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8 11:28 熱度:
摘要:本文從濕地的概念、類型出發,著重介紹了濕地對自然、社會的重要影響,從景觀學的角度論述了營建濕地景觀的理念、方法及技術措施,并就當前我國“濕地”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作者的一些建議和反思。
關鍵詞:濕地濕地景觀景觀規劃設計分級規劃擬自然化
前言
在近幾年的工作中,越來越多的接觸到與“濕地”有關的項目,“濕地”儼然已經成為時下景觀設計的一種風尚,似乎只有與“濕地”一詞掛鉤,才能充分體現出設計的生態性、先進性與科學性,而對于是否具備保護和營建濕地的基礎條件,是否需要以犧牲更高的生態代價和社會成本來換取一處“人工濕地”,則鮮有異議。在這樣一個有困難要造“濕地”,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造“濕地”的時代,提出減少“人工濕地”,保護現有濕地、恢復原生濕地的觀點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如果因此能引起有關人員對“人工濕地”深入的關注與思考,給熱得燙手的“濕地熱”降一降溫,本文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1.濕地基本概況
我國濕地類型豐富、數量多、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600多萬公頃,青海湖的鳥島、湖南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處濕地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1.1濕地的概念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公約》規定:“濕地是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由地理學和生態學內涵構成的名詞為公眾熟知的主要途徑卻是商業炒作和地產宣傳。
1.2濕地的類型
濕地包括多種類型,珊瑚礁、灘涂、紅樹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澤、水庫、池塘、水稻田等都屬于濕地。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其表面常年或經常覆蓋著水或充滿了水,是介于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度帶。
1.3濕地的作用
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
2.濕地景觀規劃設計
2.1景觀規劃設計(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概念
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目標,規劃設計對象是人類生存居住的環境。
2.2濕地景觀規劃設計概念的形成
針對濕地系統的特點,以景觀規劃設計的策略與方法,應用于濕地的保護與營建,建立穩定的區域生態系統和近自然的公共空間,即為濕地景觀規劃設計。國外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相關理論提出,至上世紀末進入實踐階段,而我國相關研究則是從本世紀初剛剛起步,目前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2.3濕地景觀特征
濕地結構的獨特性表現在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上,這種獨特的結構使其在水分、養分的循環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態過程。濕地景觀具有明顯的植被、土壤、水位和水的鹽度的梯度變化和斑塊變化,其中水位、水流、潮汐、洪枯等有規律、有頻率地變動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和環境穩定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4規劃設計理念
濕地景觀規劃設計是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土地特征為指導思想,以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在特定區域內營建人類游憩活動空間。因此,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保護與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其更新、發育,提高生物多樣性程度。
2.5規劃設計方法
2.5.1基礎資料的調查、分析
區域內各要素原始資料的調查獲取,如地下水位、土壤結構、生物活動情況、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原始狀況,作為下一階段制訂準確、科學的保護與恢復方案的依據。
2.5.2景觀分級規劃
景觀分級規劃是指根據前期景觀因子的分析數據綜合疊加,按照分類體系標準,如基地條件、干擾因子等將整個濕地劃分為不同等級的區域,如核心區域、一般區域和緩沖區域,再根據分級情況,確定相應區域的保護力度和開發強度。香港濕地公園的規劃就是很好的案例。
2.5.3擬自然化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德國進行了“重新自然化”(Naturnahe)的嘗試,如拆除被混凝土硬化了的河道,將河流恢復到接近自然的狀況,取得了成功。
為使生態修復周期縮短,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措施,模擬自然生態體系發展的外部生境,加速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進程,這種方式稱為“擬自然化”。
2.6人工干預濕地技術
2.6.1土壤結構改造
土壤結構對濕地生態系統非常重要。不同土質條件、配比對生物生長孕育影響很大,砂土營養物含量低,植物生長困難,而且容易使水體快速滲入地下,所以不宜設在最下層。而粘土礦物有利于防止水體快速滲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莖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構筑濕地下層。濕地土壤的改良可以說是整個濕地系統能否運行良好的基礎。
2.6.2圍堰堤坡
濕地水陸交界地帶的圍堰堤坡十分重要,如用混凝土砌筑堤岸會破壞濕地與周圍環境間的過濾和滲透,應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堆積,并在水陸交接的過渡地帶種植濕生植物,這樣既能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發揮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又能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同時也在視覺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諧而又富有生機的景觀。
2.6.3濕地基床
濕地基床的設計應從整體出發,與周邊水系統形成大循環,確保水資源的安全、合理與高效利用。基床采取可滲透的材料,通過與地下水的相互滲透來調節濕地的水域與水深。
2.6.4濕地植物
濕地植物種植,一方面,應盡可能地在水陸過渡地帶保持一定的自然濕地生境作為緩沖區,采取適當的生態管理措施確保其自然演替和自然恢復過程;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的物種和組成應與濕地生境的自然演替過程相符合,以便有效地促進并加速其恢復過程,必要時可采取分階段種植的模式,先營造先鋒植物群落,待生境特點與立地條件改善后再構建目標植物群落。
2.6.5動物、昆蟲的規劃
動物也是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因素,除了其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與植物界進行能量的轉化外,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外,它們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社會生產價值。在濕地景觀規劃恢復或重建的過程中,以人工手段影響動物、昆蟲的數量、生長發育進程,促進區域內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立。
2.6.6濕地生物凈化
目前城市中的很多濕地項目是為了處理凈化污水,當富營養化的污水流過濕地時,其中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淀、過濾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機物則可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使水質得到凈化。凈化后的水不僅大大降低了對生態系統惡化的影響,同時又成為濕地水系統平衡的重要補充來源。目前城市中的一些濕地基本都是以水處理凈化設備來實現水體凈化的,存在維護成本高,穩定性差,凈化效果不理想等問題。
3.現狀與反思
3.1濕地現狀
由于我們對濕地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上,利益即得者一味夸大其社會效益,而忽視其生態功能,以致對濕地盲目開發,加劇了濕地生態系統的惡化,濕地退化甚至消失,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例如我國60%的近海岸由于圍海造田和淺海養殖,使自然的海岸濕地不復存在,增加了赤潮、管涌、海水倒灌等生態災難的機率。
3.2反思一盲目跟風、決策武斷
跟以往的“廣場風”、“草坪風”、“大樹進城風”過程一樣,這一輪的主角換成了“濕地”,各方為了不同的利益來共同炒熱它,往往是在缺乏基礎資料深入調查與論證的情況下,就相互攀比,拍腦袋盲目建設,挖一片水塘,種幾叢水生植物就說是“濕地”,這樣的“濕地”建再多有什么用,又有什么生態功能可言呢?
3.3反思二溫室效應加劇
不管天然濕地,還是人工濕地都有副作用,會向大氣釋放溫室氣體——甲烷。當水和土壤結合后,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氣體,尤其是當濕地里的水加深以及種植的植物越來越多后,就會出現水底缺氧,微生物會產生厭氧反應釋放硫化氫、氨氣、甲烷等有毒氣體,這類氣體將加速水生動植物的死亡,還會加劇溫室效應。
因此在規劃設計中通過技術措施、控制濕地的水量、水深,一般保持在50—60厘米的深度,促進植物正常生長代謝,減少甲烷氣體的排放,在種植植物時要經過仔細挑選,從毛果苔類到小葉章類保證多元性,從而降低其不利的副作用。
3.4反思三建設思想的兩個誤區
當前濕地建設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純自然修復,完全依靠濕地保護范圍內自然修復的能力,反對人為干預,濕地需要經過數十年的自然調整才能達到穩定的生態平衡,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要做到完全不受干擾是不現實的,而且完全可以通過成功的措施對濕地進行人工干預,促進其自我修復進程加快,建成和完善穩定的生態體系;二是完全人工化,通常是以傳統園林景觀設計的方式來營建濕地,弊端在于過于注重景觀的舒適度與美化、藝術品位,而忽視了濕地的生態功能,中看不中用,甚至對生態平衡造成負面影響。
3.5反思四管理體系滯后
由于管理體制的滯后,低估了生態系統恢復的巨大投入和較長的周期,許多“人工濕地”建成后一兩年就因為資金短缺、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預而難以為繼,濕地變臭、干涸,美好的棲居愿景成了肥皂泡,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保護和恢復濕地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長期工作,絕不會一蹴而就的。
結語
“濕地保護與恢復”是人類對我們生活的美好家園及自身的救贖。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為了使我們的地球家園有一個美好未來,讓我們時時思索這樣一句話:“濕地是文明的血脈,濕地滋潤文明,而文明卻正在消滅濕地,我們關注的是濕地,應該思考的是文明”。
參考文獻
[1]徐化成.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52
[3](美)約翰•西蒙茲著,俞孔堅.等譯.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第三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王紫雯.景觀文化與景觀生態學初探[J].建筑學報,1995,(8):34~38.
[5]張永澤,王亙,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研究綜述,生態學報[J],2001
[6]雷昆.對我國濕地公園建設發展的思考.林業資源管理,2005.
[7]黃曉鸞,保護我國濕地資源,中國園林[J],2003.9,5
文章標題:濕地景觀規劃設計與反思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89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