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20 09:53 熱度:
【摘要】近年來,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生態型居住小區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生態型居住小區意在通過建筑作為溝通橋梁,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生態型居住小區,綠色建筑材料,人與自然
一、當前中國生態型居住區概念興起的背景
生態型居住區和生態住宅的名詞屬于新概念,但是生態居住區和生態住宅相關的思想內涵,在人類歷史上早已出現。建筑的意義歸根結底來自于其實際功能,建筑是人類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的工具,后來其實際功能被發達,才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學意義。
現代意義的生態型居住小區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甚至可以說是后工業時代的產物。
(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要在未來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長7%以上,將面臨巨大的資源約束瓶頸和環境惡化壓力。從國民年齡結構看,出生于“嬰兒潮”年代的群體目前已經進入婚育年齡,婚育年齡階段的國民多達3.8億人,對住宅提出了很大的需求。
我國自1970年代末期開始大量建設多層樓房,目前已經進入更新期。
城市快速發展,對城市用地功能分區提出了調整要求,這都對當前中國生態型居住小區和生態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資源緊缺對經濟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約作用。
勞動是創造一切財富的手段,我國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和市場,是國際投資者熱衷于中國的根本原因。西方國家多管齊下,一面利用中國法制建設的滯后和法律空白,將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搬遷到中國,在中國大肆掠奪自然資源,剝削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賺取巨額利潤;一方面大造輿論,宣傳中國威脅論,危言聳聽指責中國的崛起將耗盡整個地球的資源;一些西方壟斷財團,通過上游收購和下游收購,試圖控制中國的支柱產業,獲得對市場定價權的壟斷地位。例如。近年來,必必比托財團通過對鐵礦石資源的壟斷,在運輸價格未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僅在2007年的鐵礦石談判就漲價幅度超過60%,獲得巨額壟斷地位。這看起來是工業領域的問題,實際影響已經足以對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提出了變革要求。
建設領域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國外在這一方面起步較早,對其已有的很多實例和經驗,應該借鑒、吸收、消化,為國內建設所用。
(三)材料技術、建筑技術和建筑物附屬設備的發展。
綜觀建筑發展歷史,每一次建筑學理念的重大突破,都與材料技術和建筑技術的發展、突破有關。
部分發達國家由于資源種類不配套,以及被迫處理過度污染的后果,很早就著手住宅節能和環保的研究。
德國是最早推行環境標志制度的國家。1987年德國發布了第一個環境標志——“藍天使”。德國居民寧愿多付些錢去購買對環境有益的產品,環境標志就像一張“綠色通行證”在市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英國是研究開發綠色建材較早的歐洲國家之一。早在1991年,英國建筑研究院(BRE)曾對建筑材料及家具等室內用品對室內空氣質量產生的有害影響進行研究。通過大量的研究,他們提出在相對濕度大于75%時,可能產生霉菌,并對某些人會誘發過敏癥。對室內空氣質量的控制提出了建議,并著手研究開發了一些綠色建筑材料。
從我國的實踐看,生態住宅材料技術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無污染、無毒害、無輻射材料的研制和應用。這一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已經相當廣泛,在此不再贅述。
二是墻體保暖材料的研究和應用。
近年來,墻體保暖材料的研究和應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墻體保暖材料不但對于生態住宅,而且對于普通住宅也有重要意義。
三是建筑物附屬設備的發展和應用。
在此筆者所稱建筑物附屬設備,包括一些附屬于建筑物的非居住功能設備。如:取暖系統,風力發電、提水設備,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發電設備,水車或其他水力資源利用系統,沼氣發生系統,地熱系統,地溫空調系統,等等。
目前,太陽能熱水系統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
家庭用太陽能發電設備也已經進入實用階段。根據筆者2006年對太陽能電池技術的調研看,按照當時的市場情況,投資大約14萬元人民幣建成面積大約9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系統,足以供應面積100到150平方米住宅的常年供電需求,可同時帶動2到3臺空調、1臺冰箱及多臺電視。電池板使用壽命可達25年。投資產出分析認為,在我國中南部相對發達的省份已經有市場競爭力。結合保溫材料技術,在獨立小住宅、山區住宅方面,具有極強的推廣價值。
家用地溫空調的安裝成本更為經濟實惠,需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四)住宅市場競爭和營銷手段的要求。
隨著綠色生態住宅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我國不少房產商順應潮流,紛紛打出了綠色住宅牌。
但是必須指出,在發展過程中,由于部分房地產商的扭曲性炒作,生態型居住小區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甚至有異化變質的味道。如單純追求高綠化率、一味追求低容積率、豪宅化、西洋風、自我封閉等等。試想,以白色涂料粉刷的混凝土砌體來仿制石料,過分使用豪華材料和精細雕琢而耗費能源,顯然是典型的不環保行為。
最重要的是:生態是對于生物圈環境而言的,僅僅使用環保材料并不能保證達到綠色生態化。否則,防毒面具和無菌實驗室也可以成為生態產品和生態住宅了。
綜合而言,生態型居住小區的特征概括起來有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的特點。
首先,生態型住宅選擇無毒、無害、隔音降噪、無污染環境的綠色建筑材料,在戶型設計上注重自然通風。并且小區建立廢棄物管理與處理系統;使生活垃圾全部收集,密閉存放,收集率高達100%。這樣,無論室內室外,都不會產生有害物質,有利于居住者的身體健康。
第二,生態住宅里,其綠化系統同時具備生態環境功能,休閑活動功能,景觀文化功能,且盡量利用自然地段,保護歷史人文景觀,因此能使居住者身心健康,精神愉快。
第三,生態住宅采用的綠色材料可隔熱采暖,因此可使居住者少用空調。廣泛使用太陽能技術,并且還盡量將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并推行節水用具等等,這一切,實際上為居住者節約了不少水費、電費等生活費用。
二、國內外生態型居住小區建設的實踐
各國生態型居住小區建設實踐,都脫離不了其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這些住宅首先著眼于單體技術的完善,但其根本出發點都是環境密切關聯的,這是“生態”概念的體現。
(一)國外生態住宅實例簡介
1、日本生態住宅和生態建筑
日本是能源匱乏、土地緊缺的國家。日本屬于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濕潤多雨。
1996年建設的明野村住宅所考慮的課題是對地域和傳統的關注,并對太陽能“煙囪”以及集熱管系統進行了改進,屋頂表面積蓄的熱能導入建筑內中空的管道,并設置了雙層玻璃窗。屋頂設置16平方米太陽能電池,輸出功率2千瓦。
大島住宅(日本)屋頂和墻壁采用瀝青木面板。由于北側斜面只有屋頂受日,此處屋頂鋪設聚氯乙烯薄膜,屋脊是中空的通風道,熱能儲蓄在屋脊內,屋脊內的熱能又被聚集到中央塔中。冬季通過塔內垂直通風道的通風口使熱能向一層地板下面移動,成為暖房。夏季把塔窗打開,放走熱量。
2、德國生態住宅和生態建筑
巴伐利亞雙戶住宅(德國)德國著名建筑師托馬斯赫爾佐格采用了一種由半透明隔熱材料、蓄熱墻、百葉相結合的隔熱墻體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
3、丹麥生態住宅和生態建筑
斯科特帕肯住宅小區(丹麥)集中采用大面積的太陽能集熱水器(平均每套住宅5.7平方米),能夠滿足秋冬季住宅采暖和全年熱水供應的60%以上。
4、英國生態型住宅和生態建筑
倫敦連排住宅(英國)每戶都有一個3層高的多功能陽光室,可供起居、貯能之用。陽光室的通風、遮陽及植物澆灌等都可根據情況隨時加以控制。
5、美國生態住宅
美國最近研制出一種新型生態住宅,水、電自給自足,使用生態環保材料,室內空間圍合隨意,寬敞、明亮、寧靜、舒適。
(二)國外大型生態建筑群落的實踐
從以上建筑的實例看,生態建筑和生態居住區,首先是強調環保。但是從嚴格的意義上看,生態應強調人與自然的溝通與交流。由于公共預算的支持,一些公共建筑物在生態有機結合方面已經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研究這些,對于生態居住區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正在建設中的加州科學院大樓評比世界上最環保的建筑之一。這棟大樓因為其在場地可持續發展、節水、能源高效利用、環保材料和優良的室內環境質量等5個領域的突出表現,得到了美國綠色建筑理事會的最高標準評分——白金級。
加州科學院成立于1853年,坐落在舊金山的金門公園內,主要開展自然歷史研究。除了各個研究中心外,還包括對普通民眾開放的水族館、自然歷史博物館、植物園等,共12棟建筑。2005年,除僅留一面外墻作為紀念性標志外,這12棟大樓被統統推倒,重新修建一座環保型綜合性大樓。意大利設計師倫佐•皮亞諾擔任設計師,按照展覽、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這三個層次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設計。
大樓外側通體使用了玻璃墻和玻璃窗,這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光。這樣大樓建成后90%的區域都將被自然光照射,另外10%的區域照明將使用太陽能。走到科學院大樓的屋頂,這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屋頂面積2.5公頃,模仿山勢起伏,共有7個隆起的山丘。這種起伏的姿態經過測算的,根據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可形成大樓內空氣的自然流通,并起到絕緣作用,減少了對空調的依賴。
大樓盡量使用環保和可回收材料。原12棟舊樓被推倒后的建筑材料有90%得到了回收利用,其中包括9000噸混凝土和1.2萬噸鋼筋。混凝土中還加入了15%的粉塵和35%的礦渣。用切成條狀的廢舊牛仔服做隔音墻的內嵌材料。加州科學院的各種研究工作也在大樓內進行。觀眾可以通過玻璃墻看到科學家們工作、研究的情景。科學院將定期組織科普活動,請科學家和觀眾互動。
加州科學院是當代生態建筑技術創新的典范,總造價4.84億美元,大部分來自民間集資。按照投資效用看,遠高于一般公共建筑。
(三)國外生態建筑技術標準探索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環境評價方法,如英國建筑研究組織環境評價法(BREEAM)、加拿大綠色建筑評價工具(GBT)、美國能源及環境設計先導計劃(LEED)等。
(四)我國生態型建筑實踐實例分析
我國的生態型住宅區建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的建材、建筑技術、評價體系、規劃方法等尚有待建立和完善。要立足自身建設條件和特點,吸取國內外各方面建設經驗,為居民建設美好的居住環境。
1、常州“生態住宅區”的構思
2004年,常州市政府選定鐘樓區約10公頃的北港區域,為示范區。基本思想是,符合環境可持續性標準的住宅開發項目,不會比傳統的住宅項目的花費更高。該計劃及其市政府方面的合作方因此同意將這樣一個項目作為示范,并在住宅開發投標過程中采用可持續性標準。工程于2007年開工。
2、房山北潞春小區
建設部試點的國內首座綠色生態型居住小區。建設各方堅持以人為本,從規劃、設計、施工、材料應用到物業管理等各環節,均以有利于環保、節能、節地為目的,并充分考慮新科技應用。
在垃圾處理上,小區產生的垃圾經分揀處理后,回收可利用成分,將不可利用成分再采用惟一通過歐共體檢測并允許在南極使用的垃圾焚燒爐多次循環焚燒處理,并使其成為無害物之后再利用其熱能燒水。
在污水處理上,小區設置污水處理站,小區污水處理為國家二類排放水之后再用其澆灌綠地、洗路。
在采暖節能上,該小區住宅采取分戶燃氣采暖系統和復合墻體相結合的綜合節能措施。分戶燃氣采暖系統在普通住宅中大規模應用,北潞春尚屬全國首家,它取消了小區集中供熱鍋爐、供熱管道及堆煤場,解決了室外供熱管道熱損失及大氣污染。對住戶來說,它改變了傳統集中供熱被動采暖局面,住戶可根據需要靈活取暖。
小區架起空中平臺。實現人車分流,人走平臺上,停車場與農貿市場設在平臺下,解決了噪音擾民問題。
該小區之所謂生態小區,一是不燒煤,用天然氣;二是不集中供熱,居民自家用天然氣供熱;三是就地處理垃圾;四是就地處理污水,把污水變成中水,中水可以種地、澆花、洗車等;五是基本上做到一戶一個車位,這種住宅小區應該是發展趨勢。
三、我國生態型居住小區建設發展中
存在的普遍問題和解決途徑
生態住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無廢無污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這里的環境不僅涉及住宅區的自然環境,也涉及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
首先,環保住宅不是生態住宅。
新型生態住宅起碼應具備的特點是:
收集雨水,循環利用——雨水匯集到房下的儲水槽然后送到廚房,在廚房使用后還可沖洗廁所或澆灌植物;
充分利用太陽光能——太陽能電池及時為電器設備供電,不用電或用不了的電由蓄電池儲存,即使太陽能電池不工作,蓄電池可以保證3天以上用電;
房屋結構靈活多變——外觀呈圓柱型,坐落在矩形的輕鋼質平臺上,平臺上的房屋由各種可拆卸組合的構件組成,空間分割圍合隨心所欲,房間更新只需變換隔墻板。
為了防止開發商濫用生態住宅概念,建議對生態建筑物實行分級制度,按照級別進行建筑營業稅優惠。分級至少應分為2個大類:第一類是綠色環保住宅,第二類是生態住宅。
(一)綠色環保住宅強調材料和廢棄物的處理程度。
例如:材料的無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建筑材料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
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于材料運輸而造成的能耗和環境污染。
(二)生態型住宅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溝通
水的循環利用與中水處理。在適宜的范圍內進行雨水收集、中水處理、水的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特別是對于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對此,考慮我國領土廣大,各地降水量不同,也應按照等降水量線作出分級。對于年降水量達到一定程度的城市地區,應強制性規定雨水使用應達到的標準。
對于潔凈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要盡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并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
結合居住區的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情況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
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勢等。盡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采暖與降溫;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降溫、除濕。
對于居住區規劃和住宅的室外綠化和水體,強調包括屋頂綠化、墻壁垂直綠化,減少對地下水灌溉的依賴,以此進一步改善室內外的物理環境。
注重不同社會文化所引發的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住宅設計的影響。提倡基于健康、節約基礎上的生活方式。
同時,還要建立持續的綠色建筑和生態評價體系,她的建設是一項宏偉的綜合工程,需要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白德懋北京建筑設計院《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
〈美〉大衛•沃爾特斯《設計先驅——基于設計的社區規劃》
〈日〉日本建筑家協會《以環境分類》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1世紀中國城市住宅建設—內地香港21世紀中國城市住宅建設研討論文集》
文章標題:關于生態型居住小區建設的思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30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