃,改向黔北挺進。”[7](P127)鄭德榮、郭彬蔚主編的《中共黨史教程》中同樣是將黎平會議列到遵義會議的條目下闡述,但闡述的內容亦不多:“18日,中央政治局又在黎平舉行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通過了《關于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的決議》,放棄向湘西前進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8](P210)紅冬、紫夏編著的《20世紀中國紀實》在涉及到黎平會議時,內容更為簡短:“3天之后攻占了黎平。中共中央在黎平開會,進一步肯定了毛澤東的構想。”[9](P79)由陳貴斌編著的《驚天動地的長征》一書,只是在該書的“引子”部分提到黎平會議:“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接受毛澤東的意見,并通過根據他的發言寫成的《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肯定了毛澤東提出的放棄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建議,改向敵人防御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正確主張,否定了博古、李德等堅決去湘西的錯誤主張。”[10](P3)相反,該書對遵義會議的全過程及其歷史意義卻作了詳盡的紀錄,占據該書近十頁篇幅。在《中國共產黨80年歷程80件大事》一書中,編者以“遵義光芒”為題,將遵義會議作為中國共產黨成立80年中所發生的80件大事之一,卻沒有將黎平會議作為80件大事之一列入,只是在闡述遵義會議的過程中,將黎平會議作為背景材料列入:“12月中旬,紅軍攻克黎平后,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充分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根據便于紅軍發展的原則,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應該是川黔邊地區。這在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軍事上的正確決策地位。”[11](P51)在張樹軍、齊生主編的《中國共產黨八十年重大會議實錄》中,共收錄了71次重大會議,其中自然包括遵義會議的實錄概況,黎平會議同樣沒有作為重大會議而單列實錄,但依然是作為遵義會議的背景材料來介紹:“同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于貴州黎平舉行會議。據周恩來同志回憶,在黎平會議上爭論得很激烈。軍事顧問李德要在黔東北和敵人硬拼,毛澤東同志則主張向黔北走。主持會議的周恩來同志采納了毛澤東同志的意見。這次會議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于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確定了新的戰略行動方針。”[12](P107)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國共產黨歷史》(1921—1949)中,對于黎平會議的召開也只是簡短幾句話概括會議的過程及結果:“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舉行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毛澤東的這一建議(指到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去開辟新的根據地,筆者注)得到與會多數同志的贊同,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13](P488)相比之下,由郭德宏等人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程》對黎平會議召開的過程及歷史作用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該書指出:“鑒于戰略方針問題沒有解決,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召開會議,再次討論中央紅軍進入貴州后的進軍方向問題。李德因病沒有出席,但托人將他堅持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意見帶到會上。毛澤東則主張繼續向貴州西北進軍,堅持到川黔邊建立根據地。雙方爭論十分激烈。……黎平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實現了紅軍的戰略轉變,使中央紅軍避免了覆滅的危險,并為以后糾正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準備了條件。”[14](P242—243)在柯延主編的《毛澤東生平全紀錄》(1893—1976)一書中,提到“黎平”兩個字,但沒有提及在黎平開會一事。該書指出:“部隊在12月占領湖南西南邊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貴州前進,一舉攻克了黎平。”[15](P245)但攻克黎平后,部隊在黎平開展什么活動的問題,書中依然沒有涉及。由著名學者金沖及所著四卷本《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甚至“黎平”兩個字都沒有出現。在涉及紅軍長征達到貴州的歷史事件時,該書指出:“堅持‘左’傾錯誤的中共中央負責人原來準備到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而蔣介石已調重兵,布置好口袋,等候中央紅軍鉆入。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力主放棄去湘西的原定計劃,改向國民黨兵力薄弱的貴州前進。這個主張,得到周恩來等支持,改變了行動方向。”[16](P357)在專門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編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在敘述紅軍長征的歷史時,同樣沒有提及黎平會議,甚至連“黎平”二字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該教材只是籠統指出:“在強渡湘江之后,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銳減到3萬多人。嚴酷的事實教育了廣大的共產黨員和紅軍指戰員,他們開始產生對錯誤領導的懷疑、不滿。一些支持過‘左’傾錯誤的中央領導人如張聞天、王稼祥等,也改變態度,轉而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這樣,當中央紅軍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并在占領黔北重鎮遵義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這里召開了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17](P104—105)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