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2-12-04 08:47 熱度:
摘要:我國巨大的人口數量和不斷加速的城市化的壓力,使得我國面臨著令人棘手生態環境問題,如果沒有合理的規劃、正確的管理理念引導,這些問題將愈加嚴重。因此,如何在對城市規劃中融入生態的理念,已日益為我國所關注。該論文主要是從城市規劃的角度,探討建筑外環境設計中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以及在使用上和舒適的要求如何統一,合理全面地考慮資源消耗和有效利用的因素,如對于場地設計的深入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和循環的形式,對于節能技術的應用,對于物理環境對人的影響等等,最終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高品質的舒適宜人的城市空間環境。
關鍵詞: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設計,資源利用,舒適
城市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征和生產力的空間載體。無論是世界其他國家還是中國,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鎮集聚區。可以認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區的持續發展,才會有區域的持續發展,國家的持續發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續發展。面對21世紀全球城市時代的形勢,城市問題更成為可持續發展最為關注的主題之一。從19 9 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持續發展已成為聯合國環境與開發署等國際組織共同關注的主題,而城市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焦點之一。
一、 科學的城市規劃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我國政府在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時十分注重人類住區持續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行動中,就有開展城市現代化和城市持續發展研究,為城市現代化和持續發展提供戰略、規劃、設計、管理的理論模式等重要內容。
城市規劃是政府確定城市未來發展目標,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調控非農業經濟社會活動集聚地域內人口規模、土地使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各項開發與建設行為,以及對城市發展進行的綜合協調和具體安排,是依法維護公共利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公共政策。國內外經驗證明,城市能否獲得可持續發展,首先取決于是否有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指導城市開發、建設和管理。
城市的合理發展;首先必須通過科學地預測和規劃,明確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發展格局,在規劃的指導和調控下,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城市的發展目標。隨著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系統整體功能的復雜化,對城市規劃的要求不斷提高,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城市規劃一方面強調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城市質量,包括生態環境質量、城市風貌形象質量、城市文化質量等的逐步提高。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實施將引導城市走向穩定,協調的發展之路,對城市進一步優化生存環境、創造發展條件、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中國國情決定必須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多、地大、耕地少、人均資源不足、一面靠海、區域差異大的特殊國情,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兼備的。
中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挑戰。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對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國人均資源量不足與消耗量快速增長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人口基數的龐大,中國城鎮化水平提高10個百分點,從鄉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規模相當于日本的總人口,提高20個百分點就相當于美國的總人口。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健康與否不僅影響中國,而且影響世界。這意味著,中國正在和即將發生的城鄉人口轉移和社會變遷的規模在世界上將是空前的。在資源、環境、人口等眾多制約條件下走出一條健康的城鎮化和城市發展道路,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貢獻。
我國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進入工業化、城鎮化中期階段。我們不僅要研究解決過去幾十年城鎮化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未解決的一些問題,也正好趕上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這既是我國城鎮化能在充分利用國際資本和市場的有利條件下迅速發展、能在新興工業化的較高層次上展開的有利機遇。但同時,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科學技術和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更高。加上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對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國人均資源量不足與消耗量快速增長的矛盾愈來愈突出。
我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特殊時代背景使得我國與當年西方發達國家和后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條件都大為不同。國情決定我們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道路,走主要依靠自己的發展之路。我們在城鎮化和城市發展中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城市發展模式,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發揮城市規劃綜合調控作用,中國城鎮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結合中國國情,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通過制定和實施城市規劃,促進城鎮化和各級各類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城市數量和規模增加,城市發展的質量不斷提高。1978年至2004年,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年均增長速度是改革開放前30年城鎮化年均增長速度的3倍多;城鎮人口從1.7億增加到5.4億;全國城市總數由193個增加到661個。在城市數量增加的同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至2003年,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從13個增加到49個,50萬-100萬人的大城市從2 7個增加到 7 8個,2 0萬-5 0萬人的中等城市從5 9個增加到22個,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個數從115個發展到320個。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加大,整體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2004年,全國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88.8%,燃氣普及率81.6%,污水處理率45.7%,人均公共綠地7.4平方米,生活垃圾處理率52.1%,人均住宅面積提高到24.9平方米。
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城市在國民經中的主體作用日益突出。城市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通過大量利用外資和國外市場,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很快,形成了以上海、京津、穗港深為中心城市的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鎮密集地區;成為加速國家現代化進程,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技術水平差距的重點區域。城市的反哺作用增強,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在城市規劃等政策調控的作用下,較好地實現了城市的緊湊發展。
適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城市規劃立足國情,堅持貫徹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標準,實施嚴格的城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制度。我國逐步形成了包括全國和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鎮)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在內的城鄉規劃體系;城鄉規劃編制方法不斷改進,規劃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宏觀調控作用不斷加強,法規日益完善,實施保障機制日益健全。規劃加強了對城市建設用地的增長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在促進城市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美好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與此同時,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諸如水資源緊張、能源短缺、廢棄物污染、大氣環境質量惡化、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現代城市通病,這些問題一方面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現實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發展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如何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有效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是未來城市規劃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與迅速變化的發展形勢相比,我國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還存在局部地區的片面追求城鎮規模和發展速度。忽視質量的傾向,城市發展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大拆大建、不注重保護城市歷史文脈和特點等問題還較突出。我國現行城市規劃體系也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環節。如,由于城市規劃編制時目標不夠完善,在分析確定城市發展目標時缺乏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導致了有些城市規劃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由于體制的原因,城市規劃的法制和管理還尚待完善,實施與規劃還有相當距離,城市發展上難以改變以往的盲目擴大規模的外延式的發展模式等。有鑒于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出發,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以城市規劃為首要環節,保證實現城市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世界城市化進程看,城鎮化水平超過3%,即進入快速增長期。在新的世紀,中國政府已確立了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推進城鎮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國剛剛制定的“十一五”規劃已經明確,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這是充分體現我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目標。
按照中央政府的一系列要求,我們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城市規劃工作,體現其戰略性、全局性、綜合性。
從國家層面來說;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指導,結合國情,深入研究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要進行分類指導,并采取不同的城鎮化政策,努力使城鎮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工業發展水平相適應。要抓緊完成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并將其作為引導和調控全國城鎮發展與布局的政策手段,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城鎮化協調發展機制。通過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跨省區重點區域城鎮協調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格局。要指導地方城市改進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和方法,突出應當重點監管的土地、水資源、能源和環境等方面內容,落實公交優先戰略,明確城市空間增長的界線。要完善城鄉規劃管理法制,建立健全規劃督察員制度,強化規劃實施監督,保障國務院批準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效實施。
從地方政府來說,應當搞好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省級政府應當允分運用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手段,引導和調控省域內城鎮發展;加強省域內城鎮發展和建設的協調與監督。城市政府應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編制近期建設規劃,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相銜接,增強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的可操作性;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增強引導和控制城市土地開發和建設的能力。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特別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鎮的創建。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容量有限,通過國際市場來獲取能源資源的制約因素較多,量也有限,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道路;著力推進城鎮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城鎮應當盡可能緊湊發展,搞好城鎮環境治理,大力推進節地、節水、節能、節材;關鍵是要做到從城鎮的資源環境條件來謀劃城鎮發展,提高發展質量。
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增強城市特色。歷史傳統、R妙環境、人文景觀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發展必須在遵循普遍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等;確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塑造城市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風格。這也是面對全球化的正確選擇。我國許多城市擁有大量的、極其寶貴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是保留并創造城市特色的基點。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應當處理好城市現代化建設與城市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保護之間的關系,高度重視和切實保護好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必須科學制定保護規劃,合理確定保護范圍、內容、重點和方法,認真落實各項保護措施。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深知肩負的重大責任。中國將堅持不懈地努力,通過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城市規劃;創建更美好、更節約、更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 園林 城規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
[2]吳良鏞 著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3]周曦等 著 《生態設計新論》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3
[4]劉雪 《居住區室外空間環境設計和兼論與注重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3
[5]可持續發展設計網站
文章標題:中國城市規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447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