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3-01-31 09:43 熱度:
【摘要】 “三農”問題突出,是中原經濟區的共同特點,也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分析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城鎮化現狀及特點:城鎮化水平整體偏低,且地區分布不均衡;缺乏引領城鎮化發展的區域增長極。并結合中國城鎮化模式,嘗試對中原經濟區的城鎮化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中原經濟區,城鎮化水平
1. 城鎮化概述
城鎮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主要反映在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通常用城鎮化率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為47%,發達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75%。和發達國家城市化相比,我國城市化起步晚,2007年城市化率達到32.93%,標志著中國城市化已過了初期發展階段,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5%,中國政府正經歷著人類有史以來人口規模最大、復雜程度最高,其他國家從未遇到過的嚴峻挑戰。中原經濟區做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人口比重大,需要轉移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本文將重點探討如何抓住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走出符合區域實際的城鎮化之路,促過城鎮化健康快速發展。
2.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現狀分析
中原經濟區是以中原城市群為雛形的經濟區域,本文參考中原城市群統計資料①,通過與國內其它城市群的對比,分析其城鎮化現狀。
2.1 中原經濟區城鎮化整體水平。2.1.1 中原城市群城鎮化水平。中原城市群是以鄭州為中心,以洛陽為副中心,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等地區性城市為節點構成的緊密聯系圈,是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區域。
通過2008年統計數據,中原城市群2008年城鎮化率僅為28.57%,在國內11個城市群中城鎮化率處于后位。
2.1.2 中原經濟區城鎮化水平
表中:城鎮化率采用:城鎮化率 = 城鎮非農人口 / 總人口 × 100%。
現狀城鎮化水平分析:(1)2008年,中原經濟區平均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為21.89%;(2)29個城市中,僅鄭州、淮北城鎮化率高于40%;(3)鶴壁、濟源、聊城、邯鄲,城鎮化率在30%——40%之間;(4)洛陽、平頂山、安陽、新鄉、焦作、許昌、漯河、三門峽、邢臺、晉城、長治,城鎮化率在20%——30%之間;(5)開封、濮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宿州、阜陽、亳州、菏澤、運城,城鎮化率不足20%。
2.2 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特點分析。① 整體城鎮化率較低。2008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33.28%,中原城市群城鎮化率28.57%,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率21.89%,整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②城鎮化水平分布不均。從地域分布上來看,城鎮化率相對較高的區域分布在以鄭州為核心的周邊區域,城鎮化率低于20%的城市則主要分布在中原經濟區東部和南部。③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城鎮化水平。鄭州及其周邊城市、淮北,資源豐富,工業基礎較好,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相對較強;東部和南部的其他城市人口基數大、耕地多、傳統農業所占比重大,城市缺乏吸引力。
3.中原經濟區城鎮化道路探索
3.1 國內城鎮化模式。我國政府對城鎮化一直很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分階段出現了幾種值得研究總結的模式:①計劃經濟體制下以國營企業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這種模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其城鎮化的原動力來自于國家計劃對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生產建設;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為資源開發所引起的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以及相關政策的強制性推動。攀枝花、大慶、鞍山、東營、克拉瑪依等許多城市的興起是典型案例。 ②商品經濟短缺時期以鄉鎮集體經濟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也即“蘇南模式”。這是一種通過鄉村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鄉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而推動城市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在當時特定的背景下,就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大大積累了地方經濟的基礎,有效推動了小城鎮的發展,當然也帶來了布局分散、投資效率低等問題。 ③市場經濟早期以分散家庭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也即“溫州模式”。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通過家庭手工業、個體私營企業以及批發零售商業來推動農村工業化,并且以此帶動鄉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 ④以外資及混合型經濟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全球資本與產業的轉移,部分地區積極把握機遇、大力推動資本結構轉型,進入了吸引外資的高潮期,以外向型經濟園區為主體的空間成為集聚人口與產業、推動城鎮化的有力載體。⑤本世紀初在我國又出現了幾種極具深遠意義的模式。
3.2 中原經濟區城鎮化道路選擇
中原經濟區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的路子,管理體制、土地、建設資金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各地的城鎮化進程。根據中原經濟區各城市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勞動力構成等因素的不同,應充分發揮中原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各城市應結合自身資源及區域定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走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生態宜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形成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現代城鎮體系。
3.2.1 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鄭州
通過與上海、北京、廣州中心城市規模及人口密度的比較,鄭州市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較高,為了避免由于人口過密而帶來住房困難、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應避免選擇“攤大餅”式的集中型(向心型)城市化道路,建議選擇外延性城市化途徑,連續漸次地向外推進和延伸擴散,從而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3.2.2 地區中心城市。以地級市為中心,依據各城市在中原經濟區中的產業定位,將中原經濟區中其它的地級市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1)現狀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積極完善產業配套條件,打造產業轉移承接平臺,健全產業轉移推進機制,積極、有序、全方位、多層次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服務業,吸引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以產業帶動城鎮化;(2)對于周口、駐馬店、商丘、信陽等農業基礎條件優越的地區,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將農民從田間地頭轉移到現代化農業生產加工車間。3.2.3 中小城市。以縣級市為中心,以產業集聚區為帶動,放開戶籍限制,促進產城融合。3.2.4 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按照規劃先行、就業為本、量力而行、群眾自愿原則,積極穩妥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促進土地集約利用、農業規模經營、農民就近就業、農村環境改善。
4. 結語
據測算,未來10年間,通過加快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原經濟區將有336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如何使農民工進的來,留得住,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難題。逐級消化、有效分流、協調發展,有利于中原經濟區城鎮化健康發展。
文章標題:論“中原經濟區”背景下的城鎮化之路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596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