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化產業論文 發布日期:2016-07-29 14:46 熱度:
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是一個涉及國家文化主權、民族凝聚力、綜合國力以及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對國家文化主權和民族文化認同產生了事實性的挑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要內外兼修,既要增強文化創新能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又要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人文天下》山東省文化論文發表雜志,是國家級綜合性文化期刊。集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收藏性和翔實性為一體,熔文、史、哲為一爐!度宋奶煜隆分饕l表戲劇創作經驗、戲劇研究、表導演及舞臺美術方面的技巧、知名的藝術成就介紹等文章!度宋奶煜隆肥俏幕悓I期刊,以文化產業為主題,發行對象包括國家文化部、中宣部、各省文化廳、全國重要文化類企事業單位。熱誠歡迎各地作家、業余作者踴躍賜稿。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為整個國家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安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中國學者胡惠林指出:“國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生存的系統運行和持續發展狀態及文化利益處于不受威脅的狀態。”[1]他認為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包括國家的文化立法權,文化管理權,文化制度和意識形態選擇權,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獨立自主權等[2]。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對國家文化主權和民族文化認同產生了事實性的挑戰。因此,維護國家文化主權的獨立性,保障國家文化安全,是我們在戰略機遇期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進程的加快,文化在國際間交流、融合、碰撞也在廣泛而深入地展開,文化軟實力強大的國家憑借文化資本優勢,文化產品競爭優勢和文化經營管理優勢大舉進入國際文化市場,占據了大部分文化市場份額,對文化實力相對弱小的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形成了強勁的壓力和沖擊。同時,這些強勢文化產品還承載著文化輸出國的觀念意識和價值取向,甚至是意識形態的內容,對文化輸入國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產生巨大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國家文化主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就是維護國家個性化的文化傳統和本國主流文化價值體系。進入新世紀,中國在文化安全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針對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進行政治文化滲透。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文化價值、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等諸多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明顯分歧。蘇東劇變后,中國不僅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文化顛覆的主要目標之一,一些政治勢力為實現其“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也將文化作為輸出其意識形態的重要工具。因此,中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及其維護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政權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擴張的壓力,F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也為西方政治文化的輸出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一些西方國家利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的高效傳播性、滲透性,對我國的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進行誤讀和歪曲,擴大分歧,挑起事端,甚至威脅到我國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通過其幾乎覆蓋全世界的新聞生產與傳媒網絡,不間斷地向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傳播西方文明的價值觀、時尚和風俗習慣,在有形無形中利用西方文明特別是西方消費主義文化改造非西方國家,對非西方國家社會的各個層面造成廣泛而深入的影響。西方國家還利用互聯網及各種傳媒手段,作為和平演變的工具,力圖促進中國的所謂“自由民主化進程”。
第二,西方文化產業大國尤其是美國借文化貿易輸出其民主思想和價值觀念。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貿易中處于強勢地位,他們利用開拓國外文化市場作為其向發展中國家灌輸思想,移植觀念的重要渠道。因為在他們看來,“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發現一種辦法:既進口世界的產品和技術,又能夠把國外的思想阻止在邊界”[3]。美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高技術手段為后盾,在大眾傳播媒介的支持下,不僅使文化產品成為日常的社會消費品,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美國空前擴張的態勢。在國際文化貿易中,出于弱勢文化地位的發展中國家往往在文化經濟時代的國際格局中再次成為文化資源的廉價出口國和文化產品的高價進口國。美國通過輸出文化產品,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推行美國的價值觀,維護美國的霸權,這是多年來美國一貫奉行的基本政策。1995年7月25日,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魏德曼在參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上就中美關系作證時說:“貿易不只是創造財富的手段,還是美國思想和理想借以滲透到所有中國人意識中的渠道;從長期來看,它為美國的意識形態產業(諸如電影、激光唱盤、軟件、電視)和使國際交流更為便利的產品(諸如傳真機和互聯網絡計算機)開辟市場,這些有可能使中國的人權狀況得到改善,從而發揮我們所有直接的和與政府之間的努力加起來一樣大的促進作用”[4]。
第三,我國文化資源在國際文化市場全球化的壓力下面臨流失和被異國開發的危機。世界各國為迎接信息時代的來臨,正大規模地將包括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資源轉換成數字化形態,由于科學技術的落后,發展中國家缺乏對本國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只有依賴于國際資本和技術實現其文化遺產數字化。與此同時,隨著國外對中國文化資源了解的加深,中國文化資源被異國開發利用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中國的文化元素越來越多地成為國外文化產品的生產原料。對中國文化資源的開發關系到國際信息技術集團和國際文化傳媒集團對中國文化產品市場的占有,這對我國就構成了文化資源安全問題。美國大片《花木蘭》和《功夫熊貓》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國的文化資源已經經國際傳媒資本之手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的強大競爭對手。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任由中國文化資源被國外廣泛地利用,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必將進一步減弱,我們引以為豪的所謂文化資源優勢必將逐步喪失。
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是一個涉及國家文化主權、民族凝聚力、綜合國力以及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強調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特色對社會主義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在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侵蝕腐化。”[5]369鄧小平強調,“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某些管理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外國,受資本主腐蝕,喪失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5]262。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沖突、滲透和碰撞。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和經濟優勢在文化交流中處于強勢,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文化安全問題更加突出。如果不從國家政治獨立、民族長遠發展的高度對文化安全問題保持警惕,就會瓦解中華民族的內在凝聚力,造成中國深層次的“文化弱勢”,削弱中國的綜合國力。因此,提高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保障國家文化文權的獨立性,構建面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安全戰略,已經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舉措
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要內外兼修,既要增強文化創新能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又要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第一,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強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就要大力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扎扎實實地把我們自己的文化建設好,這是防止內在文化分裂和抵御任何外來文化霸權的最好辦法。首先,要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指導中國文化建設,用新的文化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和諧文化建設,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能力。其次,要增強文化創新能力,正確處理“中”與“西”,“社”與“資”,“古代”與“現代”,“全球化”與“本土化”,“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既要從中國文化建設的實際出發,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又要具有世界眼光,積極吸取和借鑒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做到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次,要大力進行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增強我國的文化國力。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內容,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推動文化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需要。在文化經濟時代,文化產業在各國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提升。在我國,文化產業是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和主要載體,是文化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產業不僅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關系到中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在國際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力。文化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是新時期我國文化崛起的根本舉措,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
第二,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機制。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就是要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機制。“國家文化安全預警是指一個國家根據本國國家整體利益的需要,對文化運行狀態所可能威脅到它自身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安全狀態進行監測,并在此基礎上作出預期性警示評價和對策的國家文化安全的政策過程和反應控制系統”[1]373。這套檢測國家文化安全狀況的系統是通過一些關鍵數據的及時采集和分析,掌握國家文化安全狀況,評估國家文化安全級別,就國家文化安全狀況和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向有關部門或公眾公布安全信息[6]。構筑國家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是實現國家文化管理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積極應對文化霸權和文化滲透,避免國家出現文化安全危機的預防性措施。
科學高效的國家文化安全機制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完善文化商品進出管理制度和文化市場監管機制,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評估和管理體系。第二,借鑒國外保護民族文化和社會安全的經驗,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文化安全政策。第三,通過對國際文化商品的流動趨勢及其各種渠道的監督,把國際文化資本對我國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可能構成的威脅控制在安全警戒線以下。第四,運用各種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及時對由于西方強勢文化進入可能對我國文化產業及意識形態構成的威脅作出準確的預告性和警示性反應。第五,把構筑國家文化安全管理系統和預警機制納法制化軌道,以積極的態度抵御外部文化侵略,始終掌握中國文化產業和文化管理的主動權。目前,國際上存在的文化安全預警機制有影片審查制度,書報刊檢查制度,文化市場準入制度,文化產品進口配額制度等。
第三,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當今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對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并不是死死困守,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單純地消極防御。事實上,“以攻為守”才是最有效的防守,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場上占據更大的份額,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魅力,體現中華民族的英姿,變被動為主動,這才是維護我國國家安全的更好的途徑和選擇。早在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7]。2010年7月,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精心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8]中華文化走出去是提升我國文化實力的戰略舉措,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增強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需要,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2]胡惠林.在積極的發展中保障中國的國家文化安全[N].文藝報,2002-10-10.
[3]Public pages of the president of United States, George Bush ,1991,Washi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2, p567.
[4]劉永濤.文化與外交:戰后美國對外文化戰略透視[J].復旦學報,2001,(3).轉引自:Testimony by Kent Wiedeman, U.S.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befor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July25,1995.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石中英.論國愛文化安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7]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行集體學習[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7/23/content_1662661.htm
文章標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jingji/wenhua/3258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