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化產業論文 發布日期:2015-09-29 13:53 熱度: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這種現象叫做產業轉移,F如今,很多企業都會進行茶葉專業,那么這其中有什么特征和內涵呢?本文是一篇文化產業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文化驅動視角下的產業轉移與湖北省文化產業升級路徑研究。
[摘 要] 文化創新驅動下的產業轉移具有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特征。文化產業所固有滲透性、融合性、跨界性特點能夠從各方面帶動傳統產業橫向擴展與升級轉型。目前湖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依然是傳統制造業領域,這種發展模式還不足以支撐實現湖北省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目標。通過鉆石模型與因子分析考量發現:湖北省本身具備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條件與優勢,但產業轉移目標層次偏低、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嫁接融合不足。因此,湖北應樹立“文化驅動觀”,合理利用自身優勢,在實現文化產業向傳統產業的設計、生產、營銷、品牌打造等環節滲透、融合的同時,最終實現湖北文化產業升級轉型。
[關鍵詞] 湖北省,文化驅動,產業轉移,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Abstract: Industrial transfer driven by cultural innovation is environmental friendly, resource saving and sustainable. The inherent qual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erms of permeability, integration and trans-boundary can drive the horizontal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rom various aspects. At present, the focus of the industry transfer in Hubei province is still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sector; however, this development pattern could not support the go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With a diamond model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Hubei Province has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or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bu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arget level is low 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is not enough. Therefore, Hubei should establish a culture driven concept and use their own advantages reasonably to realize the cultur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while integrat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design, 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brand building.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driving force of culture, industry transfer, development path
受金融危機影響,近年來全世界傳統制造業持續低迷,而文化產業由于其特殊屬性,發展勢頭卻更加強勁。文化產業發展效應有著較強的外部影響力,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產業融合與空間整合,是經濟轉型的新驅動力。在此背景下,湖北省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積極承接以文化創新驅動為特征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新興產業轉入,實現產業轉型與經濟跨越式發展,是當前湖北省經濟發展中非,F實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文化驅動視角下產業轉移的內涵、特征與演進邏輯
產業轉移是生產力空間傳遞的一種重要方式。與工業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對智力投資的占有和配置,是一種以知識信息為資源要素進行開發生產的高級經濟形態,人類社會開發新的生產要素資源代替短缺資源的能力以及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增強,知識形態生產力由此步入物化階段。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正確把握產業轉移內涵,并找到文化驅動下產業轉移的有效路徑,是實現區域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一)文化創新驅動下產業轉移的內涵與特征
對產業轉移的理解,容易受到路徑依賴、慣性思維特別是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史的引導,往往習慣于單純從工業經濟角度去思考問題,認為產業轉移就是要全面實現工業化。然而,中部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社會、資源等問題也逐步顯得尖銳,出現了許多新矛盾,若僅僅簡單承接產業轉移、照搬西方國家發展老路,將被持續定位在產業鏈末端。所以,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要力爭實現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承接產業轉移不能僅僅局限于工業經濟內部,還應該從文化、知識等角度進行多維度的把握,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使文化經濟成為助推新型工業化的新動力;將文化因素注入傳統工業,既能豐富傳統工業產品內涵,延展產品的生命周期,又能加深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同和忠誠度。
(二)文化創新驅動下的產業轉型發展的內在邏輯
1.文化科技融合:從“功能經濟”向“文化經濟”轉型
文化產業(經濟)從質態上來說是直接體現創新型經濟特質的產業門類,文化產業是知識經濟中對知識、技術、文化集成度最高的產業形態,對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空間功能轉換、空間布局調整、產業區價值鏈升級和經濟發展創新都有積極的貢獻,是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創新驅動力。①文化與科技共生成長,都是產業升級和實現跨越式發展強勁的內在動力。文化的注入,能給科技帶來更人性化、更實用、更有親和力的創意產品,而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也能使文化思想有了實質的依托和呈現的平臺。文化與科技融合正是一種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途徑,即從“技術經濟”、“功能經濟”走向“文化經濟”。 2.文化產業集聚:催生了多樣性的區域空間形態
文化產業的空間集聚,有著較強的區域產業引導功能。文化產業不可能孤立發展,需要依托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同時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帶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形成聯動規模經濟效應。文化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具有無形性、不可預計性,但一旦二者有機結合,便能幾何倍地爆發出發展動力和經濟效益,從而讓一定區域范圍內傳統產業重新聚集和分布,區域空間由于有了文化元素的加入而發生結構變化。
3.文化產業融合:創造了多元產業經濟形態
當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變得更加豐富,創意、創新、知識和人才成為了經濟發展新型驅動力,文化產業集合了這些新興要素,并擁有多樣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內涵,能夠與其他行業產生融合與碰撞,從而創造出彈性生產、個性定制、創意產品、創意營銷等新型商業模式。在服務行業中,文化因素對服務的滲透和融合將有效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豐富和提升消費者體驗,從而增加服務產品加價值。
二、承接產業轉移與湖北文化產業發展機遇:基于鉆石模型的分析
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于1990年提出了著名的鉆石模型理論,分別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相關及支持產業四大基本要素和機會與政府兩大輔助要素出發,較全面地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經濟體的競爭力優勢進行綜合研究與分析。本文將從鉆石模型的上述幾個方面分析湖北承接產業轉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生產要素
文化產業的本質是人的思維創造和知識,科技、人才等高級生產要素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石,傳統生產要素需在這些高級生產要素的催化作用下能產生出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湖北歷來不缺人才,“惟楚有才”早有歷史。湖北省現擁有各類科研機構1300多家,從事技術活動的人員近20萬人,居全國前5位,全省現有高校85所,在校大學生數目就達到了118萬人,居全國首位。②然而,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畢業后選擇了離開湖北省工作,形成了人才培養于此卻不能常駐于此的局面。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成為了問題的關鍵。高效的產業轉移、融合提升了文化產業的科技競爭力,強化了知識、人才等高級生產要素,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的轉移、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化產業高級生產要素薄弱的發展瓶頸。另外,文化與生產、制造、營銷等環節的融合,使文化滲透到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產生新興的文化業態,為相關人才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
(二)需求條件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需求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水平高低的差異。人們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是建立在滿足了基本物質需求基礎之上的,是經濟水平和收入水平達到一定層次后產生的精神層面的需求,所以,文化產品需求無疑是處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的上層。產業轉移會給湖北省帶來明顯的經濟增長效應,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將表現在消費需求層次的提升上,即從滿足基本的物質層面的需求到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而文化產業正是基于人的意識形態而產生和發展的,產業轉移帶來的精神需求為文化產業提供了發展的理由。
(三)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
湖北省承接產業轉移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原本駐扎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轉入。這些轉入企業與湖北本地企業相比,大多具有更為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和更為合理的內部結構與發展戰略。這些企業的轉入雖然會在某種程度上給湖北省本地同類企業帶來競爭的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可吸收和借鑒的經驗和優質資源,這正是促進本土企業變革和發展的動力。在思變的過程中,以文化這一新視角為創新突破口,將文化因素注入傳統產業以增強其競爭力將是許多企業變革和發展的途徑之一。
(四)相關及支持產業
文化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需要相關產業的有力支撐,美國、日本高度發達的制造業和信息產業也促使其成為了全球頂尖文化強國。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同樣需要依托較為成熟的相關產業。結合湖北省的產業發展特點來看,光電子信息、通信、軟件、物流、制造、教育等產業發展勢頭較好,并與文化產業價值相近,可以為文化產業的生產、傳播提供載體、平臺、原料、資本保障和智力支持。
從目前來看,湖北省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雖然主要承接的是第二產業的轉入,但也給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首先,傳統產業也對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經濟推力,給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和外圍支撐,如印刷、文化產品制造等。其次,文化產品的核心是人的思維活動和創造性,這些無形的內容需要通過實物形式得以實現,離開了這些實物產品,文化產品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展示和傳播,其文化內涵無以依托。第二、第三產業在一定程度上給文化產業提供了生產要素的源泉,文化理念和文化創意可以通過“嫁接”傳統產業來更好地實現,即通過最終工業產品的生產、設計、包裝、配送等環節來展現特定的文化內涵。
(五)機會與政府引導
湖北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多重疊加的戰略機遇。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國內外產業向中部地區轉移,湖北省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豐富的資源和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使之能成為承接轉移的前沿陣地,為全省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另一方面,國家大力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特別是近期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使得加快中部地區發展進入實質性階段。近年來,湖北省大力實施開放先導戰略,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擴大開放的重點,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招商活動,創新招商模式,承接產業轉移形勢良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全省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引進省外資金將超過1700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③
綜上所述,湖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不僅是傳統產業的發展機遇,更是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文化產業面臨更為廣闊的空間,其實現跨越式發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湖北文化產業競爭力來源的數量檢驗 (一)指標選取
為了更全面地考察湖北文化產業競爭力狀況,本文將使用目前普遍采用、相對成熟的指標進行綜合考量,主要包括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年度文化出版收入、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城市人口比重、高校在校學生人數、固定資產投資、消費支出、軟件業務收入、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9個方面(依次對應VAR1至VAR9),這9個方面涵蓋了政府收入因素、文化產業效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本狀況、投資環境、文化產業生產要素等方面,而這些正是考察一個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好壞的主要決定因素。
(二)評價方法
本文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湖北省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考評和原因探究。因子分析是研究從變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可在許多變量中找出隱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將相同本質的變量歸入一個因子,可減少變量的數目,還可檢驗變量間關系的假設。本文考察的原始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13》,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運算,由高版本軟件自動進行各項指標的標準化處理,以消除計量單位差異。
運用SPSS19.0進行計算,首先根據KMO指標判斷是否適合使用因子分析法計算,0.773的指標值說明是適合使用因子分析法的。
根據計算結果,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選取2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4.35%,特征根如表1所示,選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載荷矩陣
選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載荷矩陣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公因子F1涵蓋著出版收入、城市建設用地面積、高校在校學生人數、固定資產投資、消費支出、軟件業務收入,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7個方面;公因子F2涵蓋了財政占GDP比重、城市人口比重2個方面。
進一步考察來看,將湖北省與我國其他省市進行橫向比較,由回歸法估計出因子F1、F2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各省(市、自治區)的綜合得分F,即我國各省(市、自治區)文化產業的因子得分。
(三)模型結論
結果表明,影響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因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投資與第三產業發展,二是政府財政收入與城市擴張。就湖北而言,第二產業目前仍然是支撐其經濟發展支柱性產業,其經濟效益的提升直接影響著政府的財政收入,工業的增加和聚集也直接帶來了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這表明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既依托于第三產業總體發展的直接推動,也有賴于第二產業繁榮帶來的間接影響。此外,從湖北省兩大因素的全國排名來看,F1排名位居第6,說明通過投資與第三產業發展帶動當地文化產業發展是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影響力較大;而F2從全國排名來看較靠后,居于第26位,可以看出目前湖北省工業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強,兩者關聯度不高,同時也表明跨業合作,發揮文化產業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集成的上升空間巨大。從長遠趨勢看,隨著全球以發達國家為先導,逐漸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文化與工業、商貿、旅游、房地產等行業的“越界、滲透、提升、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湖北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跨業融合,需要更為豐富的集成創新,特別是突出文化創意成果與一、二、三產業成果在技術、包裝、品質、風格、廣告、象征意義等方面的融合。因此,大力發展產業聯動,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創意密集型的新興領域和新興業態,從注重產品技術更新的“硬創新”,走向關注情趣和審美的“軟創新”,從而走向更高水平的綜合型“巧創新”是未來湖北經濟升級轉型的必由之路。
四、結論與啟示
(一)順應文化產業發展訴求,轉換發展方式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與日益提高的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充分說明了人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對精神需求的追求。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十七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十八大更是將文化產業上升到新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概念,標志著文化產業進人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湖北省應抓住歷史機遇,不掉隊,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調動各方積極性,基于政策主導與比較優勢的轉換,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所謂比較優勢的轉換是指湖北省傳統的文化產業發展是基于文化企業自身的單打獨斗,其比較優勢也只限于企業內部范圍的考量。然而,從外部視角來看,文化產業升級和規;枰氖歉噘Y金、人才、場地的投入,湖北省本身具備這些要素條件,比較優勢的考量范圍應從企業內部向整個產業延伸,從而進行文化產業整體規劃和布局,以取得規模經濟效應。
(二)融合創新,實現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式”發展
文化創新能加速傳統第一、第二產業“三產化”和第三產業內部合理化,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區域產業結構,F代文化產業,主要依托價值擴散的關聯效應,不斷打破傳統產業界限,“跨界”重組,構造多行業整合發展的產業鏈,由此可提高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推進建設以文化產業為代表、以服務業性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創新型產業體系。
另外,湖北省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應著眼于引進處于研發期、增長期的朝陽產業,并通過文化創新和文化植入改善傳統的生產要素路徑依賴,充分發揮文化要素的溢出效應,擴大產品附加值。同時,還需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實現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和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化。對比中西部其他省份,湖北省擁有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和突出的科教、人才優勢,因此,湖北省應重點承接文化“含金量”高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引導國內外大型知名企業在武漢設立技術研發機構,同時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從而實現產業承接與產業升級同步。
(三)抓住市場優勢,淡化成本優勢
首先,應認識到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發展的全局觀。從宏觀來看,產業轉移是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在一國內部,也體現著產業布局的客觀要求。在科技飛速發展和產業升級加速的今天,誰能把握經濟發展的節奏和機遇、順勢而為,誰就不會被淘汰。其次,努力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內涵。產業轉移的兩大動因在于成本和市場,基于成本的產業轉移并非良性發展格局,而處于市場因素的產業轉移逐漸成為主流。所以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開闊轉移范圍,不能僅限于基于低成本優勢且在經濟利益上較顯著的制造業,同時也要關注和重視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具備隱性效益的第三產業轉移。湖北擁有較好的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建設更是給湖北承接產業轉移帶來了新環境和新機遇。湖北不僅擁有競爭力較強的成本優勢,能承接沿海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而且更有中部地區的廣大市場優勢,發展文化產業正是發掘市場優勢、淡化成本優勢思路的突破口所在。
(四)政策引導:從“學生多、人才少”走向“筑巢引鳳”
在文化產發展方面,湖北省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區位優勢、人才聚集、文化沉淀都使得湖北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有著較高的起點和基礎。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意和思想內涵,這一要素正來自于人的腦力勞動,因而人力資源優勢在文化產業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湖北省本擁有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聚集優勢,武漢地區高校云集,科教資源極為豐富,2013年,在校大學生數目就達到了118萬,這一規模居全球第一,但最終意愿留在湖北就業的畢業生不足人數的50%。留住人才是推動湖北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一步,相關管理部門應注重人才聚集,為專業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還應出臺相關的政策和鼓勵措施,給予從業人員優厚的福利待遇和寬松的創業環境。另外,也要借產業轉移之勢,開闊眼界和發展思路,大力引進東南沿海地區甚至海外的優秀文化產業人才。
[參 考 文 獻]
[1]傅才武,鄒榮.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湖北支柱產業的政策與路徑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8):26-33
[2]姜濤,章麗姍.湖北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初探[J].黨政干部論壇,2013(4):37-39
[3]劉玉堂,袁北星.推動湖北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路徑選擇[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24-30
[4]黃永林.湖北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分析[M].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16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顧江.文化產業研究――文化軟實力與產業競爭力[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6]胡惠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理論文獻研究綜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韓駿偉,姜東旭.區域文化產業[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
文化產業論文發表期刊推薦《產業經濟研究》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財經大學主辦。堅持正確的于論導向,反映國內外產業經濟學科前沿動態,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服務于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和結構調整,服務于產業經濟學科建設。
文章標題:文化產業論文產業轉移與湖北省文化產業升級路徑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wenhua/2824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