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8 09:54 熱度:
【摘要】文章以筆者參與的規劃建設實踐,闡明東莞市濱水地區的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應如何結合地域特征,充分“綠地“與”水體”的關系、“綠地”與“文化”的關系,重構東莞嶺南水鄉生態園林的特色。
【摘要】生態園林城市;萬江區;規劃創新與特點
1. 導言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凸現城市特色,改善城市環境,整合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要求,東莞正朝此目標而努力!
2003年東莞市“創園”工作全面啟動,城市規劃是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龍頭工程”,因此,在東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總體發展思路下,2006年全市28個鎮區開展的《綠地系統規劃》修編工作,《萬江區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正在此背景下展開,成為東莞市“創園”的基礎技術文件之一。
2. 規劃區概況
萬江位于東莞市西北部,是東莞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約48.6平方公里,F狀水系豐富,河流縱橫交錯,構成別具特色的水系網絡,形成東莞市中心城區獨一無二的江河穿流的自然景觀;萬江歷史資源豐富,文物眾多,具有濃厚的水鄉文化底蘊。
萬江現狀建成區為21.5平方公里,建成區內現有綠地548.25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8.46平方米。綠地率25.5%,綠化覆蓋率26.2%,綠化水平與城區其他三個區相比差距明顯,整體綠化基礎薄弱。
3. 規劃創新與特點
規劃堅持生態優先、風貌保護與特色營造,重點發掘萬江區水體、綠地、文化與城市之間的呼應與共建關系,注重歷史文化的發揚,突出濱水地區的景觀特色,緊緊圍繞“以水為脈、以綠為體、以文為蘊”的規劃思路,將萬江打造成“濱水綠城、文化新都”。
1)工作框架的深度延伸,系統構建規劃實施的技術支撐
整體工作框架包括為綠地系統規劃、近期建設重點工程指引和重點項目詳細規劃與概念方案設計三個層面內容。
綠地系統規劃:深入調研綠地現狀特征上,對綠地空間結構、系統布局、景觀體系進行把握;
近期建設重點工程指引:根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結合“十一五”城市發展目標,確定近期建設工程,推動全區環境整治工作開展,直接指導《重點項目詳細規劃及概念方案設計》的編制;
重點項目詳細規劃與概念方案設計:落實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的前期研究和規劃設計,為工程的實施提供參考和技術支撐。
通過后兩項的強化,切切實實為進行綠化項目的建設作好技術鋪墊,促成城市環境建設的有效轉變。
2)綠地系統結合城市功能進行優化、提升,體現與城市肌理的融合。
規劃強調綠地系統結構與城市發展空間結構的緊密結合,強化綠地系統對塑造和優化各城市功能區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綠地構建各片區的綠色網絡,通過斑塊、廊道與基質構建各片區的風貌特色。
3)合理利用萬江的自然水網,有效發揮“綠地”與“水體”的關系,重構東莞嶺南水鄉生態園林特色。
以濱河綠地、河網濕地、水體為生態環境主體,對沿岸的土地進行環境生態安全和公共性的控制,充分利用綠地空間的景觀資源組織人流活動的公共空間。規劃結合萬江近期生態環境整治實施計劃,強化地區的親水性、生態性的景觀和公共活動空間,合理布局各類綠地。營造“水”與“綠”的有機融合,形成“藍色的血管”、“綠色的脊椎”。
4)尊重歷史與發展的關系,發掘歷史文脈,形成“綠地”與“文化”緊密結合的獨特綠地景觀。
將歷史文物古跡與天然水網、綠地系統自然相連,將大汾古橋、何氏大宗祠、胡氏宗祠、金鰲洲塔、萬江八景遺址等有機串聯,同時展示現代城市文化的豐富內涵,大量的文化信息、城市人文景觀組織在綠色廊道系統內,演繹城市文脈的傳承,同時為市民提供了親和的公眾交流空間,充分展現水城歷史文化的魅力。
4. 規劃內容
4.1規劃目標
以創園目標為向導,依據各層次規劃及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綠地建設目標為:爭取2007年爭取達到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2015年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2020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2規劃結構
規劃形成“一心、三帶、四軸、多節點”的綠地系統空間結構。
一心:建構城市綠色核心。位于汾溪河、萬江區中部,以萬江新中心區、市民廣場、萬江體育公園等為中心形成綠色核心,與市民休閑娛樂生活以及賽龍舟等傳統節目緊密相連,構建萬江多功能的綠色核心區。
三帶:建構穿越中心區的濱水綠化帶。運用水系廊道理念,形成貫穿萬江區東西向的三條濱水綠化帶,即東江南支流、汾溪河以及東莞水道濱水綠化帶。
四軸:以城市中心區的道路綠化軸線為依托,建設環城路綠化軸、莞穗大道綠化軸、四環路綠化軸、萬江大道綠化軸,形成“井”字型道路景觀結構。
多節點:建構萬江區大型綠地濕地斑塊。在萬江區外圍,利用河流濕地、大片耕地、綠地等形成大型綠地斑塊,分別為三大濕地公園、兩個田園風光區,一個花卉園藝中心。
“一心、三帶、四軸、多節點”的綠地系統格局,使萬江區整個城市融入自然綠色之中,形成“江-河-城-園-田”的綠地空間體系。
4.3總體布局
根據“一心、三帶、四軸、多節點”的城市綠地規劃結構,構建各類綠地布局,在規劃期中,采取漸進推進與可操作性原則,逐步改善萬江區的生態綠地環境與人居環境,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規劃建成區控制在29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為25萬人。各類規劃綠地指標詳見下表:
各類規劃綠地指標一覽表
4.4分類規劃
根據2002年建設部批準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本規劃區城市綠地主要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等。
1) 公園綠地規劃
公園綠地是指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美化、防災等作用的綠地。主要包括綜合公園、居住區公園、小區游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街旁綠地等。
各類公園綠地規劃一覽表
2) 生產綠地規劃
生產綠地是指為城市綠化提供苗木、花草、種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本次規劃整合現狀的生產綠地,集中形成小享苗圃場、滘聯苗圃場、流涌尾苗圃場3處苗圃場地,共規劃生產綠地100公頃,占建成區用地的3.45%。其中小享苗圃場、流涌尾苗圃場為市區綠地系統規劃所確定的苗圃場。
3) 防護綠地規劃
防護綠地是城市中具有衛生、隔離和安全防護功能的綠地。防護綠地面積為43.7公頃。主要沿環城路、港口大道、廣深高速和相關的市政走廊布置。
4) 附屬綠地規劃
附屬綠地是城市建設用地中綠地之外各類用地中的附屬綠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設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綠地。規劃控制指標如下表:
綠地率控制下限指標
4.5園林綠化植物規劃
確定植物規劃的原則及植物規劃的技術經濟指標,選定基調樹種、骨干樹種和一般樹種的綠地系統樹種規劃。
1) 基調植物規劃
城市綠化基調植物充分表現萬江植被特色、反映城市風格、作為城市景觀基調的標志植物。
2) 骨干植物規劃
主要包括白蘭、垂葉榕、鳳凰木、蒲葵、小葉欖仁等植物。
3) 特色植物應用規劃
萬江河涌眾多,河灘、海岸、水塘等地段都有條件開辟建立濕地公園,濱水綠地建設對于營造本地生態景觀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4.6近期建設目標及重點
配合東莞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目標的實現,萬江區綠地系統近期建設任務爭取達到國家創建園林城市的指標要求,實現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5%,綠化覆蓋率40%,人均公園綠地14平方米的建設指標。
同時,結合萬江提出的“三環、六園、一心”近期重點工程開展設計與建設工作。重點為:
一心——行政中心區的市民廣場
三環——新中心區交通景觀環、萬隆片區濱水綠環、金豐片區濱水綠環
六園——體育公園、漁唱園、唱鳳園、梅鶴園、龍灣綜合公園、海心洲濕地公園
5. 規劃實施效果
通過“創園”,東莞城市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萬江也在綠地系統的整體框架下,逐步構建濱水新區、宜居萬江。一方面,整體綠化水平和質量有效提高,基本實現創園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密鑼緊鼓地進行近期重點工程的建設,新中心區交通景觀環、萬龍片區濱水綠環及金豐片區濱水綠環已具雛形,體育公園、龍灣綜合公園、海心洲濕地公園也即將完工,市民廣場和其他的公園也相繼展開初步方案的設計。
6. 結束語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僅僅是起點,未來將這種城市建設的理念繼續發揚,努力打造宜居生態萬江,建設和諧幸福家園,切切實施讓市民得到真正實惠。
參考文獻:
1、《東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0-2015)》(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東莞市綠地系統規劃(2006-2020)》(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4、《東莞市林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5、《萬江區“十一五”規劃》
6、《萬江志》
文章標題:東莞濱水地區綠地系統規劃建設的初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87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