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對人群細分需求不夠重視
弱勢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點和整個社會環境體系缺乏針對他們的思考,而使他們的自由行為受到限制。雖然我國現在在無障礙設計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許多大型的公共空間內,如地鐵、商場、醫院、
圖書館、活動中心等,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整體化的、以人為本的無障礙化環境的建設解決方案。無障礙設計水平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其他特定人群的正常需求,如通信、指示、休憩、如廁等也不能得到完全充分的滿足。
3城市設計如何體現人性化
3.1物質空間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不同需求
一方面,物質空間的設計必須控制好尺度,尺度的衡量標準即適宜人的視覺與感覺的尺度。大到城市空間、天際線,小到道路、建筑尺度都要讓人感覺舒適。另一方面,物質空間的設計應滿足不同人的活動需求,不同職業年齡、民族及社會背景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行為規律。根據市民的行為特點和需求出發,布局合理的開放空間,滿足市民的多樣化要求,從而構建豐富多變、充滿活力、富有人性化的和諧城市空間。
3.2突出城市個性,展現城市地域文化,為市民營造認同感和歸屬感
每個城市都是生長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之中,并且由于歷史、規模、性質、文化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風格。[3]城市設計應充分體現“場地精神”,將城市特有的自然、經濟、人文、歷史、地形作為創作源泉,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歷史人文資源,打造屬于這個城市的特色,為生活在其中的人營造認同感和歸屬感。
3.3重視公眾參與
城市設計作為貫穿于整個規劃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其構思、實施都在少數幾個人中進行,普通老百姓對其幾乎一無所知。然而這些設計最終的使用者卻是普通老百姓,設計忽略了人的主體地位。因此,城市設計應該加強公眾的參與性。在進行一項工程之前做一次問卷調查,把方案、建成后的效果以及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告訴市民,聽一聽市民的心聲,最后再決定是否實施這項工程,這樣才能營造公眾需要的良好空間。
3.4重視公共基礎設施布局和無障礙設計
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首先應當滿足城市范圍內的圈覆蓋。其次,對于電話亭、郵筒、果皮箱、座椅及廁所等公用設施,應有個性造型且符合環境心理要求;閱報欄、區位圖、計時鐘、交通標識及意見箱等,應色彩鮮明,便于識別,形成特色系列,簡明并富有雕塑美。
針對弱勢群體的無障礙設計概念包括:圖形化的信息指示;用色彩、材料、光影等手段多元化的信息傳達方式、各種便捷的服務、人性化的視覺引導系統等軟件上的無障礙設計工作[5]。
4總結
城市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個城市一旦形成就會長期存在下去。城市需要為它的居住者提供舒適優雅的環境上。作為城市設計師,我們設計的目的不是創造一個有形的工藝品,而是要創造一個能滿足人類行為活動的空間,一個“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生理、情感等諸多方面來考慮設計因素,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組織各種為人所用,為人所體驗的人性空間。只有這樣的城市設計才能贏得居住者的認同,使城市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
文獻
[1]劉曉虹,崔毅,馬交國.和諧規劃:城市規劃人本主義的回歸[J].規劃師.
[2]張曉鋒,張玉清,林宏貴.人性化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J].阿壩科技,2007,1(79):25-31.
[3]鄒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J].
城市規劃學刊,2006,5(165):9-12.
[4]文增.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人性化設計思考[J].美苑,2003,6:58-59.
[5]謝浩.關于無障礙設計的思考[J].城市,2008,8:74-76.
2/2 首頁 上一頁 1 2