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6-12-20 11:05 熱度:
在夏季多雨的季節,一些城市由于排水系統不夠完善極易出現城市內澇,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內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
《城市道橋與防洪》創刊于1984年,是面向全國城市交通、道路、橋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實用性很強的技術類刊物。本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主辦,全國城市道路與橋梁技術情報網協辦,國內外公開發行。
城市內澇災害頻發,不僅影響社會正常發展,而且影響城市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內澇災害不僅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分析表明:天氣原因、城市規劃、排水管道建設、市民環保意識等方面的問題是導致內澇的主要原因。我們應當從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環節,確立科學、系統的解決方案,做到排、蓄、滲、滯相結合,從而減少城市內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1引言
城市內澇災害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了城市自身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部產生淹沒性損失的一種災害[1]。城市內澇災害發生期間,不僅會造成城市交通癱瘓,破壞城市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還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給國家和個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城市內澇災害成因分析
2.1 城市環境惡化,極端天氣頻發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迅猛,城市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氣候發生變化,暴雨增加,加大了城市發生內澇災害的可能性[2]。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城市氣溫上升,形成“熱島效應”,城市上空氣結層不穩定,引起熱力對流。當城市中水汽充足時,容易形成對流云和對流降水。大量的城市建筑物,加大了地表粗糙度,阻礙降水系統的移動,延長了降雨時間,增大了降雨強度。此外,城市上空的大量污染物,成為降雨的催化劑,在適當的情況下促進了降雨的形成,致使在總降雨量增加的同時,城市及城市周圍的雷暴出現概率增加[3]。
2.2 路面過度硬化,天然水道消失
中國現在正處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財富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原來降雨后可以調蓄雨水徑流量的河流、濕地、農田等大面積的被水泥地、柏油路、硬質路面所取代,截斷了水分通過入滲補給地下水的通道,使本來“會呼吸的地面”變得無法滲水,造成城市水循環下墊面滲透系數減小,地表徑流系數增大。同時雨水匯集、排出時間縮短,洪峰流量增大,從而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
2.3 城市發展“重地上,輕地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面積不斷擴大,但我國部分城市建設者往往只看到城市面貌的不斷美化、城市輪廓的不斷伸展,卻沒有來得及思考城市地下管網的更新建設能否跟得上地上設施的建設速度,舊的基礎設施還能否承擔城市擴大后負荷的增加,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的錯誤思想,使得城市在不斷變大的同時,配套的地下雨水管網卻由于投入不足,建設緩慢,留下了永久的隱患。
2.4 排水系統缺乏規劃,設計標準偏低
在我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建設前期的整體規劃大都沒有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做出準確的預測,從而導致排水管網的建設也不能達到科學、系統、長遠的要求。按照我國現行城鎮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0.5~3年,重要地區也只有3~5年,而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張以及極端天氣的頻發,這些老標準下陳舊的排水系統已經難以為繼。
2.5 城市居民環保意識薄弱
市民不文明的習慣也會導致周圍排水管道堵塞,這主要是指一些人為因素,將垃圾傾入排水管網,造成管網的人為堵塞。國內很多城市的老城區都是雨污合流排水體制,城市居民將一些生活垃圾,如菜葉、瓜果皮、塑料制品等傾倒在排水口附近,這些物質在排水口長期堆積,久而久之就會阻塞管道。
3城市內澇災害解決對策
3.1 科學規劃排水系統
城市排水系統規劃要與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相協調,在城市規劃之初優先考慮排水問題。從我國大部分城市目前的排水設計標準來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面對暴雨,這樣的標準顯然過低。因此在規劃排水系統時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加大雨水收集能力,既需提高現在的城市排水標準,又要考慮歷史雨量,以及未來城市發展帶來的新增量。既要提高雨水系統的達標率,又要提高雨水管網的設施覆蓋率。在城市規劃建設之初,就要留有足夠的空間建設雨水系統,并保證實現雨污分流。
3.2 合理興建蓄水設施
在應對城市內澇這一問題上,如果片面強調加大雨水管網的建設,勢必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不僅浪費財力,而且浪費寶貴的水資源。我們可以在小區興建蓄水池、下沉式花園,收集小區內匯集的雨水并經凈化后利用;在城市低洼地帶興建廣場,在暴雨來襲時將雨水暫時儲存起來,在洪峰過后排入河道或回灌井。對機動車道的雨水徑流進行收集,經適當處理后排入河道或二次利用。
3.3 推廣使用滲水材料
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建設中,大量采用剛性地面鋪裝,如水泥路面,柏油路面、花崗巖鋪設的道路、廣場、園路等。但由于這些材料的透水性能較差,造成地表與地下連接的“毛細血管”通道堵塞,使地表水難以補充地下水,加劇城市地下水匱乏,同時也增大了城市內澇發生的幾率。要想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就應該解決城市地面硬化帶來水難以滲透的問題,因此應該盡量選擇使用透水材料來鋪設城市地面,在人行道、公園道路、居民區、廣場等采用混凝土方磚、紅磚、草皮磚等滲水路面;住宅區、廠房布設大面積花木、草地,盡可能減少瀝青、水泥等封閉路面;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將原有雨水管網改造成滲透管網,以增加雨水下滲,減少徑流總量。#p#分頁標題#e#
3.4 大力發展滯水路面
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綠地被侵蝕,成為導致城市內澇的原因之一。由于綠地表面粗糙系數較大,滯水能力高,雨水自降落到地面匯集到雨水收集口的時間較長;而硬化路面的表面較為光滑,滯水能力較差,雨水落到表面后,會很快的向雨水收集口匯集,短時間內形成一個較大的地表徑流,增大了排水管網的壓力。另外,綠地入滲本身就會減少徑流量,這不僅可以減少排水管網的壓力,還可以補給地下水。然而,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綠地面積急劇縮小,河流、湖泊等濕地也大面積減少,地面滲透能力顯著降低,一旦降雨量超過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就會產生內澇。顯然,在目前城市建設格局的情況下,建設綠地是解除城市內澇的最根本的辦法。
3.5 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與良心”。現實的教訓告訴我們忽略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尊重科學,必然導致自然的懲罰。因此,我們除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應對城市內澇災害外,還應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1.編制有關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國家強勢性手段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內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2.強化管網管理維護工作,確保排水管網常年具有良好接納雨水的能力。3.制定城市排水應急方案,并確保預案能夠得到有效的實施,從而減少城市內澇災害突發時帶來的損失。4.加強文明排水宣傳教育工作。
4結束語
在未來幾十年內,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將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大中城市的規模必將進一步擴大。本
文通過研究城市內澇問題的成因和解決對策,希望在后續的城市建設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城市防洪減災規劃,充分研究自然規律和城市建設中應對天災的經驗,做到未雨綢繆,用長遠的眼光來建設和管理城市,從而保護城市文明成果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胡盈惠.論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內澇治理[J].公共安全,2011,23(2):6-8
[2]張悅.關于城市暴雨內澇災害的若干問題和對策[J].中國給水排水,2010,26(16):41-43
[3]葉斌,盛代林,門小瑜.水利經濟[J].水利經濟.2010,28(4):62-65
[4]鞠寧松,龔坤.城市內澇的成因及破解方法探討[J].江蘇建筑.2011,增刊(144)
[5]趙全儒.能吸附降雨的透水地面鋪裝[J].河南建材.2008(5):29
文章標題:城市內澇災害成因及解決對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3436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