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審計論文發表行業收入差距研究

所屬欄目:審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4-11-21 14:58 熱度:

  摘要: 行業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已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了解行業收入差距的懸殊程度對于更好地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往的研究多以統計年鑒中的行業大類或行業門類收入作為分析對象,得到的結論不能全面反映行業收入差距的實際程度。本文嘗試從產業、壟斷程度、行業特征、人力資本、行業對外開放度五個方面綜合評價確定了16個典型行業,并用5個測度指標對三種分類下的行業收入差距情況進行分析比較。

  Abstra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industry widening has been concerned widely in society. It is important to solve the unfair income distribution, so we can know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industries. The conclusion of previous study can't reflec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come gap that using the industry data or industry categories data to analyze. The paper will determine 16 typical industries by comprehensively evaluating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industry, monopoly degre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y open degre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industries will be doing by using five measuring indexes under different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關鍵詞: 審計論文發表,行業收入差距,不同行業分類,比較分析

  Key words: income gap between industries;different industry classifica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0 引言

  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行業收入差距開始表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行業收入差距問題日趨嚴重。具體表現為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的收入差距逐漸增大,壟斷性行業收入高于非壟斷性行業收入[1];新興行業與傳統行業之間收入差距較大,新興行業收入水平高、增長快[2];勞動密集型行業與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技術水平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職工工資要低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職工工資[3]。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已經造成了分配不公現象,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行業間收入差距的真實狀況,以便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收入分配不公平現象。在以往研究中,由于行業的劃分與界定不同,往往研究者是從某一個行業界定角度去考察行業收入差距情況,因此對于行業收入差距的研究結論存在不一致性。本文嘗試從三種行業分類視角來分析我國行業收入差距現狀,得到一個相對客觀全面的行業收入差距結論。

  1 行業收入差距相關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30 年來,各行業從業人員工資普遍快速提高,但不同行業受益的程度差別較大。在改革初期,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工資分配方式的影響,工資差異并不大,并且工資較高的行業一般集中在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4]。但近20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明顯增大。

  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收入差距問題進行了分析。李實、羅楚亮(2007)研究了15個行業大類的收入差距,結果表明,從2000年以來,壟斷性行業與競爭性行業的收入差距呈現出強勁的擴大趨勢,以2005年為例,最高收入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竟然達到了最低收入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5倍左右。[5]蔡?等采用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計算出歷年各細分行業的基尼系數,結果發現,1993年的基尼系數為0.166,1996年上升到0.185,1999年上升為0.200,到了 2002年則達到了0.218。[6]馮春麗,杜淑芳(2007)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細分行業數據進行分析發現,2000年工資最高的行業是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當中的航空運輸業,平均年收入是21342元,最低的是采掘業當中的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平均年收入為4535元,二者相差4.71倍。 2004年工資最高的是金融業當中的證券業,平均年收入為50529元,最低的是農、林、牧、漁業當中的林業,平均年收入為6718元,二者相差7.52 倍。[7]進入21世紀以來,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呈現出明顯擴大趨勢。蘇海南(2007)[8],楊宜勇、顧嚴(2007)[9]、李實、趙人偉(2006)[10]等研究者已經開始擔心行業收入分配會形成兩極分化的格局。這一推測得到了顧嚴、馮銀虎(2008)[11]的證實。他們借助非參數估計中的Kernel方法,對1978-2006年中國十幾個大行業人均實際工資概率分布形態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中國行業收入分配格局開始由單峰向雙峰轉變,行業收入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一些學者還對典型行業收入差距進行了考察。陳彥玲,陳首麗(2002)[12]選擇了對采掘、地質勘查、交運倉儲郵電、金融保險、電力煤氣等相對高收入部門以及社會服務、農林等相對低收入部門的1978-2000年收入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在1978年-1992年和 1993年-2000年這兩個時間區間里,國有壟斷經濟均屬于高工資水平集團;從1993年起至2000年,電力、電信、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等部門成為國有經濟中工資水平最高的行業,其中,國有壟斷程度最高的金融保險業是全部國有經濟中職工工資水平增長最快的部門。   在分析行業收入差距時所使用的測度方法也在不斷成熟。隨著計量分析技術的日漸完善,對行業間收入差異的分析開始突破傳統的定性描述方法,逐漸走向定量化分析。[13]國內外學者最常使用的行業收入差距測度指標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行業工資變異系數、行業工資極值差和極值比、行業工資增長率、熵指數、阿特金森指數、基尼系數等。[14]顧嚴、馮銀虎認為用來描述我國行業收入差距最常見的指標是最高-最低工資比,極值差、基尼系數、泰爾指數,變異系數也經常被使用。[11]也有學者運用基尼系數、變異系數、泰爾指數、泰爾二次測度、對數收入的變異系數五種收入分配差異的測度指標,來探討各種情況下的收入差距的變化趨勢。[13]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行業收入差距分析常常是針對某一種行業分類進行的,如按照國家統計口徑進行劃分的行業門類或細分的行業大類進行行業間收入情況比較,但是對不同分類下行業收入差距情況的對比研究沒有涉及。此外,也有少量針對典型行業間收入差距開展的研究,但是我們發現在確定典型行業時,往往依靠的是經驗判斷而缺乏客觀的認定標準。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對典型行業進行界定,并從行業門類、行業大類、典型行業三個角度對行業間收入差距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和比較,了解和把握我國行業收入差距的實際狀況。

  2 行業及典型行業界定

  2.1 行業的劃分

  “行業”屬于中文表述的一種習慣,極少作為術語來表示特定的概念,有時與詞匯“產業”混淆使用。行業一般指根據職業性質或具體事物對社會各個領域的稱呼。在已有關于行業收入問題的研究中,行業的界定常常是依據中國統計年鑒的分類進行劃分的。如金玉國、王曉紅(2001)的研究中所選行業是依據《中國統計年鑒・1999》所劃分的國民經濟所有16個行業,分別為農、林、牧、漁業;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其它行業。[4]2002年由國家統計局對我國全部社會經濟活動進行重新劃分,共分出 20個行業門類,95個大類,396個中類,913個小類,主要用于各種統計調查和行業管理。20個行業門類包括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2002年以后關于行業收入的研究均采用這一分類標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每個行業門類又細分為若干個行業大類,每個行業大類的行業特點、壟斷程度、市場地位、競爭態勢都有所不同。

  2.2 典型行業界定

  研究表明,影響我國行業收入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壟斷因素、市場因素、制度因素、對外開放因素、教育因素、產業與行業因素、性別和勞動力流動等因素。因此,在選取典型行業時,考慮從所屬產業、行業壟斷程度、行業人力資本、行業特征、行業對外開放程度等多個視角進行綜合評價確定。

  2.2.1 產業視角

  2003年國家統計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將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從產業視角來看,典型行業的選擇應該來自于三個不同產業。

  2.2.2 壟斷程度視角

  行業壟斷是造成我國行業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一些學者依據市場地位、經營態勢和競爭程度等,將電信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供應業、煙草制品業、鐵路運輸業、金融證券業、郵政業、航空運輸業、管道運輸業、電力、熱力、水、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稱之為壟斷行業。在我國,市場化使得非國有企業開始進入生產領域,自80年代起,一些產業開始對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開放,如制造業、商業、服務業和建筑業。但國家對一些重要產業保持了壟斷控制,這些產業包括提供全國性公共產品的產業,如郵電業、鐵路運輸業和電力制造業;與經濟的宏觀調控密切相關的產業如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與政治和意識形態控制有關的產業如學校教育與大眾傳媒事業。[16-17]這些壟斷行業在建立之初就是由國家投資并在國家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規制下壟斷運營,這種進入規制也是構成中國壟斷性行業壟斷經營以及維持高額利潤的主要原因。因此,進入規制程度常常代表壟斷程度,通常用國有資產占行業資產比重進行測度。國有資本占比=行業國有控股投資額/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8-19]我們利用《中國統計年鑒2009》和《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8》①的相關統計數據,對95個行業大類的進入規制程度進行計算,在95個行業大類中,國有資本占比高的前10個行業是:鐵路運輸業、中國共產黨機關、煙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人民政協和民主黨派、國家機構、水利管理業、道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公共設施管理業。基于政府和國家機關的行業特殊性,在國有資本占比統計中,如果排除政府和國家機構,則國有資本占比排在前10位的行業還有體育、教育、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業。國有資本占比較低的10個行業分別是:家具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皮革毛皮等制鞋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2.2.3 人力資本視角

  美國經濟學家明瑟爾(Mincer)于1972年提出并首先使用了工資方程假定,認為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完全由勞動者人力資本和其他個體特征所決定,收入差距不僅依賴于人力資本水平的差異和人力資本回報的差異,而且還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均值及人力資本回報的均值。在給定人力資本水平及其差異的情況下,收入差距就由人力資本回報及其差異所決定,人力資本市場回報率越高,收入差異越大。 [20]根據上述理論,行業收入與人力資本密切相關,因此,在確定典型行業時,需要考慮行業間人力資本的差異。行業人力資本可以通過行業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比率以及具有專業職稱的人員比例進行測度。我們利用《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8》的相關統計數據,對95個行業大類的人力資本進行統計,得到按照學歷與職稱綜合排序的結果,行業人力資本高的前10個行業是:教育、研究與試驗發展、資本市場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新聞與出版業、專業技術服務業、中國共產黨機關、貨幣金融服務、人民政協民主黨派、衛生。排在后10位的行業是:皮革、毛皮等制鞋業、群眾團體、社會團體和其他成員組織、紡織服裝服飾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業、紡織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家具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2.2.4 行業特征視角

  行業本身的性質、特點、就業規模、勞動效率、勞動強度、復雜程度、所在地區不同、開放程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其中整體技術水平高的行業職工工資要高于技術水平低的行業的職工工資,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職工工資要低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職工工資。因此,我們在確定典型行業時需要對行業的技術能力、資本密集程度、開放程度、勞動效率等特征進行考察。行業資本密集程度用行業固定資產占行業總資產比重來表示。[21]行業開放度用外商資本及港澳臺資本占比表示。外商資本及港澳臺資本占比=行業外商投資及港澳臺投資總額/行業投資總額。我們利用《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8》和《中國統計年鑒2009》的相關統計數據,對95個行業大類的行業特征進行考察,行業資本密集度高的前10個行業是:教育、人民政協、中國共產黨機關、國家機構、衛生、鐵路運輸業、體育、水利管理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文化藝術業。行業資本密度低的10個行業分別是:社會工作、批發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建筑裝飾業、建筑安裝業、房屋建筑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農業、煙草制品業。

  外商投資占比高的前10個行業是:計算機、通信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皮革、毛皮等制鞋業、造紙和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儀器儀表及辦公用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占比較低的10個行業是:人民政協民主黨派、中國共產黨機關、新聞和出版業、其他金融業、國家機構、水利管理業、煙草制品業、群眾團體、社會團體和其他成員組織、郵政業、鐵路運輸業(郵政業與鐵路運輸業并列)。因機關及政府部門具有行業特殊性,如果排除其中的政府機關單位,外商投資占比較低的行業還有租賃業、道路運輸業、教育、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依據上述不同影響因素下行業排序情況,統計各類指標排在前10位和后10位的行業出現頻次,選取頻次較高的行業作為典型行業。根據甄選原則,遴選出了出現頻次高的15 個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皮革毛皮等制鞋業,紡織業,計算機、通信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鐵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水利管理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屋建筑業,貨幣金融服務業,新聞出版業,研究與實驗發展,教育,國家機構。

  由于遴選出的15個行業均處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中的行業不在其中。為了使行業收入差距比較具有全面性,所遴選的行業要覆蓋三個產業,所以除了15個行業外,將第一產業中就業規模最大的農業也列入典型行業中進行分析,最終確定了16個行業作為典型行業。

  3 不同分類下行業收入差距狀況比較分析

  在對不同分類下行業收入差距進行分析時,采用了常用的5項測度行業收入差距的指標,即極值差、極值比、極差系數、變異系數、基尼系數。極值差指標能夠說明測定值的最大離散范圍,但它的缺點在于未能利用全部測量值的信息,不能細致地反映測量值彼此相符合的程度,它僅僅取決于兩個極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間的變量分布情況。極差系數能夠用來測度極差變化的相對離散程度,極差系數=極值差/均值。變異系數C.V=(標準偏差SD÷平均值MN)×100%,是表示收入變化離散程度的常用指標。基尼系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科拉多・基尼(Corrado・Gini)1912年在洛倫茨曲線(Lorrenz)的基礎上提出的。[22]它是可以用來定量測量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是介于0和1之間的數。統計學界一般認為,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收入相對平均;0.3-0.4之間表示收入較為合理;0.4-0.5之間表示收入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基尼系數的具體計算方法有很多種,較實用的計算方法是采用由三角形面積法推導出的公式。三角形面積法是把全部人口(或家庭)按收入由小到大順序排列,并分為n 組,設第i組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Pi,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Ii(i=1,2,…,n),又記Mi=P1+…+Pi,是第1組至第i組人口累積的比重,Qi=I1+…+Ii,Qi是第1組至第i組收入的累積比重。

  3.1 19個行業門類收入差距狀況描述性分析

  2002年行業分類標準中明確將行業門類確定為20個,但由于“國際組織”這一行業門類的就業規模小,一些統計數據缺失不全,因此,我們認為“國際組織”這一行業的代表性不強,數據可得性差,所以本文采用了19個行業門類的數據進行分析。分析所用數據是從《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獲得的2003-2011年的統計數據。統計分析顯示,9年間19個行業門類的收入極值差在逐年增加,從2003年的25275元增加到2011年的61640元,極值差的增長幅度為 2.44倍。極值比變化范圍在4.166-4.885之間,相對穩定,2005年最大,2011年最小。極差系數的變化范圍在1.328-1.606之間,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從收入變異系數來看,變異系數變化范圍在0.335-0.361之間,變異系數變化幅度不大,其中2003-2008年行業收入變異系數逐年增大,2008年達到峰值,隨后逐年減小。從基尼系數來看,9年來19個行業門類的收入差距基尼系數在0.332-0.404之間,2008 年最大,2011年最小,基尼系數告訴我們行業之間的收入沒有形成明顯的懸殊差距,尚屬合理。表1中列出了9年里19個行業門類中收入高的5個行業和收入低的5個行業。   3.2 95個行業大類收入差距狀況描述性分析

  95個行業大類收入差距分析數據也來自于2004-2012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95個行業大類的收入極值差呈現逐年增加態勢,極值差的增長幅度非常大,從2003年的10031元增加到2008年的156977 元,增加了15倍,2009年開始略有下降,但極值差依然在140026元,是2003年的9倍。行業收入極值比也明顯增大,變化范圍在 1.586-15.247之間,變化差距達到13.661。極差系數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變化范圍在0.650-4.927之間,變化差距達到 4.277。2003-2011年行業收入變異系數的變化范圍在0.491-0.749之間。從基尼系數來看,9年來95個行業門類的收入差距基尼系數在 0.466-0.550之間,數據顯示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懸殊。

  從分析結果我們可知,2003-2011年間,95個行業大類的收入差距遠遠大于19個行業門類的收入差距,其中95個行業大類的收入極值差增加了15倍,而19個行業門類的極值差只增長了2.44倍;95個行業大類的變異系數變化差距為0.258,而19個行業門類的收入差距變異系數變化差距僅為0.027,相差近10倍;95個行業大類的基尼系數為0.466-0.550之間,收入差距懸殊,而19個行業門類的基尼系數在0.332-0.404之間,收入差距較為合理。表2中列出了9年里95個行業大類中收入高的前5個行業和收入低的5個行業。

  3.3 16個典型行業收入差距狀況描述性分析

  2003-2011年間,16個典型行業的收入極值差在逐年增加,從2003年的36865元增加到2011年的83157元。增長的幅度為2.256。極值比變化范圍在5.742-7.498之間,呈現先升后降態勢,自2006年達到峰值后逐年下降。從極差系數來看,變化范圍在1.537-1.922之間,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從行業收入變異系數來看,變異系數變化范圍在0.478-0.553之間,變異系數變化幅度在0.075,且從2009年開始變異系數逐年減小。從基尼系數來看,9年來16個典型行業的基尼系數在0.409-0.629之間,明顯高于95個行業大類和19個行業門類的收入差距,16個典型行業間收入差距非常懸殊。

  4 結論與分析

  在對2003-2011年9年間19個行業門類、95個行業大類、16個典型行業的收入差距進行分析比較后,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總體來看,壟斷性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的收入高,而勞動密集型行業、競爭性行業的收入低。16個典型行業的收入差距非常懸殊,雖然行業收入的極值差和極值比小于95個行業大類,但是基尼系數卻高于95個行業大類,更遠遠高于19個行業門類的基尼系數,典型行業的收入差距更加不合理。

  分析原因,19個行業門類中每個門類包括多個行業大類,每個行業門類的收入是多個行業大類收入的均值,也就是說行業收入之間的不均衡性被平均化了,因此,分析數據顯示19個行業門類的收入差距較為合理。由此可見,用行業門類數據計算出來的收入差距不合理程度不能準確反映行業間收入差距的真實情況,行業間收入差距實際上是偏大甚至差距懸殊,這一點通過對95個行業大類的收入差距分析和16個典型行業的收入差距分析得到了證實。分析結果表明95個行業大類的收入差距遠遠超過19個行業門類的收入差距,表現為收入差距比較懸殊,而16個典型行業的收入差距表現得更加懸殊。究其原因在于,16個典型行業是在95個細分行業中經過篩選后選出來的高收入和低收入行業代表,行業收入更具有極端性,因此得到的分析結果顯示收入差距更加懸殊。

  基于三種分類下的行業收入差距分析結果告訴我們,目前我國行業間收入差距懸殊,收入不平衡現象比較嚴重,需要引起高度關注,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行業間收入差距的繼續擴大化。在考察行業收入差距時,行業的分類越細化得到的情況越真實,尤其是要特別關注典型行業的收入差距問題,它們所反映出來的情況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程度,能夠及時對收入分配問題進行預警。

  注釋:

  ①采用《中國統計年鑒2009》和《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8》是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一致性,《中國統計年鑒2009》中的數據是截止到2008年年底的數據。

  參考文獻:

  [1]劉鵬.我國收入分配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J].商場現化,2006(11):262-263.

  [2]胡愛華,曾憲初,張潔燕,尹康.我國行業收入差距的演進及其分解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8):90-92.

  [3]魯曉東.我國對外開放與收入差距:基于地區和行業的考察[J].世界經濟研究,2007(8):3-86.

  [4]金玉國,王曉紅.我國行業工資差異之演進及其原因[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1(10):96-99.

  [5]李實,羅楚亮.收入差距與社會公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網站http://ie. cass. cn,2007.

  [6]蔡?,萬廣華.中國轉軌時期收入差距與貧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39-251.

  [7]馮春麗,杜淑芳.我國壟斷性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問題研究,2007(3):84-86.

  [8]蘇海南.四問壟斷行業高收入[J].人民論壇,2007(06A):16-18.

文章標題:審計論文發表行業收入差距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shenji/23871.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视频在线网站 | 超碰在线国产 | 国产 日韩 欧美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久 |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福利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7777奇米影视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久 | 午夜免费观看网站 | 91豆花视频| 91大神在线看 | 成人免费毛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 国产综合视频 | 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成人品 | 搞黄网站在线观看 | 天天看天天干 | 成人精品毛片国产亚洲av十九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一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明星裸体写真集 | 国产视频久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九九热这里 | 免费1区2区3区 | 国产成人精品区一区二区不卡 | www.操.com | 中文字幕男人的天堂 | 亚洲国产精品日本 | 亚洲精视频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91深夜福利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a级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